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多元智力理論觀照下的高職教育學生評價研究論文

論文2.79W

論文摘要]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從新的角度闡述和分析了智力在個體身上的存在方式及發展潛力,它直接影響教師重塑新的“教育觀”、重建新的“智力觀”和重構新的“評價觀”。在高職院校學生評價中引進多元智力理論,對於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多元智力理論觀照下的高職教育學生評價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元智力理論 高職教育 學生評價

評價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價值判斷,評價總是基於一定的智力觀,採用不同的智力觀對相同學生羣體進行評價會得到不同的評價結果,智力觀在深層次上影響學生評價的形式、實質和效果。

一、對傳統智力觀照下學生評價的審視

傳統智力觀認爲“智力”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人們可以客觀測量並分析其內部的構成要素,並且將智力等同於認知能力,認爲是一種遺傳的外在於人的客觀存在,其目的是爲社會選擇人才提供依據和手段,其測量的基本方式是藉助一些經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紙筆問答的形式測出個體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測定),並將這個分值作爲主要依據來得出個體智力高低、素質優劣的結論。傳統智力觀透過學生評價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目前的學生評價基本上就是透過學習或者學科考試的分數這一量化的認知指標作爲主要標準,評價學生優劣的主要依據就是那張記錄學生某一時期各科考試分數的成績單。學生評價的目的就在於根據這些指標來確定哪些學生是智力優秀者,哪些學生是智力較低者,進而選出英才(如目前國內通行的將中學分重點和非重點,中學內部還分快班和普通班)。目前對學生評價的實際取向就是透過學術性知識的灌輸和訓練使學生獲取考試分數的能力,考試分數高的學生就被認爲是智商高、認知能力強和素質高,並把這些所謂的高智力學生再精選出來,進行更爲精深的學業訓練和考試訓練(如延續多年並還在延續的高考)。傳統學生評價從純教育角度來講,就是竭盡所能地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而實際上這種認知能力是相當片面的,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潛力都被殘酷地遏制了,人的智力的發展性、多元性、複雜性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割裂和湮沒了。因此,從形式上看學生評價最終走應試化道路就不難理解了。

在目前這種評價的指引下,許多學生被無形地強迫着在他們可能並不擅長的或沒有興趣的方面投入寶貴的青春年華,而他們的智力卻並沒有得到多少發展,很多學生因爲考試失敗而被視爲低智能的人或是低素質的人,其本來具有優勢的方面由於受到抑制也未能得到發展,這對學校、對社會來說無疑都意味着是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而對生命只有一次的個體來說就顯得太殘酷了(歷史學家吳晗和文學大家錢鍾書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分別考了0分和15分,按照現在的高考錄取標準是無緣上大學的,更別說上清華大學),更無受教育的公平可言。應試文化的深刻積弊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應該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教育理論界的深刻反思。旅美畫家陳丹青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許多大學生: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能沒常識,有專業沒思想。固然,學習成績好的人一般會有較高的認知能力,一般也具有較高的素質,但是這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此,要全面地、科學地、可持續發展地促進人的智力的發展需要從根本上克服傳統智力觀的侷限性,在認識上非有根本的轉變才行。

二、對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評價的思考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正處於初級階段,前幾年各高職院校忙於新校區建設和量的擴張,近年開始重視內涵建設。高等職業教育無論是高職院校的數量還是在校生數都佔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評價基本上沿襲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評價方法和手段。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面向生產、管理、建設、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說得通俗一點是培養“能工巧匠”的。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是有質的區別的,普通高等教育側重於科學教育,而高等職業教育則側重於技術教育。科學與技術本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兩個方面,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產物,技術則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學的作用在於理解,而技術的作用在於製造和實現;科學體系是由命題構成的,技術體系則是由工具、方法和經驗構成的。要縮短中國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關鍵是要加快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的步伐。但科技創新、知識創新只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其本身並不等於經濟的發展,還必須將創新成果儘快轉化爲現實的生產力,這就要靠掌握高技術、能熟練使用現代化設備的人才才能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培養這種人才的。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首先是高層次、高技術,他們以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區別於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又以較高的理論素養區別於中等專業人才;其次,他們是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人才,具有某一崗位羣所需要的生產操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善於將新的技術、藝術創意或工程設計轉化爲物理實體,並且能在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及組織管理;另外,他們還應是生產第一線善於進行熟練操作、設備革新、工藝改進以及故障診斷和排除等的人才。因此,對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評價,除考覈他們理論知識夠用和實用之外,應重點考覈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而傳統學生評價關注學業的最終結果,強調掌握知識的多少、程度,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以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素質的考查,忽視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過去重視紙筆測驗,這種測驗注重對書本知識的考查,只能測量出學生“知道了什麼”,而無法測量出學生“能做什麼”“想做什麼”,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考查,如動手能力、小組協作能力等的記載與考查。職業教育不僅要考查學生知道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學生“會做什麼”“能做什麼”“能做成什麼”。

三、多元智力理論及其解讀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並描述性地給出了智力的定義:智力是一種或一組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製造出一種或多種文化背景下被認爲是有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種獨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組合。加德納提出了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種智力。多元智力理論打破了傳統的將智力看做是以語言能力和邏輯—數理能力爲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認識,並從新的角度闡述和分析了智力在個體身上的存在方式及發展的潛力,因而該理論一經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多元智力理論作爲現代智力觀的一個新視野,無疑爲改變我國當前的學生評價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多元智力理論的核心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自然個性和公平地看待全體學生,比較全面地評估個別學生的成就,並發展學生的潛能,從而重建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最終達到個人全面的提高和發展。多元智力觀超越傳統智力觀的視界在於:智力是人的內在功能的外顯形式,是多元的、發展的和可塑的,並只能以人的活動予以確認,只要是人的活動並且這種活動有利於解決問題或創造被認爲是有價值的產品,都可以認爲是智力。一個人,只要不是植物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智力優勢和優勢領域,這樣人人都可以透過教育這樣的形式來發展自己便有了依據和理論基礎,也爲學生評價帶來了新的視角。多元智力理論修正了傳統智力理論認爲“智力是單一的,可度量的,具有高度遺傳性的以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爲核心的綜合能力表徵”的褊狹觀點。多元智力理論認爲,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人的一生中,這些智力不斷受先天和後天的影響,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發掘並引領這些智力的發展。 多元智力理論所倡導的是尊重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個體發展的思想,認爲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誰聰明誰笨的問題,而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更聰明,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透過發展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而使自己成爲人才,學校就是擁有不同智力特徵的學生的集合,這有助於教師形成樂觀、積極的學生觀。由於每個人的智力表現都有各自獨特的方式,而每一種智力又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很難找到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統一的評價標準和尺度來衡量一個人的聰明與成功與否。智力的本質更多地表現爲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或創造出有效產品的能力,這與傳統的教學和評價所關注的重點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評價的功能也由此發生了質的轉變,教師不再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尤其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閱歷和人際溝通能力。教師更容易從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培養和接納學生,並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尋找閃光點,發現並培養學生的潛能。多元智力理論不僅認爲每一個學生都同時擁有智力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而且還提出在每一個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優勢領域的同時,應將其優勢領域的特點向弱勢領域轉移,使弱勢領域也能得到發展,這有利於幫助教師確立新的教育觀。作爲教師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幫助其做好生涯規劃,尤其是中短期的目標導學,促進其優勢才能的發展,同時指導學生將其優勢領域所表現出來的智力特徵和意志品質遷移到弱勢領域中去,促進其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四、多元智力理論對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評價的啓示

透過對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分析和對多元智力理論的解讀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論爲確認學生的不同智力和才能提供了理論基礎,爲衡量學生的學業成功開闢了新的視野,多元智力理論運用到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評價中可謂是量身訂製的“衣裳”。受多元智力理論的啓示,筆者認爲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中,必須以發展性的評價爲指導,堅持評價的多元性:

1.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的主體應是變化的和多元的,評價的主體應和評價的情境有關,應該強調評價主體的多樣化和評價資訊的多元化,重視自評和互評的作用,評價的主體可以是任課教師、同學、實驗實訓指導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宿舍管理人員及實習(或用人)單位。

2.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從重視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重視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重轉變,從過分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轉向對學生職業素養、心理素質、健康體魄、學習興趣、情感體驗、審美能力、團隊精神等的評價。教師應着眼於學生千差萬別的發展現狀,堅持從不同的側面評價學生,注意評價多幾把尺子。“一紙定性”是要不得的,“一考定終身”是有害的;高等職業教育不但要“產品”,更要“人品”;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質。

3.評價方法多維度。從過分強調量化評價逐步轉向對質性的分析與把握,把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儘可能地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如問答、技能測試、社會調查、論文、設計報告、主持或參與羣體活動、實習及綜合畢業實踐報告等;每一次評價或測試要儘可能地覆蓋多種相關能力要素,並將評價與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掛鉤,使評價更具有職業導向性和實效性。要用實踐現場、工作現場的考覈代替傳統的考場考試,用學生有創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傳統的試卷試題,用學生的社會調查報告和參加公益活動的熱情來取代學生的德育評定,用對學生的全面評價代替抽樣檢驗。

4.評價態度多賞識。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爲,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對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賞,得到社會的肯定性評價,這是人們心理的最高需要,高職學生更不例外,因爲經歷從小學到中學再到高考的無數次考試的失敗,上高職院校實在是他們無奈的選擇,他們是高考的犧牲品,是傳統評價的學業失敗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從未得到過積極的評價,很少得到老師的青睞和父母的笑臉,他們自己從內心也基本認定自己是“差生”,從而失去了自信。我們的評價應該幫助學生找回自信,我們的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信的力量。

5.評價重心重過程。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習的階段性檢測只能反映出學習的某些方面,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最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收穫與成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重點放在學習過程的評價上,及時肯定學生在理論學習、技能掌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點滴收穫,鼓勵成長,注入動力,要關注學生與自己過去縱向比進步多少,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過程。

6.評價結果重潛能。學生評價所追求的不應該是給學生下一個簡單的結論,更不應是給學生一個等級分數並與其他同學比較。評價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要着眼於學生的未來;評價不但要使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識別自己的智力優勢領域,並把自己的優勢領域向弱勢領域遷移,帶動弱勢領域的發展,建立自信,促進全面發展。

學生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論爲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視角,是否服“水土”還有待實踐的檢驗。我們也要知道任何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和盡善盡美的,多元智力理論也不是學生評價的靈丹妙藥,其本身也在不斷完善之中,但其對於我們轉變教育觀念,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的、合理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評價體系無疑是有借鑑作用和積極意義的。

[參考文獻]

[1]石偉平,徐國慶.試論我國技術本科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3(31).

[2]劉巖.多元智力理論與多元化學生評價[J].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5(4).

[3]呂功曼.多元智能理論與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J].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