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論文

論文1.67W

1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論文

伴隨着改革開放,我國迎來了一段快速發展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的騰飛也帶動了文化、科教等的發展。過去的三十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今,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各國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人才的流通更加頻繁,人才競爭也更加激烈,社會對高端人才的渴望與日俱增。可以說,未來的社會,誰抓住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然而,我們也看到,我們培養的人才在應對社會的新變化的時候有時不盡如人意。一方面一些高校畢業生無法在人才市場上找到滿意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和用人單位卻找不到勝任崗位的人才。爲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什麼是教育?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今天的世界,國際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地區間合作越來越密切,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爲了適應時代的要求,我們需要轉變教育理念、方法、方針政策。那麼,未來的社會需要什麼要的人才?什麼樣的人將成爲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引領者?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首先來探討一下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2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高等教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它的形式在不斷變化,職能在不斷豐富,因此,高等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地演變着。高等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制約,並對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起作用。(教育部,1999)從古希臘的“學園”到漢武帝時的太學,到唐代的書院,到中世紀的薩萊諾大學、波隆那大學,到後來的劍橋大學、布拉格大學和哈佛學院,再到近代的天津中西學堂、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以及今天的不同層次的大學,“大學”的職能、辦學規模、教學方針、教學理念、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目標隨着時代的變遷而不斷髮展和豐富。21世紀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未來的高等教育將朝着國際化、終生化、多元化和學科融合化邁進。

2.1高等教育國際化

教育的國際化是全球化的產物,也是全球化進程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國際化即教育工作不再侷限於某國範圍,而是尋求高等教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向各國開放高等教育市場,探索國際間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培養並輸送優秀的國際化人才,並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未來的社會,我們不缺少“粗製濫造”的人才,我們缺少的是精英人才,而培養精英人才的保障是高水平的教育。東京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筱田雄次曾說:“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教育等諸多因素。但作爲現代化的起點或基礎工程,無疑是教育。”(朱永新,2012)筱田教授的話也是衆多教育家和學者們的共識:教育是未來社會的發展的有力保障,只有擁有優質的教育,培養和吸收足夠多優秀的人才,才能爲社會的發展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和動力。爲了增強國際競爭力,各國都紛紛制訂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教育政策,以匯聚更多優秀的人才。2010年,教育部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可見,國家非常重視優秀人才,尤其是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除了培養國際化的人才,各國還紛紛引進國外優秀的人才。英美等發達國家很早以前就利用本國教育資源的優勢,大量招收世界各地優秀的留學生及科研人才。現在,隨着我國國力的提升和科研環境的改善,很多國外留學生(及海外留學人員)紛紛到中國來尋找機會。另外,教育在爲國家培養人才的同時,其自身也在逐步國際化。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尤其是教授語言的教師到海外訪學、學習,參加假期培訓項目等,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同時,很多大學積極引進海歸人才甚至是外教人才,以充實學校的教職工隊伍,促進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教育國際化給教育部門、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人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2高等教育終生化

終生教育這一理念最早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1965年,法國教育家保羅郎格朗《終生教育導論》一書的出版標誌着終生教育理念形成。從此,終生教育開始逐步被教育界接受和認同,對世界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等教育終生化就是指在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用終生教育的理念去指導教育教學工作,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逐步樹立終生學習的信念。終生教育要教育人學會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求人們把教育的着眼點放在教會人學習上,放在培養人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上,使人能夠終生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肖建芳,2007)高等教育終生化與社會的發展及其對未來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是適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社會變化的一種學習途徑及教育制度。現代人要想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在職場中獲得一席立足之地,就要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學習當前社會所需要的新知識、新技能,以應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轉變。

2.3高等教育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即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教育的多元化表現在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及內容、教育的培養目標及評價等方面。教育的多元化首先表現在教育的形式上。科技的進步和教育技術的革新催生了新的學習方式。MOOC教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2008年,加拿大教育學家GeorgeSiemens和StephenDownes兩人推出秋季在線課程CCK08(課程全名:theConnectivismandConnectiveKnowledge)之後,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後經過斯坦福大學SebastianThrun及其同事AndrewNg和DaphneKoller的努力,MOOC這一全新的學習方式得以落地生根,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馬武林、胡加聖,2014)2013年5月21日,清華大學正式加入美國在線教育平臺edX,成爲中國最早開展MOOC的高校,也是亞洲高校較早開展MOOC的高校之一。(王文禮,2015)很快,MOOC教學如雨後春筍一般在我國很多高校相繼開展起來,到現在爲止,包括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都相繼推出了MOOC學習網上平臺。未來社會,人們的學習不再僅限於學校,而是可以透過更加廣泛的渠道和形式,比如互聯網等隨時隨地地學習。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還表現在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多樣性在教育領域的反映。現在,爲了適應當前社會的發第4期(總第076期)2017年4月展需要,除了傳統的課程,很多大學推出了很多“接地氣”的課程。例如,爲了培養大學生的交際能力及與異性交往的.能力,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培養健康的戀愛關係,一些大學開設了戀愛相關課程,廣受學生歡迎。也有的大學開設了橋牌課,甚至是電子遊戲課程等,吸引了一些大學生的關注,使得原本被視爲“難登大雅之堂”的娛樂活動得到認可,被帶到課堂上來講授。這些課程的開設都是與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分不開的,是與社會的發展方向相適應的,因此也受到學生的青睞。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根本原因是培養目標的多元化。現代社會的行業分工越來越精細,人才需求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這就帶來了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針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崗位培養的具有不同素質、不同技能的人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和辦學團體有不同的培養目標、規格和不同的側重。此外,教學主體、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決定了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不同層次的教育、不同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各異,因此,各類人才的質量標準也具有差異性、多樣性。不同的學科對於人才的標準也不同,學科門類不同,學科性質不同,衡量其人才的質量標準也不同。學生的求學要求和他們自身能力基礎差異、性格特徵的多樣、內在需求不同,所能達到的質量要求也不同。(高學,2003)這些都會導致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總結起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有利於針對不同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挖掘人們的潛力,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不同人才,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2.4高等教育學科融合化

學科的發展是伴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當今的時代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數據、互聯網+、VR、智能機器人等新事物、新概念不絕於耳。在每一個新事物的背後往往都融合了不同領域的人才相互合作的智慧。毫無疑問,未來的科技創新需要不同學科間的相互吸收、借鑑和融合,需要不同領域間的緊密合作,完成某項任務往往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共同努力。而多學科融合的培養體系有利於培養學生知識的廣博性,有利於學生形成跨專業分析問題的視角,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宋方傑、陸相林,2014),培養多視角、多學科融合的“通才”。高等教育擔負着向社會輸送人才、服務社會的重任,爲了促進科技的發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勢必會朝着多學科融合的方向邁進。

3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辯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3.1被“忽略”的思辯能力

美國學者彼得法喬恩(PeterFacione)說:“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學會思考”。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多彩的、融合的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合作更加緊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文化差異和民族、地區衝突問題;科技進步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卻打破了維繫社會穩定的價值標準及行爲準則。這一切變化都對人類的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模式似乎忽略了對這一能力的培養,教師“一言堂”,學生機械地聽課。教學目標圍繞考試而展開,學生只須記住歷史事件的時間、單詞的意思、答題的套路,能透過考試,就達到了教學目的。小學如此,中學如此,大學依然如此。再加上,一些教師迫於學校的考覈,爲了獲得良好的教學業績,教學過程中過多地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灌輸,甚至只針對某些考試進行教學內容的劃定,忽視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培養,使得大學英語的教學過分重視知識點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習過程的體驗,導致效果不盡如人意。現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們已經看到這種教育模式的種種弊端。但是,這種教育模式已經固化在學生的意識中,以至於學生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上課只習慣於聽從老師,不去思考知識點是否正確,也不會將知識內化爲自己的能力,這給日後的教學改革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3.2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什麼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帶着批判改進的精神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思考過程。思辨能力是以思考的最基本的組織(思想的元素)和最基本的知識標準(普遍智力標準)爲前提。思辨過程的創新性的關鍵在於在分析和有效評估的基礎上重構思考。(Richara,Linda,2016)思考是學習的工具和手段,只有透過思考才能提升能力。現在,依然有部分人認爲,大學英語是傳統的文科,課程的目的就是爲了使學生掌握一定語言知識及聽、說、讀、寫的技能,沒必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思辯能力的訓練。實則不然。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幫助學生獲得與其它民族及地區溝通的外語技能,也是瞭解其它民族及其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認識、學習、評價其它民族的文化、道德、價值觀的途徑,而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於學生批評地借鑑、吸收其它民族的優秀的文化成果,從而提高自身的實力。另一方面,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地認識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播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擴大本民族在世界的影響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英語課程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大學英語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承載着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任。語言作爲倫理推理的指導和思辨的工具,幫助學生運用自己的思辯能力認識社會事物的好壞、美醜,努力做一個誠實、謙虛、理性、堅忍不拔、公正、有勇氣、有同理心、能夠獨立思考的社會人。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不應只教授單純的語言知識,甚至也不能只教授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和技巧,而應在傳遞知識技能的同時,向學生灌輸道德和價值觀念,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理性分析的能力。語言學習與思辨能力的培養是相互促進的,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於提高語言能力。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往往只注重語言知識的教授,而不注重語言所傳遞的內容意義,因此,學生獲得的只是乾癟的語言,而不是有效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學習,弱化語言形式的關注,使得學生更多地思考語言中所蘊含的意義,有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於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思辨能力的培養。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我們對事物的概念進行建構,有時對事物的優劣、美醜進行評判,這個過程也是對事物進行分辨和評價的過程。另外,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近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在工作學習中都可能遇到之前沒有學過的知識。因此,學生只有自身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透過再學習獲得能力的提升,解決新的問題。

4結語

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於塑造一個具有廣博的思想和寬闊的視野、外語水平過硬、思想豐滿的社會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能夠自我反思和教育、通曉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外語水平過硬、有着高尚人格的人才也一定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切實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學習,在提升外語水平的同時,培養思辨能力,繼而學會獨立思考。

參考文獻

[1]Richard,Paul&Linda,Elder.思辨能力評價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高學.關於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多元化的思考[J].西藏民族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53-54.

[3]教育部人事司組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馬武林,胡加聖.國際MOOCs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衝擊與重構[J].外語電化教學,2014(5):48-49.

[5]宋萬傑,陸相林.高校學科融合機制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0):176.

[6]王文禮.未來高等教育顛覆性變革的三個方面和表現[J].教育與考試,2015(5):58.

[7]肖建芳.二十一世紀國際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終生化[J].教育探索,2007(4):121.

[8]朱永新.外國教育觀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