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

讀後感2.1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1

高效課堂現已成爲我們每一位老師的追求,但是高效課堂到底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高效,這是我們首先要知道的問題。《高效課堂八講》這本書就係統的透過高效課堂的追求、發展目標。指導思想、操作策略、前提、關鍵、基礎、保障幾個方面闡述了高效課堂,給我很大的指導。

新課程改革從20xx年開始,至今已有10年的時間。10年過去了,新課程改革是否達到了當初的預定目標,這是我們都關心的,十年前,我讀小學,十年後,我教小學,在我看來。雖然前後有變化,但變化的不過是表面的一層,以應試爲主的填鴨式教學、拔苗助長式的教學依然佔着很大比例。此時的我們真的需要一種革新,這種革新從課堂開始。

讓“和諧”進課堂。課堂上的各種關係如果不和諧,問題就會產生,就會蔓延,就會變得嚴重,以至一發不可收拾,這樣,課堂就是抵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了。和諧是高效課堂的追求。要建立“和諧課堂”,是學校真正的和諧起來。

“和諧課堂”也是以人爲本的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的應用。老師要深入瞭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從智力、性格、興趣、成就、情誼等方面,不斷提供符合其發展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從事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而不是困在“知識的海洋”。在和諧課堂中,要處理好各個方面的關係,如師生關係,生生關係,教育學的關係,人與本的關係、現代教學設備與傳統教學設備的關係、減負與増負的關係,文明規範與個性張揚的關係、動起來與靜下來的關係、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構建高效課堂兩個核心因素是學生和教師。課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學生和教師是否在課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高效課堂的核心目標,而教師的發展是學生髮展的有力保障。

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透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高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高效的課前精心準備、返歸教學本質的`課堂教學中實施和教師課後的反思與研究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透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穫,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再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

總之,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要切實的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課堂就是我們的主戰場。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課堂教學因素佔了相當的比例,我們只有理性地認識我們的課堂教學,客觀地面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才能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課前的周密準備、課堂求真務實、不斷改進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和諧教學氛圍外,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思考去實踐。只要我們面對問題和困難,冷靜思考,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一定會探索出高效課堂新途徑。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2

近期,我拜讀了劉金玉老師的《高效課堂八講》,雖是初讀但受益匪淺。“洋思經驗”早已耳熟能詳,劉老師結合洋思中學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揭示了高效課堂形成的內在機制以及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這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著作,引發我的思考!

一位教授曾說過:“無論課程改革怎樣改,鑽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們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師在教學中才能遊刃有餘。所以課堂要做到高效,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整體把握教材佈局,課堂上關注教與學的過程

一、高效課堂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要想把握教材佈局,在備課前教師一定要經過大量的閱讀和準備,不單是寫寫教案那麼簡單,自己必須獨立深入認真鑽研,第一次備課可以不參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參考書,第二次對準自己背的課參照別人的備課,看看哪些是別人想到而自己沒有思考到的,想想別人爲什麼要這樣設計,吸納別人的智慧補充自己的教學設計;最後在上課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課後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這樣的備課能促進我們教師獨立思考,使能力不斷提高。

二、高效課堂要改變教師觀念,關注教與學的過程。

新課程背景下,老師的角色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變了,我們對高效課堂關注的重點也要改變。新課程要求學生全員、全程和全身心地參與教與學活動,學生的情緒狀態要關注,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生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之中,並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對學習能保持較長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另外,課堂上要善於換位思考、轉變老師與學生的角色,例如:教學活動中圖形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自己閱讀畫各種圖形的方法,然後告訴老師畫各種圖形的特點及步驟,學生一邊說老師一邊畫,共同完成。這樣做的目的是學生以後在閱讀教材時能夠讀中有思,思中有讀。在課堂上還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透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爲“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我認爲的高效課堂:

一、要“清”。知識清、方法清、思路清、環節清、滲透點清。“清清楚楚一條線體現數學味”。

二、要“新”。內容新穎,方法創新,更吸引人,有更多探討的價值。

三、要“活”。方法靈活,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靈動,課堂開放。

四、要“實”。又活又實,活而不亂,該落實的知識、方法、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落實。

以上是我的一點點體會願與大家分享。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3

讀完此書,細細回味,感覺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關於“教與學的關係”的闡述,文中的觀點讓我有眼前一亮,茅塞頓開的感覺。

作者認爲“教不是傳道,也不是授業,更不是解惑”,我們應該記得古人韓愈的“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吧。本文作者的觀點突然使我感覺無所適從,看了文章的闡述使我有了明確的認識。古人的觀點既是我們傳統課堂上的教,它過分注重“傳授”,無視學生的客觀存在。如果教是傳道、授業、解惑,那麼,這種教就是無視學生的存在,無視學生的基礎,無視學生的實際,這種教是對學生的一種蔑視,一種嚴重的不尊重。我們教師必須清楚,課堂不是講經說佛的佛堂,更不是演練口才的講壇,絕不是炫耀才藝的場所。那何謂教呢?作者認爲“教乃導也”。怎麼理解呢?因爲,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個性,不是一個容器,可以隨便讓你往裏面放東西。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再輸送給學生需要的知識,這就是“導”。透過“導”,匯出學生追求知識的激情,匯出學生的質疑精神,匯出學生的創造意識。當然,教師在導的同時,必須注意導的時機、方向、方法和時機問題。

關於“學”,作者認爲絕不是被動的記,聽,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總是被教師牽着鼻子“學”,被老師逼着“學”,學生參與度不高,思考性不強,這樣的學就學得不深刻,不持久,就是無價值的學。正確的學,應該是學生主動、自覺、自動的學。如何讓學生主動的學,關鍵還是教師的積極、有效的引導。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處理“教與學的關係”?文中有幾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觀點:

1、不學不教、以學定教

學生的學必須在教前,教必須在學後。沒有學生的學,就沒有教師的教。這句話道出了學與教的順序問題。

根據學生的學來確定教什麼和怎麼教。這句話道出了教的內容和方法。

2、以教促學、以教導學

教是學的手段,學是教的目的,教是爲了促進學,是爲了更好的學。這句話道出了教的作用。

教的方法不是講,而是導,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句話道出了教的方法。

3、以學論教、以學研教

教得好與不好不是看老師講解如何,而是透過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評價。這句話道出瞭如何評價教師的教。

課堂教研,不是隻從教師的教的層面來分析,還要從學生的學的層面來研究,課堂是研究的主陣地,學生是教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學生的學習是研究的主要問題。這句話道出瞭如何進行正確的教學研究。

以上幾個觀點,對我們的教學應該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洋思的教學正是以以上幾個觀點爲原則進行的,他們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正是這些觀點的實踐,而實踐已經向我們證明這種教學模式的成功。

魏書生老師曾經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我們應該相信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課堂預習敢於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當然,這種自學並不是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而是在教師的“導”之下進行的,即根據老師的預習要求進行的。所以,教師的“導”是有計劃進行,前期預設要考慮得非常周全。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學生纔是課堂上的主人。洋思中學的成功經驗,啓發我們只要遵循教學規律,再加上基於實踐的創新,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就有可能使我們的教學也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