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心理學知識運用論文

論文8.31K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運用有利於提升心理學行業的發展。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心理學知識運用論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心理學知識運用論文

心理學知識運用論文【1】

【摘 要】

教師是人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起育人的神聖使命,要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去認識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及規律,以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

心理知識;優化;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質量,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和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充分利用心理學知識,把握學生思想的發展變化,找出心理障礙問題存在的原因,抓住要害,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學生就會更加自覺地努力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將心理學運用於教學中,宜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尋找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缺點和錯誤的根源

學生在課堂產生問題行爲的原因主要有:學生對教學產生厭煩情緒,尋求其他的刺激而不自覺地違反了課堂紀律;學生學習有困難,害怕失敗,滋生髮泄的途徑;個別學生因學習成績較差,又希望老師與同學注意自己,不惜以身試“法”,違反紀律,以吸引公衆的注意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上存在缺陷,或缺乏客觀公正地對待學生,誘發學生課堂上的問題行爲……。瞭解了這些原因,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師生在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溝通,積極協調師生的心理狀態,變課堂的消極心理狀態,爲積極的心理狀態。在發現缺點和錯誤時,也要看學生的優點,從優點和長處的一面啓發學生髮揮自己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認識自己。學生在認清自己分清是非之後,就會發揮長處,改變自己的不足,從而向好的方面轉變。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良好的師生關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師生能以舒暢,愉快的心情投入教學,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

1.理解、寬容學生

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在師生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尊重學生,愛護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和寬容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向老師敞開心扉,說出心裏話。這樣師生心靈就容易相通,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就少了,知識的傳遞暢通無阻。以心換心,以情育人,師生關係更加親密。

2.平等對待學生,與學生真誠交流溝通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良性情感的傳遞着,教學中要成爲學生的好朋友,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交流,去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教育氛圍,對於不同的學生,都要做到一視同仁。即使是對問題學生也不要去諷刺、挖苦,也要給予信心和鼓勵。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應無區別地對待每個學生,不能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長處,也瞭解學生的不足。對每個學生要建立適當的期待,在課堂中給予他們不同的機會。

3.教師要虛心聽取學生意見,給學生以鼓勵和信心

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意見、想法,作爲教師不應該去斷然地否認他們的觀點。不小看這些學生的想法,應給學生鼓勵,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正確的引導他們。

總之,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關愛尊重和理解學生,設身處地地爲學生着想,使學生產生樂於接近的心理。

三、教師應掌握科學知識,提高教學能力

在資訊化時代,學生要更加學會學習;教師也不能老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在工作中同時也要注意學會學習心理學知識,全面提升自身素質。教師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學習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的新知識、新理念,學習掌握新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與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心理氣氛。教師深刻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充分掌握學生的程度及個別差異,講課準確、清楚、新穎、生動,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處於良好心理狀態。

四、培養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爲內驅動程序系統中積極活躍的心理因素,對於學習起着催化劑的作用。一個人對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學習興趣能促使學生全神貫注學習,也能在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孜孜以求並樂此不疲,成爲推動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受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是學習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學起來津津有味,愛不釋手。二是學習者感到有必要學習某些知識,因爲這些知識和技能對自己的未來對社會都有好處。從而增強學習的毅力和恆心。知識的實際運用會使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對有關的知識學習進一步加深興趣。因此,教學中應時時注意生動的時事和現象,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認識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者創設一定的情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職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置於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這樣,就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總之,要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旺盛、飽滿、高昂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的績效,其關鍵點,需要教師將心理學知識恰當地運用於教學。教師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讓學生完全投入學習氛圍當中,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心理學知識運用論文【2】

摘要:

針對目前我國科普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教學效果不深入的事實,如何增進普及對象對科普知識的吸收顯得尤爲重要,鑑於此,在一線工作者經驗積累與探索的基礎上,運用與心理學相關的“四步法”,設立良性教學情境,提出科普人員工作中較適合的工作方案。點明學習心理學有利提高科普工作者工作效率與“科技知識傳播者”從業能力。

關鍵詞:

科普 科普工作者 心理學 教學情境

貴州科技館自2006年8月18日開館至今,隨着來館參觀公衆對科普場館認知能力和服務要求的提高,筆者是貴州科技館的一名科技輔導員,在“如何當好科普場館工作人員”的問題上,有了一些觀點和建議。

當今科學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大時代,爲科學而科學的“純科學”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科學事業因其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響受到了社會和公衆的格外關注,而科學普及就是科技工作者與公衆交流溝通、使公衆理解和接受科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務於社會的重要途徑。

隨着大衆傳播手段的發展變化,尤其是電視傳媒、互聯網絡的出現,推動了社會公衆對科技發展知情權和參與權普遍願望的提高,從而對科學普及的方式、手段和內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記得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說過:“科學,不僅是專業人員所討論的科學,而更是整個人類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學!”。如果說“科學知識生產者”是人類認識和理解科學的必不可少的最終源泉,那麼“科學知識傳播者”就是今天溝通科學家和普通大衆的一座橋樑。要想在相對廣泛的領域內準確、適宜地反映科學,“科學知識生產者”與“科學知識傳播者”之間、“科學知識傳播者”與“科學知識傳播對象”之間,保持和諧一致的.良好合作關係就至關重要。科普工作者們的肩上負有兩個重任:“一是,探索和揭開科學的奧祕;二是,要把科學告訴公衆”。在科學事業裏,“深入”地研究科學難題所取得的突破是艱難的,但是要把研究成果“淺出”地說給公衆聽,讓他們搞懂、弄明白,或許更難一些。曾記得一些著名科學家寫的科普名著:法拉第的《蠟燭的故事》、法布爾的《昆蟲記》、別萊利曼的《趣味物理學》、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和霍金的《時間簡史》等等,這些作品,不僅具有科學性和知識性,而且具有藝術性和趣味性,以其巧妙的構思、獨特的語言魅力吸引了千百萬讀者,影響着幾代人的成長。他們作爲大科學家爲何能寫出如此受大衆青睞的科普讀物呢? 這就是筆者想與各位朋友共同探討的問題!

一、科普工作者的“關鍵”和“重點”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不僅要關心自己苦心鑽研的課題能否取得成果,更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能被社會大衆所理解、所承認、所支援,這就要求必須學習和掌握好科普宣傳工作的本領,樹立起如何全身心的投入科學普及;如何努力使公衆更好理解科學知識的理念。

科學普及是非強制性的教學關係。其中,教學情境主體與內容的自由度都很大,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對象的興趣點和實際需求就顯得十分關鍵。活動時,面對的是社會上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積極瞭解不同人羣的心理特點和不同需求,同樣也非常重要。例如:當面對某位來科技館參觀的青少年朋友時,科技輔導員立馬就走上前對其進行知識點的講解,結果就是……。當科普工作者對科普對象激情付出後,卻得不到十分之三的回饋時,雙方的心情都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鬱悶。這就是在“科學知識傳播者”和“科學知識傳播對象”之間沒有找到最佳鑰匙的緣故。

科普工作者們開展活動時一定要抓住“關鍵”和“重點”,心理學知識的運用就是開啟這些鎖鏈的最佳鑰匙。首先,在開展工作之前對普及對象的學習動機有一個分析、歸因和實施的過程;其次,將心理學上的“需要層次、成就動機、成敗歸因和因材施教”的策略(參考文獻[1]),巧妙靈活運用在普及的對象身上;最後,大家就會驚喜的發現,真的能使科學普及的活動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順利發展、和諧發展(這裏所指的“和諧”,就是“教一學”雙方都心情愉悅的一種狀態)。

二、科普工作者的“四步法”運用

透過大量一線工作的經驗積累與探索,筆者總結出了一套很實戰的“四步法”,能使教學雙方在很自然的氛圍中順利完成知識的獲取。

第一步:資訊接收途徑的觀察法。可以對普及對象進行初步的分析(性情、愛好、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等方面);

第二步:語言技巧裏的“吸引力法則”(參考文獻[2])。要吸引對象,並進行更深入的溝通與瞭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第三步:心理暗示法。讓普及對象既能很愉快又不自知的進入創建教學情境中來(建立學生對老師的信任關係);

第四步:因材施教法。實施知識點的普及教學(根據對象來確定方案與程度)。

三、科普工作者的“引導”作用

在科學普及的實施過程中,並不是憑着一腔熱忱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要處處學習心理學、處處運用心理學和處處想到心理學。使“科學知識生產者”和“科學知識傳播者”之間變得更和諧;使“科學知識傳播者”和“科學知識傳播對象”之間變得更和諧;使自己的科普活動能控性更強、成效面更廣;使自身所處的這支“科學知識傳播者”隊伍更專業、更有凝聚力。在科學知識的生產早已專業化、職業化後,科學知識的普及、傳播以及科普創作也日益走上專業化和職業化的道路,逐漸呈現出自身的規律和特點。

對於社會大多數的成年公衆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及其社會影響後果,而非深奧的學術術語、遠離人們現實生活的尖端科技知識;對於未成年的人來說,他們什麼都不想關心,長期的、枯燥的知識點學習,使其內部的學習動機越來越弱、學習效果越來越差,但這些卻並非其自身所願。相對於學校教育的不同,社會科普教育更需要關注普通公衆在現實生活中的需求、自身愛好的興趣點和其特定時期的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進行引導、培養和幫助。科普場館工作者在向普及對象傳授的內容上,不應只盯着科技最前沿、最突出的那些知識,應該從發散性思維的角度對其進行引導、培養和實施幫助,引導其掌握科學文化的基礎知識、培養其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幫助其在科技研發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遠。

標籤:論文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