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論文

論文1.04W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 思想。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 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 文章,簡稱之爲論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小學語文知識教學論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論文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論文一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意識是提高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就需要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改變嚴肅枯燥的教學方式,緩解學生的課堂緊張心理,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並採取積極性評價的方法,對正確的、有發展空間的見解,及時給予肯定和稱讚,對可行性低、邏輯性低的見解,指導學生改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匯入課堂,在課堂講解中恰當地插入一些創新型見解,透過了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興趣是學生創新的原動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採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首先,教師應該做好課堂匯入。例如,教師在教授課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時,可以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覺得最漂亮的房子,豐富學生的想象,鼓勵學生畫出不一樣的房子,使學生在動手作畫的過程中,體會到創新的樂趣,成功匯入課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其次,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創新活動。例如,教師在教授課文“雪孩子”時,可以讓學生準備各種顏色的橡皮泥,發揮想象,自己動手做出一個“雪孩子”,使學生在興致盎然的動手活動中體會到創新的樂趣。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應該以學生爲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和交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更爲重要的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創新的角度學習和探索,例如,教師在教授課文“春雨的色彩”時,可以先問學生:“春雨是什麼色彩?”引發學生思考,再將學生分爲數個小組,進行小組間交流討論,再由小組代表回答問題,最後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這種方法不但使學生從創新的角度充分參與課堂學習,還使學生透過他人的交流和互動,拓寬視野,開拓思維,學習他人良好的思考方式。

四、有效進行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該靈活運用課堂提問的藝術,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烈的年齡特徵,合理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符合學生好奇心、貼合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例如,教師在教授課文“四個太陽”時,可以提問:“爲什麼會有四個太陽?我們平時能看到幾個太陽?”再問學生:“四個太陽分別是什麼樣的?”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另外,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勇於質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點撥,促進學生髮散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五、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教師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僅僅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不夠的,還必須指導學生將創新理論合理應用於實踐中,透過實踐檢驗理論、改進理論,實現理論的二次昇華,提高學生的創新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當開展實踐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透過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將創新思維轉化爲創新能力。同時,當學生的創新想法實施失敗時,教師應當及時給予鼓勵,肯定學生的創新精神,指導學生解決問題,促使學生繼續努力。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採用創新教學法,瞭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特長,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給每一位學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充分開發學生潛力。同時,教師應當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優化課堂教學,激勵學生勇於創新,肯定並鼓勵學生的獨特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教師應當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採用創新教育理念,不斷學習並吸收新的教學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創新能力及全面素質的發展。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論文二

1、對高效課堂的學習氛圍進行構建

良好課堂學習氛圍是使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積極性得到增強,學生煩躁情緒得到緩解的重要保障。想要對學習氛圍進行構建,需要做到兩點:一是要對學生有足夠多的`信心和鼓勵;二是老師要對自己的角色以及身份進行適當的轉變,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潛力被充分的挖掘出來,還會使師生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對於學生產生的一些想法,老師應該進行詳細的瞭解,對於正確的應該給予支援和鼓勵,對於錯誤的觀念應該及時的進行引導,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有效的進步。只有不斷的對其進行鼓勵和支援,才能使學生自信心得到培養,並最終使學習目標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同學一起參加並完成的,只有讓學生積極的對教學活動進行參與,才能使學生的責任感得到增強。

2、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動力和源泉,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老師,也是使課堂效率得到提升的保障。只要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了興趣,就會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並且知識保持的時間也會更久,這對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非常有效的。興趣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也會使其進行自主的探索和學習。所以要想對高效課堂進行建立,就需要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提升。老師應該想辦法使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增加,以使學生可以主動的思考和研究。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升的辦法有很多,比如:對教學手法進行更新,使教學語言更加幽默,使課內和課外活動更加有趣和生動,透過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就會使語文的新鮮感得到保持,從而使學生可以在一個比較輕鬆以及愉悅的課堂環境中,主動並積極的對知識進行獲取,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使師生關係可以更加和諧

教學活動的實質就是老師與學生之間透過傳授知識從而進行互動,老師和學生之間能夠密切合作,並且相處和諧是使教學活動可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對高效課堂進行構建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使和諧關係進行建立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3。1要寬容的對待學生。其實小學生的想法非常簡單,他們只是單純的希望老師能夠喜歡他們,並對他們的人格進行尊重。從內心深處希望老師可以對他們進行肯定和讚賞,對他們出現的一些錯誤行爲可以進行引導,並告訴他們錯誤的原因,對他們採取積極的鼓勵,而不是進行一味的嘮叨和批評。

3。2對學生表現出充分的信任。一定要對教學觀念進行改變,以建立起公平並且民主的氛圍,從而使學生獲得充分的信任。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該發揮其在課堂中的積極作用,成爲課堂活動的主體。小學生也有個性、愛好、興趣、要求以及自尊心等,所以小學生也擁有創造性、主動性以及積極性。因此,在對小學語文的課堂高效性進行提高時,老師應確定好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讓學生整體素質有所發展。

4、將多媒體應用於高效課堂的構建

隨着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多媒體技術也逐漸應用於教學活動中。將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這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教育教學模式,其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使老師板書的數量有所減少,也使講課效率得到提高。運用多媒體技術,創造出的教學情景比較形象和生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在對語文課本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一些抽象的內容,老師口頭的講解不能使學生進行充分理解,運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使學生對知識內容有更直觀的理解。多媒體技術可以使複雜的內容簡單化,從而使學習更加的容易。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對學生語文知識進行擴充,這對學生的學習以及高效課堂的構建有特別大的作用。

5、結語

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過程,老師想要使課堂效率有所提高,必須要將教學觀念以及方式進行轉變,備課時要積極認真,並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教學合作更加完善,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成爲一個開放、立體、雙向的資訊交換和傳遞過程。與此同時,還應不斷的進行學習和探索,以提高教學能力和專業素質,從而真正發揮出老師的主導作用,並建立起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論文三

一、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中的價值

1、課堂提問的督促作用

很多學生剛開始並不喜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因爲從小學生就有自尊心,如果回答不出老師提問的問題,他們會覺得很丟人、很沒有面子。所以,如果老師能夠適當地運用課堂提問,可以很好的督促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從而掌握老師提問的內容。例如,老師提問學生對《畫》的背誦,可能有很多學生不喜歡去記憶,但如果老師說下節課要提問《畫》的背誦,那麼這些學生就會努力地去背誦,這樣,老師的課堂提問就對學生背誦《畫》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同時也可以加強學生對《畫》的理解。

2、課堂提問的激勵作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老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整個教學只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學生大多是被動的學習,不能充分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喪失了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採用課堂提問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開動腦筋主動的思考問題,變被動爲主動,從而積極地學習語文。

3、課堂提問的強化作用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記憶力非常好,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卻大多都不在課堂上或是不能在課堂上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採用課堂提問,可以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力。另外,課堂提問對課程的要點和難點具有針對性,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的重點,並強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記憶。

二、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中的遵循原則

1、課堂提問要遵循民主性原則

簡單地說,課堂提問就是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對話,如果沒有平等、民主,那麼對話的效果就不會好,甚至就沒有對話。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必須把學生作爲和自己平等的角色去提問,並認真聽取學生的回答;在生活上,老師也要把學生當作朋友,增強師生間的關係,這樣在課堂提問時,學生能夠有種親切感,更加活躍了課堂氣氛。

2、課堂提問要遵循階梯性原則

很多小學老師在課堂提問中都不遵循階梯性原則,不考慮提出的問題是否適合學生。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由簡單的開始,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使學生掌握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讓學生更牢的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一文中,如果老師直接提問“魯迅是個什麼樣的人?”可能很多學生都回答不出,因爲他們還不具備那種思考和總結的能力。但是老師可以循序漸進,先提問“魯迅先生是如何對待民衆和敵人的?”這樣學生可以先從課本上找出答案,等學生提升了一個階段之後再提問較難的問題,這樣便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和總結能力。總之,影響學生小學語文的因素有很多,課堂提問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不能形式化,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有廣泛性的進行課堂提問,不能只提問回答好的學生而放棄對回答不好學生的提問,應該平等、民主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才能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價值,才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