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組織記憶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論文2.77W

一、組織記憶與大學校園文化的關係

組織記憶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1.從形式上看,組織記憶和校園文化在內涵上有共通點 組織記憶有三種形式:

(1)精神層面的記憶,比如組織理念、價值觀和思想意識。

(2)物質層面的記憶,即組織所創造出的物質成果,包括榮譽、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層面的記憶,即組織存在的行爲規則、規章條例、辦事程序和慣例。同樣,大學校園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爲文化和制度文化四個層次。從組織記憶和校園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們之間存在着聯繫:大學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價值觀念、辦學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維方式;物質文化主要指物質環境、資訊化平臺和一切環境設施,包括課程和專業建設、圖書儀器設備、校舍建築、實驗(實訓基地)等校園環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種規章條例等;行爲文化主要指師生員工的人際關係、行爲規範、道德情感和傳統風氣等行爲方式,包括校風、教風和學風等。因此,校園文化在形式上的分類與組織記憶的存在形式在內涵上具有共通性。

2.從特徵上看,校園文化和組織記憶都具有歷史性

組織記憶是組織內部一定歷史階段特定時間所記錄下來的人與事的活動和資訊積累,是學校事件和實踐活動等歷史事實的體驗性記憶。而校園文化,無論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爲文化還是制度文化,由於文化自身的傳承性和時代性,它們都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積累的產物。這些文化都打上了歷史的烙印。所以,組織記憶和校園文化都是歷史的產物。

3.從內涵上看,組織記憶是建構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學的組織記憶是組織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是師生對學校過往事件的認識、理解和體驗。可以說,組織記憶是校園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構件和主要通道。

(1)組織記憶是校園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園文化的建構首先要從學校歷史中尋根,透過回味歷史記憶、尋求教育價值和社會需要,形成組織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構校園文化,不是毫無價值地選擇堅守史實,而是需要帶着集體情感對其進行重構,根據師生的身體實踐、心理體驗尋找鮮活靈動的故事,並從中分析師生實踐活動中隱藏的羣體的價值取向。

(2)組織記憶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構件。校園故事、典故、建築遺址和關於壯大、變故和發展的學校記憶的創造,是學校記憶生成的過程,也是文化產生、選擇和聚合的過程。透過講述歷史、展望未來,把過去帶回現實,建立自己的文化。

(3)組織記憶是校園文化的主要通道。學校教育的功能是:對老一輩積存的文化內容加以價值審視和評判,經過“文化再造”後選擇性地傳播給後人。這個文化的審視和評判的過程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和遺忘的過程,也是學校的歷史記憶被取捨、認同和接納的過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進必須經歷記憶的改造,透過師生員工個體與集體的創新、批判和吸收等過程,實現成功的變遷,真正成爲學校的歷史文化。

二、組織記憶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組織記憶是學校發展創新的關鍵要素

歷史記憶在學校的發展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要想創新發展,必須建立在對歷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學校的發展需要歷史記憶來參與建構。

(1)歷史記憶是學校發展的活史料。歷史記憶是成員集體對學校過去發生的事件、活動及其產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記憶。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一種記錄在師生員工大腦中且已得到普遍認同的文化符號和其中蘊涵的價值,是學校發展的原養料。學校的發展必須體現歷史的厚重與新的觀念的和諧,並在當前的社會境遇下,根據外部變革的要求,對原有的傳統與習俗進行轉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學校保持可持續發展。

(2)歷史記憶是學校發展的準過程。《文化的記憶》一書分析了文化記憶的形成過程:個人記憶———集體記憶———溝通記憶———文化記憶,從個人記憶到集體記憶,再透過溝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記憶。這個不斷變化的認同過程是記憶選擇和更新的過程,也是推動組織發展的準過程。由此,學校記憶的形成過程也是師生員工在記錄校園事件中不斷認同和更新記憶的過程。

(3)歷史記憶是學校發展的新動力。記錄歷史是用來反思的,反思歷史是爲了創造未來。因此,組織記憶不是對歷史事件的拷貝,不只忠於“過去”,還要忠於“未來”,要透過學校記憶來總結和反思經驗與教訓,選擇與融合新的內容,透過歷史記憶的各種養料滋養新的發展,並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記憶。

2.組織記憶是引領教師成長的主要資源

集體記憶是組織個體記憶中雷同的部分,個人記憶需要來自共同存在的集體記憶的引領。

(1)學校記憶是構建教師文化的重要內容。集體記憶由教師個體一代代地傳遞,教師記憶體系的建構必須在集體記憶的框架內完成。某種程度上,教師在傳承過程中會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師對學校記憶的個體認同、感知和加工過程也即教師文化的形成過程。

(2)學校記憶是指導教師實踐的一種策略。學校記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智慧或教訓等有關。這部分記憶由於貼近教師的實踐和心理,如作爲培訓教師的基礎材料,將會產生較好的培訓效果。

(3)學校記憶是潤澤教師發展的文化形態。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基於過去的集體意象。這種意象體現了諸多關於做事方式和價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態。記憶形成的過程並不止於建立記憶,還在於在教師中培植和形成共同願景、共享價值觀的過程中,並逐步形成這個年代教師發展的文化。

3.組織記憶是滋養學生成長的重要養分

學校教育的本質是滋養學生成長。校園是個充滿記憶的場所,學生在學習期間發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園文化成長的空間。發生在校園裏的記憶是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養分。

(1)學校記憶是教育對話的基礎。從師生共同擁有的記憶中找到教育對話的起點、共鳴點,建立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關係。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可用學校關鍵性事件、集體體驗和校園時空記憶等作爲課程,對學生進行校史校情教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

(2)學校記憶是引領學生成長的課程。校園生活的元素非常豐富:有校園環境的變遷,有記憶場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勵志故事,有探究成長、解決情感問題的案例,也有面臨困難、遭受挫折的教訓和典故等,處處包含爲人處事的典範和學習實踐的生動事例。這些都是活生生的學習和生活教材,是學生成長的“養分”。

(3)學校記憶是學生文化的核心。在學校的框架內,學生只要還在校內,他們的話語體系、行爲舉止和言行習慣就十分契合。可以說,學校和教師、學生構成了一個整體。師生在校園的學習與生活畫面,構成了學生對學校的集體記憶,而這些記憶又構成了學生羣體文化。

三、組織記憶視野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構思路

1.以組織記憶方式架構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的構建有多種思路。常見的一種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來架構,透過提煉校園文化的總體狀況,然後區分校園文化的不同層面,從中細化出多種文化類型。這種方式雖然全面,但卻有可能忽視一所學校生動的活動事實與人物。另一種思路,則是以組織記憶的方式,也即校園事件講述、交流、回顧的方式來構建。這種方式立足於某一所學校的活動事實,在每個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對學校文化的豐富記憶。從組織記憶方式入手構建校園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學校的歷史事件和相關敘述。召集歷經學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學校發展過程的親歷者和參與者,進行集中講述、討論交流,分享發生在校園的代表性事件,並把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學校故事。

(2)提煉學校精神,將學校故事和師生員工的體會、感受與敘事整合在一起,從中梳理出使用頻率高的詞彙,對頻繁出現並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詞彙整理加工,提煉形成學校精神的基本詞彙。

(3)展開學校精神,即從中引申出辦學宗旨、辦學理念等價值體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種文化形式都用一個或幾個學校故事作爲解釋。雖然這種方式應用得不多,但卻不乏成功運用的例子,比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寧職院”)的《北侖衝擊波》一書,就是作者透過手中的筆,講述了一系列在創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的歷程中,充滿智慧的能夠代表寧職院文化特色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有回憶、有反思,也有構建,讓讀者真切地體會到寧職院這所特色名校校園文化的存在、更新與成長。

2.以組織記憶助推校園文化管理

校園文化多姿多彩,學校記憶紛繁複雜。引導學校記憶是學校校園文化管理的應有之義。我們要善於運用梳理、定格和豐富學校記憶的方式,來重構、優化校園文化,推動師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學校組織記憶。可以透過集體梳理、提煉提升,形成完整的集體記憶,讓零散的記憶接上“記憶鏈”。具體的做法:建立學校記憶整理機制,可以將學校師生中的核心成員聚集在一起,開展文化分享活動。透過舉辦懇談會、節日茶話會和離退休教師座談會等,共敘學校重大事件,聯結個人記憶,延續集體故事。每學期回顧一些專題活動,建立梳理集體記憶的良好機制,定期評選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兩年編輯彙集學校記憶文字,引導師生定期回顧、總結和反思,積澱良好的學校記憶。

(2)定格學校組織記憶。將學校記憶存儲爲固定檔案,幫助定格,促進保持。可以建立三種記憶定格:

①物質載體符號定格。將學校記憶符號化,藉助校園物質載體來儲存,如編輯出版校報、校刊,建立校史室和榮譽室,開闢師生作品紀念館,搭建學校記憶牆,編輯學校老照片,爲優秀學子和教師塑像等。用這些載體記錄歷史,促進學校記憶的定格。給予學校環境和活動豐富的文化符號,提升校園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讓學校記憶更鮮明、厚重。

②網絡資訊虛擬定格。建立校園網站、微博或微信平臺,將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實踐活動的資訊、圖片、紀要等,透過電腦網絡、手機客戶終端實時傳達,供大家瀏覽和欣賞交流。

③活動儀式定格。構建特色記憶場所,保留和繁衍集體記憶。比如在一些特定場所,堅持舉辦某個紀念慶典,開展具有象徵意義的實踐活動或教育儀式活動,透過儀式的演練來喚醒、保持和傳達學校的活動記憶,維持記憶場所中積累的集體記憶。

(3)豐富組織記憶。透過對記憶進行相應的調整、更新和充實,再生新的故事,並以此來建構內容豐厚的學校記憶。

①創造活動,增加學校記憶。想方設法創設環境和條件。根據師生需要,強化參與式活動。每次活動組織讓儘可能多的師生參加,增強文化活動的輻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讓集體活動留下的記憶更廣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會事件,推動實踐探索。學校要順應國家和地方需要,服務社會需求,開門辦學,拓寬師生視野,開設時政講座和論壇,組織師生對重大社會事件進行剖析、探究和親身實踐,促進大家對學校記憶進行歷史節點的解讀和建構,豐富其內涵,讓學校記憶具有歷史空間感。

③創新組織記憶。封閉和保守的學校記憶必然導致學校停滯不前。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對教育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提升學校記憶。在學校重大轉型和提升時期,對學校記憶產物,諸如文化符號、制度規章、教育活動和傳統儀式等,進行系統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顯、時代感不強、過時了的內容,搭建順應時代發展的記憶框架。透過重組和創構,建立學校新的記憶體系,推出新的文化產物,引發新的思考,滿足新的需求。

四、結語

高職院校作爲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大多建校時間短,缺少歷史文化的積累。當前,高職教育正處在量變到質變的轉型時期,如何實現學校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建設發展,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是值得探討的現實課題。高職院校必須重視並強化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把學校建設成師生員工可以託付身心與靈魂的精神家園。組織記憶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功能與歷史價值。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應該充分發揮組織記憶的功能和作用,透過學校記憶的敘事和重構方式,讓更多的師生員工成爲校園文化建設的自覺主體。透過個體到集體的學校記憶的更新與重構,積澱良好的組織記憶,提升高職校園文化的品位,將校園文化建設從純理論的概念、框架中解放出來,並讓校園文化建設在現實生動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師生敘事回顧與感性認識中得以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