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校就業指導論文

論文2.3W

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要從學校的組織領導、就業工作人員的素質、就業指導、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國家政策落實、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以下是“高校就業指導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高校就業指導論文

引言

就業指導中心作爲指導大學生就業的職能部門,肩負着指導學生就業、搭建學生與用人單位溝通平臺的責任,我們要本着對社會對學生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千方百計服務好學生就業,力爭使每位學生在就業中能適的其所,進而達到人盡其才,爲社會做H{更多更大的成績。特別是近年來,隨着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大學生招生數量的逐年增加,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衆化教育階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將畢業生送人社會很好的就業,使我們的就業工作更好的服務於學生和社會,是需要我們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者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課題。在我從事就業作的幾年中,我認爲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建立健全就業工作組織機構,爲學校就業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係着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特別對初涉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就業觀念、就業能力如何,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站在影響學校發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業工作,把它作爲學校“生命線”工程來對待。爲了保證學校就業工作的有效開展,更好的服務於學生,高校首先要成立專門機構,安排專業人員負責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並將這種設定涵蓋全校各個教學院系,形成全校齊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學校就業指導中心作爲專門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職能部門外,各個教學院系都成立了實習就業科負責本院系就業工作,我們還制定了《河套大學院系就業:作實施細則》,並對就業科長進行了系統的業務培訓,這樣從組織上保證了學校就業工作暢通高效的進行,更好的體現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服務性。

2加強就業部門隊伍建設,進一步凸顯“以人爲本”的服務意識

我們就業部門承擔着對學生就業政策的'宣傳和實施,學生畢業報到證的辦理及檔案的郵寄,就業指導課的落實和講授,就業市場的開拓,大小型招聘會的組織等工作,是聯繫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橋樑和紐帶,全校所有的學生和社會上所有用人單位都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同時,我們還經常與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兄弟院校的對口部門打交道,是學校的“視窗”單位,我們.工作人員的素質如何,服務質量怎樣,直接代表着學校的社會形象,也影響着學生的就業。所以,必須要不斷加強就業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提高就業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首先要樹立服務意識,要每一位人員都明白我們的工作就是服務,而且是具有重大責任的服務人員,不僅要細心,而且要有恆心、耐心:其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及時瞭解有關就業的政策方針,充實閂己就業指導方面的知識,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務於學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關能力,以便在開拓就業市場,對外進行業務交流中發揮史積極的作用。

3以市場爲導向,認真做好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要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要緊緊圍繞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以市場爲導向,將學校專業設定、招生計劃及課程設定與就業情況密切聯繫,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對大學生就業現狀進行全面認真分析,根據每年的畢業生數及經濟發展情況形成對就業總體形勢的瞭解,另外再結合我們學校的辦學特點,對本校學生就業情況進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針對情況,揚長避短,使我們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例如,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市場對人才需求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的一些專業招生困難,而一些新的專業需求量在增加,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及時調整了專業設定,使學校辦學更貼近市場;再如,近年來,與我們毗鄰的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迅速,對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較高,而當地又沒有大學,所以我們將就業市場重點放在該地區;有些學生在就業方面思想觀念不正確,眼高手低,好高騖遠,我們對這類學生主要是加強就業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有的學生是因爲家庭困難或心理因素導致就業困難,我們就對他們進行個性化就業輔導和幫扶等。這樣,我們在就業工作中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極大的促進了學生就。

4加強就業指導課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

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做好就業指導,不斷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就業指導課作爲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轉變就業觀念的主要途徑在大學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家教育部明確規定從29年新生起,就業指導課作爲必修課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養方案。爲了充分發揮就業指導課的作用,我們選派專門教師參加了上級組織的一系列課程培訓,學校又對各院系的就業指導專職教師進行培訓,對就業指導課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課時及分配都作了統一要求。教學形式上我們將課堂教學與講座相結合,將參觀學習與模擬實訓相結合;教學安排上從學生人學到畢業,根據不同年級特點有側重的進行全程式就業指導;內容上包括就業形勢、就業觀念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技巧及能力教育,創業培訓等方面教育。真正發揮了就業指導課的作用,幫助學生理性、科學、可持續的擇業、就業。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們主要是引導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擺正自己位置,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目前大學生出現就業難和就業緊張的情況,很大程度是因爲大學生就業觀念比較滯後。因此,我們就業工作部門透過入學教育的就業形勢分析,聘請專家校友及企業界人士作專題講座等形式,教育大學生要領會“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政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大力倡導“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的就業觀,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和艱苦的地方去,經受磨鍊,健康成長;轉變唯外企、黨政機關、國有大中型企業就業的觀念,選擇到能夠真正發揮自己才能的各類基層用人單位中就業的思想;樹立創業思想,培養創業精神,增強創業意識,走自主創業的道路。

5發揮就業工作部門的優勢,爲大學生提供就業資訊,構建就業服務平臺

高校就業工作部門要發揮自身優勢,在服務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積極拓寬畢業生就業資訊渠道:一是與企業進一步加強聯繫,向用人單位推薦優秀畢業生,在學生與用們單位之間溝通對接的渠道;二是利用報刊、廣播、網站等宣傳手段和陣地,開闢大學生就業專欄,通報就業政策和就業資訊,宣傳學生求職意向,在畢業生與社會用人單位之間搭建資訊平臺;三是做好優秀大學畢業生的推介工作;四是進一步做好對畢業生就業後工作情況的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評價的反饋,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繫,形成長效機制。

6積極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期,捷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

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畢業生角度來講,根本的辦法是加強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高校就業作部門要堅持把服務青年成長成工作爲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與學校教學、管理等部門通力合作,全而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透過職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估體系、強化社會認同四個環節,着力培養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知識管理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及綜合能力等符合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爲切入點,組織實施相血的素質拓展訓練項目,透過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團會、團課、報告會等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質;透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和促進各種專長的發展;透過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透過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和心理諮詢服務,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透過抓好與專業相關的社團組織建設和“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第一課堂的學習,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

7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

創業是就業的最高形式,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儀能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而且也有利於促進神會經濟的發展。引導畢業牛走艱苦創業、科技創業、自主創業之路,既是就業形勢的現實需要,也是大學畢業生實現自身價值的內在要求。高校應把對創業人才的培養逐步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要透過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同時幫助獲獎的大學生向社會推薦優秀作品和申請專利,爲大學生創業創造機會和奠定基礎;透過組織實施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爲具有較高的科技創新水平和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提供創業平臺和機會;組織優秀的青年企業家對有意向、有備件的畢業生進行創業指導和輔導;同時積極探索透過廣泛吸納社會資源多層次、多渠道設立專門的風險投資基金的辦法,爲大學畢業生創辦企業提供支援。

8號召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爲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教育部出臺了七大舉措傘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並與有關部門共同出臺了四項措施。其中第一項就是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基層和西部建功立業是新時期青年知識分子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國家相關部門、各省市和許多高校都出臺了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和西部就業。三支一扶,去農村嘎查任職,“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已引起了積極反響。高校就業部門要進行充分的宣傳和動員,使更多的大學生響應國家的號召,使到西部去、到基層去成爲當代大學生的時代強青;做好志願者的招募工作,爲大學生報名、簽定協義和培訓提供服務;要落實好有關政策,搞好銜接,跟蹤服務,把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同時還要爲走上作崗位的大學生志願者做好服務,爲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排憂解難,做他們的堅強後盾,使他們在志願服務期間順利地工作和生活,使志願服務: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總之,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幫助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拓寬就業渠道,搭建就業平臺,促使大學生儘快走上合適的作崗位,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服務社會,爲經濟發展和禮會進步做貢獻。同時,也可以極大的促進學校自身的不斷髮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