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等師範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

論文2.5W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廣大一線教師迫切需要進行職後專項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這樣的過程不應該只是在教師職業後進行培訓,更應該在大學裏就加強對師範類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高等師範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

一、師範類學生職業能力發展需求

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教育改革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師範教育事業煥發勃勃生機。

(一)發展中的困惑

當前階段小學教師教育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從低級師範到進階師範的建設工作,但在培養模式上仍存在較大的不足。

1.小學教育自身的鮮明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簡單地遵循傳統高等教師培養模式

小學教育有着自身特殊的性質。小學生在心理方面還不成熟,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小學教師教育的過程中適當增加這方面的比重。小學生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有着無限的可能,可塑性極強。小學教師教育必須以知識結構、道德素養爲重點。因此,從三級師範轉型過來的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必須深刻地把握小學教育事業的特殊性,不能簡單地將其等同爲傳統的高等師範教育。如果在具體的教學培養過程中不能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所培養的小學教師必然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滿足崗位要求,不僅影響接受教育教師的未來發展,更是會對小學生的成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2.小學教育實踐是保證小學教育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

小學教育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都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尤其是在專業設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還較爲嚴重,基本上處於“邊實踐、邊研究、邊建設”的過程之中。當前的小學教師教育在課程設定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問題。

第一,現有的教育理論學習內容無法真正和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聯繫起來,造成所學習的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無法有效地指導課堂實踐教學。

第二,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小學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較爲常見的一些教學方法並沒有在教法課中得到體現。

最後,小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容需求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之間的矛盾體現得最爲明顯,特別是當前‘‘三字一話”的教學水平要求,會導致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器具產生陌生感。

上述問題的存在,集中反映出我國在當時社會環境下所提供的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與小學教育實踐的脫節。小學教育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其知識內容、知識體系、教學手段乃至教材等都處於不斷的更新變化過程之中。高師小學教育作爲培養小學教師的搖籃,如果不能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上述內容加強凸顯,顯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實現其教學目標。

(二)探索創新

爲從小學教育實際需求出發,探求出一條符合小學教學特點的複合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提供了支援,我院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實踐研究和理論探索。於2005年,從學校辦學所掌握的資源優勢出發,創造性地開始校本課程的論證和開發。在具體的研究發展過程中,嚴格按照我校的教育目標和社會對小學教師人才的真正技能要求來開發具有小學教學特色的專業課程,包括小學語文實用教學法、小學數學實用教學法等幾門課程,都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對於培養複合型小學教師人才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我校認識到網絡化教學必將成爲未來教育模式的主流,因此開設了小學資訊技術教學應用等課程,爲學生專業素養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堅持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按照科學的培養模式合理規劃、設計課程,爲實現培養“敬業樂教、一專多能、多才技高”的辦學理念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以校本課程建構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爲滿足社會對小學教師人才的需求,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具有師範專業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設定,奠定了我院課程改革契機。

(一)實施策略

1.以人爲本

以人爲本是構建校本課程的核心指導方針。培養“一專多能的複合型小學教師”,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我國政府所提出的小學教師隊伍培養目標。在本院的.校本課程過程中,我們充分地彰顯了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成爲校本課結構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在課程體系中剔除那些不符合小學實際教學情況的理論部分,增加大量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符合小學課堂教學一般特徵的課程內容。

2.循序漸進

在我院校本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是基本的指導方針。我們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爲他們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準備了不同的課程目標和具體實施方案。以我院的三年制專科爲例,我們制定了‘‘一年寬基礎,二年強技能,三年廣適應”的目標規劃,爲他們掌握先進有效的課堂教學手段準備了必要條件。同時,在三年的教學過程中,也不斷地滲透小學生心理教學和班級管理等方面的內容,讓他們能夠在畢業之後迅速走上講臺。一年級注重基礎,二年級強化技能,三年級提升整體適應能力,這是我們實施校本課程構建的三個不同層次,是我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情感形成規律進行的規劃,也是我院教學改革科學性的集中體現。

3.綜合評價

要想保障校本課程的順利構建,一定要提升內部評價體系的規範性。校本課程評價包含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校本課程開發方案評價、關於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等。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要注重客觀性、科學性。我院校本課對學生展開的評價實行學分制和等級制相結合的方式。校本課程有關學生的評價方案由各系與教務處共同擬定。校本課程有關學生的評價方案首先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有所體現,其次要對學生學習這一課程的總學時量有所體現,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效果有所體現。教師要綜合這三個方面的結果,對學生的等級與學分進行確定。與校本課程相關的評價體系方案的確定都應該堅持綜合評價的原則,努力提升校本課程評價機制的規範性與客觀性,爲校本課程的科學化構建、順利實施創造條件。

(一)課程實施的保障機制

1.成立機構,加強領導

爲了提升校本課程實施的效率,我院特別重視對校本課程實施加強領導,建立了專門的職責管理系統,併成立了校本課程研發領導小組與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從領導層面、組織層面爲校本課程構建創造保障。校本課程研發的具體安排、落實、檢查、評價由教務處管理,教學工作的組織、任課教師的安排、教學內容的設定、教學活動的評估與反饋由教學系統一負責。總而言之,我院校本課程管理體系實行從上到下的責任制,爲我院校本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政策配套,制度保證

爲了能夠對校本課程的實施進行有效的監控與指導,學校要在政策與制度方面進行有效跟進。對教學活動的具體安排要按照一定的計劃進行,做好備課筆記、考覈登記與總結等工作,對校本課程方案的落實與計劃情況及時進行摸底檢查。要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提升評估評價體系的完善性,加強教師專業化發展考覈、年度工作業績考覈,有效激發教師對校本課程研發的熱情。

3.提高投入,保障持續發展

校本課程構建對提升我院辦學特色、完成辦學目標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院重視從經費上保障校本課程實施相關場地、設備、資源的建設,爲實現校本課程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

三、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髮展規劃

“推進教師教育佈局和結構調整,加強師範教育類專業建設,提高教師培養質量”[3]是2009年教育部關於教育工作重點強調的內容。從這一綱領出發,我院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有了更清晰的目標。

(一)總體目標

綜合應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包括學校和社會資源,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實效性,突出辦學特色。確立師範院校辦學的“師範性”,從學生的個性發展出發,提升學生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應性,完成‘‘一專多能複合型”小學師資人才培養目標。

(二)具體目標

1.學生髮展目標

使學生掌握現階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教育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的相關素質,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掌握紮實的師範專業技能,發揮校本課程學習的積極作用,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把握好自身的角色,樹立科學的教學與學習觀念。

2.教師發展目標

激發教師的創新性與主動性,使教師掌握比較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擔當導演或策劃者的角色,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起到積極的引導性作用。重視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挖掘教師的內在潛能,使教師具有學者的風範。

3.學校發展目標

使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形成鮮明的特色,突出我院百年師範教育傳統;使研發的校本教材促進地區、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協調發展;完善與校本教材研發相配套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改進機制。

四、結語

“綜合培養、一專多能”的培養模式與現階段我國小學教育發展實際相協調,符合當前小學教育的發展需要。這種模式是我院在發展過程中的創新性嘗試,爲我院教育教學的實踐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性作用。

提升課程建設的科學性與規範性是培養一專多能的複合型教師的保障條件,需要經過長期不斷的探索與努力。校本課程的構建爲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創造了契機,有利於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爲指導、提升課程系統機制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