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數學教學中兒童思維和觀察能力的培養》的讀後感

讀後感1.29W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以及觀察能力是每個數學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做這個課題要達到的目的之一。今天拜讀了這位老師的的這篇文章,我有很多同感。

《數學教學中兒童思維和觀察能力的培養》的讀後感

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一條是:以舊帶新,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可以說我們所學的絕大部分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引申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爲前提。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又是舊知識的延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所以最近學的《百分數的應用題》,我運用了這種“以舊帶新,積極發展學生思維”方法,效果很好。

我是這樣設計的:出示複習題組:

1、 一堆煤重有120噸,第二堆煤是第一堆煤的3/5,第二堆煤是多少噸?

2、 一堆煤重有120噸,是第二堆煤的3/5,第二堆煤是多少噸?

3、 一堆煤重有120噸,第二堆煤是第一堆煤的60%,第二堆煤是多少噸?

4、 一堆煤重有120噸,是第二堆煤的60%,第二堆煤是多少噸?

從這幾題當中,你覺得哪些題的意思一樣,爲什麼?(學生回答)

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而分數應用題在第二單元、第三單元已經學習過,百分數這個內容相對而言就不是新知識了,在教學中我就運用它們兩者的聯繫來學習本節課的新知識。這樣既這樣引導學生透過溫故而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另外我深有同感的是:精心設計題目, 引導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就像他說的那樣: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師示範、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於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看到什麼就想到什麼。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學習中處於興奮狀態,思維處於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一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還是在教《百分數應用題》這節課,當我學完新課以後,我設計了這樣的題目:

根據列式和條件連線。

a、果園裏有桃樹240棵,桃樹的棵樹比梨樹少75%,梨樹有多少棵?

B、果園裏有桃樹240棵,梨樹的棵樹比桃樹多75%,梨樹有多少棵?

C、果園裏有桃樹240棵,梨樹的.棵樹是桃樹的75%,梨樹有多少棵?

D、果園裏有桃樹240棵,梨樹的棵樹比桃樹多75%,梨樹比桃樹多多少棵?

A、240×75% b、240×(1+75%) c、240÷(1-75%)

d、240×(1-75%) e、240÷(1+75%) g.240×(1+75%)-240×75%

這樣的設計從全局考慮,也能讓孩子真真明白每種類型題該如何做,拓展了孩子的思維,同時也掌握了新知。

我推薦這篇文章,他不僅是我們做這個課題的需要,也是我的教學課堂的需要,他爲我對兒童思維和觀察能力的培養指明瞭方向。

數學教學中兒童思維和觀察能力的培養

數學的學習實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結果表現。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他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兒童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所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觀察能力尤爲重要。

一、讓學生主動認知,積極促進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老師以講解爲主,並能很快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的能力無從提高。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該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如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這樣做花費時間雖然多一些,但由於是兒童自己思考探索學到的東西,轉化爲能力很快。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針對我國傳統教學的弊端魯迅直言:“校中功課,只求記憶,不須思索,修習未之,腦力頓鍬四年而後恐如木偶人矣”。學生學習的抽象知識,是在多次感悟認識的基礎上纔會產生飛躍,感知認識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資訊來源。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多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於是我在教學時,注意讓具體形象轉化爲抽象思維,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但要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直到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比較、分析。所以,我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操作中思考,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掌握有關的數學概念,促進概念的形成。如“教8的認識”,在學生已知道8的意義後,提出問題(1):你能舉出生活中用8代表的物體嗎?(2):你能不能把8根小棒分一分,方法越多越好。透過“分一分”的操作過程,引導領悟數字8的分解和組成。(3):請你充分發揮想像力用8根小棒擺出各種有趣的圖形。透過擺一擺活動,建立數與形的聯繫,進一步深化兒童對“8”的認識。

二、以舊帶新,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引申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爲前提。所以,我每次教學新知識的時候儘可能複習以前學過的舊知識。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時,我先複習了加減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後引導學生從5 + 4=9中得出9 - 5=4;9 - 4=5.透過比較,可以看出後兩個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的加數。透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一個加數=和 - 另一個加數。這樣引導學生透過溫故而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三、精心設計問題, 引導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師示範、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於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看到什麼就想到什麼。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學習中處於興奮狀態,思維處於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一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如我在教學《簡單的推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怎麼推理的?先確定誰?能確定的先確定,使學生思考有方向。讓學生清晰的說出推理的過程,這樣透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

四、清晰的表達,推動學生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表的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好辦法。同樣是在簡單的推理中,生利用一系列的口頭表達來說明一個道理。在學生說理後,師再進行總結。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講解來了解題目的意思,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透過這樣反覆的口頭表達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要讓學生在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到好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和觀察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