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理答行爲研究小學語文論文

論文1.1W

摘要: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化,中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對教法、教學思想、教學內容進行革新和創造,產生了很多的喜人成果,像微課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學生爲主體、學情分析等等方法、思想層出不窮,爲現代語文教育帶來無限活力和生機。但是,這並非是盡頭,還有一些問題人們沒有完善,比如:在《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師生相處的關係應爲交往,透過互助、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課堂教學。因此,課堂理答行爲就顯得尤爲重要了,但因爲一些原因,很多教師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好,仍然侷限在傳統的課堂提問和回答上。本文透過對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理答行爲的現狀進行分析,並簡要闡述相應解決措施。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理答行爲研究小學語文論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理答行爲;研究;對策

語文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透過語文學習能夠進行表達、閱讀和思考,要想達到這個效果,課堂中教師理答的行爲就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有效的理答能夠使教師和小學生順利地進行互動交流,增進情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進而促進學生在理答的過程中更好地鍛鍊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在實際中,教師理答行爲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大家進行思考和改善。接下來將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描述:

1小學語文教學時課堂理答行爲存在的問題

1.1教師對理答行爲不重視:教師的不重視,主要體現在對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沒有給予充分的預設,同時對理答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採用,忽略了對學生課堂回答時出現的情況的思考和準備,造成“無效問答”,或者教師只是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簡略的描述和評價,並沒有將理答行爲起到的作用發揮出來。另外,儘管小學語文教師是認同課堂理答行爲的,但是很多教師在實際行動中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和研究,依然對理答行爲的定義、原則、效果等問題了解的不透徹,在教學時指向不明確、理答行爲模糊。

1.2教師課堂理答形式單一、過於簡單:很多教師知道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對學生的回答及時作出迴應和評價,但是多數仍處於最基礎的層面,即: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重複或簡單的迴應。比如:學生順利的回答出了教師的提問,教師就會說“很好、回答得不錯、你真棒”等極爲簡單的鼓勵話語;有時學生回答完問題,教師不知道如何深入評價和引導,就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重複敘述,雖然是對學生回答的認可,但是卻是無效回答,影響教學效率;對於學生超出教師預設的回答或錯誤的回答,教師就會迴避理答、簡單迴應,說一些“這樣不對、你再想想、還有其他答案麼”這類的話,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明確地指導。

1.3教師的理答行爲沒有針對性:一堂好的語文課,除了對學生的回答及時作出迴應外,更應該進行鍼對性的點評和指導,使學生透過回答教師的問題,知道自己哪裏做得對、爲什麼好、哪裏又回答的不足、如何改進。但是教師在教學時,並沒有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鍼對性的點評和反饋。比如: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教師在教學時設計了很多相關的圖片、影像資料,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可是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卻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讀得好的,就點評爲“很好”,讀得不好的就說“你沒有把感情讀出來、讀得不夠好,下次繼續努力”等,沒有對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讀得好的學生不知道哪裏好,下次讀其他文章時不知道怎麼讀是對的;讀得不好的學生不知道錯在哪,仍舊一頭霧水,無法提高。其實教師已經創設出了桂林山水朗讀的氛圍和情景,只要對學生的點評更進一步,學生就會順利地體會到應該用什麼情緒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讀,可就是因爲教師的理答行爲出現偏差,導致之前的.準備全都前功盡棄。

2小學語文教學時正確進行理答的策略

2.1對課堂理答進行充分準備: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制的,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就要對課堂的每一環節進行精心的設計,包括理答環節。雖然課堂理答更多的是需要教師根據情況作出隨機應變的正確反應,但是依然可以進行適當的準備,將理答行爲劃入一個可控的範圍。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研讀教材,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相關有效問題,針對重難點部分做針對性的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另外,除了備教材,還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設計符合學生水平、能力的問題,並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進行預設。比如:在教《老人與海鷗》這一課時,很多教師都會問這節課講了什麼,學生也都知道是講的老人與海鷗的故事,但是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預設到,學生在回答時往往會忽略老人和海鷗之間到底有什麼故事,所以就應該在提問時更有針對性地指導,“請同學們根據文章中的時間,劃分出老人與海鷗之間都有什麼故事”,這樣的問題更加深入,也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如何思考、回答問題應從什麼角度回答。所以說,只有準備得越充分,才能使理答效果更好。

2.2採取相應的技巧,使理答內容更具體、更有針對性: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在最基礎的鼓勵話語之上進行延伸,根據理答的原則和技巧使理答行爲更豐滿、具體。比如:當教師的問題高於學生的回答能力時,不要人爲的忽略或轉移,而是應該根據情況將問題逐步分解,由易到難進行引導性提問,使學生最終能夠理解;當學生的回答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該及時指正,並選擇其他學生繼續回答,而不是繼續追問回答錯誤的學生,使其緊張、尷尬;對於學生猶豫不決的回答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採用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得出正確答案。總之,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理答行爲,蘊含着無限的智慧,並非簡單的一問一答,教師應該注重理答行爲的研究和思考,使其幫助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提高教學效率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