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心理學教育改革的對比研究論文

論文1.13W

l、問題的提出

心理學教育改革的對比研究論文

高師生作爲一個特殊的學生羣體,是“未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將來要從事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因此,高師生除了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一定的教育教育能力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許多研究發現,高師生的心理問題者檢出率爲22.40%m,自信心缺乏者佔30.91%,情緒不穩定者佔34.43%,人際關係緊張者佔10.22%,神經衰弱者佔30%[2],許多高師生在強迫、偏執、焦慮、敵對方面存在着顯著的心理問題[3]?於是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當務之急。公修《心理學》作爲非心理專業的高師生唯一的一門心理教程,應當充分發揮它對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爲一門課程,課程的內容、教育方法等都將影響課程的教育效果。爲了提高《心理學》在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須對原有的心理學在內容、方法上進行改革。鑑於此,本文對於公修《心理學》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進行了實驗探索。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實驗在商丘師範學院一年級專科生中進行。隨機選出中文系一個班爲實驗組,共6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4人,平均年齡爲18.7歲;隨機選出數學系一個班爲對照組,共6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齡爲18.8歲。

2.2研究步驟

首先採用Derogatis,L.R1975年編制的症狀自評量表(SCL-90),(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王徵宇1984年中文字)。在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兩組學生進行測試。受試自填量表前給予統一指導語。其次,實驗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進行。實驗班開設《心理學》課程,教育時間爲一學期(16周),每週3節課(每節課40分鐘),共48個學時。對照班在本學期不開設《心理學》課程。課程以正式出版的《心理學》爲教材,但對其內容進行一定的增刪。刪除有關介紹國外心理學派別理論觀點的內容,保留了基本的概念、原理,增加與大學生有關的實際問題,融知識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係指導、健全人格培養、抗耐挫力等於其中,讓心理學更接近學生的生活。

根據教育需要,心理學教育採用講授法、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或辯論或演講)、角色扮演、寫論文、個別輔導等相結合的教育方法。講授法,即對心理學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要點做重點講解,使學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識;案例分析,即教師把收集的有關心理病例呈現給學生,並引導他們分析其成因及矯正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心理輔導能力;課堂討論(或辯論或演講),即教師提出大學生關心的普遍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或演講),如如何面對挫折(或“失戀”)“。透過討論,學生互相溝通,相互啓發,修正自己的觀點或認識,讓學生之間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互動”,不但培養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掌握了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角色扮演,即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心理短劇,透過角色的體驗,讓學生在特定情景中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等,掌握一定的社會技能,?寫論文,即要求高師生把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感受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既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能更深地瞭解高師生的心理狀況,以便做好個別心理輔導。個別輔導,即發現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學生,採取個別、具體的輔導和行爲矯正,及時給予解決,使他們愉快地學習和生活。

課程結束後,利用SCL-90問卷再次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測試,並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以檢驗心理學教育改革對提高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實際效果。

3、結果與分析

3.1實驗前後兩組的比較

就對照班與實驗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我們分別在對照班和實驗班前測結果之間、對照班自身前測與後測之間、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後測結果之間、實驗班自身前測與實驗後測結果之間進行了比較和差異顯著性檢驗(見表1)。其結果是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在實驗前的SCL-90測驗中,各因子之間的均值差異不顯著(P>0.05),對照班自身前測與後測各因子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對照班與實驗班後測各因子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1),以強迫、人際敏感、焦慮、恐怖、精神病性等項因子的差異最爲顯著(PC0.001)。這就表明,對照班與實驗班在實驗前各因子的均值沒有明顯的差異,但經過一個學期的心理學教育,實驗班的學生在陽性項目數和各項因子痛苦水平明顯好於對照組。

3.2實驗組不同於性別之間測試結果比較

男生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等項上前後測因子的'痛苦水平顯著降低,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0.09),其它三項的痛苦水平略有降低,但無顯著差異(p>0.05)。

女生在陽性項目數、軀體化、偏執、強迫、人際敏感、抑鬱、焦慮、精神病性等項上前後測因子的痛苦水平顯著降低,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0.001),敵對、恐怖因子的痛苦水平前後無顯著差異(p>0.05)。

以上表明《心理學》教育對男女學生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

3.3實驗組所有學生實驗前與實驗後的結果比

就實驗班學生前後心理健康水平變化的情況,我們對所有實驗班學生實驗前後各因子的均值、心理健康、測驗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實驗前,有27%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問題,3%的學生存在明顯心理障礙。實驗後,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下降至5%,但存在明顯顯著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並沒有顯著減少。上述結果表明,《心理學》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疏導輕度心理問題效果較好,但對於存在明顯心理障礙的學生的教育效果不太明顯。

4、結論與建議

4.1實驗表明,高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應當引起重視。學校各管理機構、各科教師都應把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爲自己的一項重要教育任務抓緊抓好。

4.2本實驗表明,採用新的心理學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對於心理

表1兩組SCL-90

問題較嚴重的學生效果卻不明顯。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很複雜,單靠心理學教育無法真正解決。因此,需要學校開展心理諮詢工作,有必要的話,需要精神病醫院的協助治療。

4.3心理學教育對於提高不同性別的高師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存在差異性,提示在心理學教育中要考慮到性別因素,加強教育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