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我國城鎮化的推進與糧食生產能力的均衡關係論文

論文3.11W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定富強的重要基礎和重要保障,糧食問題關係着國計民生,是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的重大問題之一。

我國城鎮化的推進與糧食生產能力的均衡關係論文

1994年我國糧食產量約爲45000萬噸,之後的10年裏該數值沒有出現實質性的增長,甚至有的年份還出現了小幅下降。但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連續10年實現穩定增長,到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0193.5萬噸,是1994年的1.35倍,正是由於糧食產量的這種持續增長,才使我國糧食安全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得以保障。然而,隨着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資源被非農部門所佔用,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並不樂觀。2013年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城鄉一體化藍皮書》指出,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導致土地要素流出糧食生產領域,城鎮化與糧食生產相互爭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約束構成了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挑戰,如何在城鎮化所導致的耕地約束日益嚴峻的形勢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就成爲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基於這一現實,本文利用1994一2013年20年間我國城鎮化與糧食生產的相關統計數據,對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定量評估,透過對評估結果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分析,來尋求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不以犧牲糧食產量爲代價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1.數據來源與處理

1.1 數據蒐集

查閱《中國統計年鑑》(1994一2013年)等官方正式公佈的文獻材料,並收集自1994一2013年的國家民政部、農業部等機構網站相關統計資料,蒐集的數據內容應該包括1994一2013年我國夏收和秋收糧食總產量FQ、城鎮化率Cr等,數據蒐集是進行統計分析的前提和基礎。

1.2 數據處理

數據要按照1994一2013年的時間段序列逐年排列,應用Excel軟件對我國20年裏糧食產量和城鎮化數據資訊進行系統化整理。爲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所有數據均取自然對數後再進行分析,取對數後所得時間序列分別表示爲lnFQ和lnCr,最後應用Eviews6.0經濟計量軟件對整理後的數據進行檢驗、處理。

2.關係檢驗

2.1 ADF檢驗

由於對非平穩時間序列做協整檢驗會出現僞迴歸,因此在進行協整檢驗前必須使用Eviews6.0經濟計量軟件檢驗變量是否爲平穩時間序列。檢查序列平穩性的標準方法是單位根檢驗,學術界常用的單位根檢驗方法有ADF檢驗、DFGLS檢驗、PP檢驗、KPSS檢驗、ERS檢驗和NP檢驗6種'本文在綜合考慮所做研究的實際情況和檢驗方法操作簡便性及方法本身的適用性的基礎上,決定採用ADF檢驗法來檢驗本研究數據序列的平穩性。

2.2 協整檢驗

透過對我國城鎮化率lnCr和糧食產量lnFQ進行ADF檢驗,得知二者均爲平穩時間序列,因此對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協整檢驗時不會出現僞迴歸現象。下面就透過協整檢驗來驗證我國城鎮化與糧食安全生產之間是否存在着長效均衡關係。本文利用Eviews6.0經濟計量軟件對數據序列進行最小二乘迴歸後所得的計量模型爲:lnCr,=8.7957+0.4936lnFQ,由以上計量模型所計算的相應的殘差序列爲:e,=lnCr,—(8.7957+0.4936lnFQ,)

3.檢驗結果分析

檢驗結果顯示,過去20年我國城鎮化的推進並沒有嚴重削弱糧食生產能力,相反二者之間似乎還存在着一種長效的均衡關係,這與過去幾年是我國城鎮化推進最快、同時也是糧食產量增長最快的時期這一現實相契合。2004——2013年這10年我國城鎮化率從41.76%c提升到,升高了 11.97個百分點,而糧食產量也從萬噸增加到60193.5萬噸,增幅達30.72%c,這就相當於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會拉動糧食產量增加2.57個百分點,我們稱這一數值爲我國城鎮化率和糧食產量之間的長效(10年)均衡係數。我國糧食產量之所以受城鎮化負面影響不明顯,其原因在於:

第一,我國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同時,還加強了農村土地的整合整治工作,透過合村並點、廢棄土地復墾以及開發未利用土地置換出大量耕地,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耕地被佔用對糧食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二,糧食產量不僅取決於耕地面積,還與各種農業生產條件息息相關。近年來,隨着農業科技的創新,我國糧食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優良糧食作物品種的選育、生物技術應用能力的增強、綠色高效肥料的施用以及新型農業經營管理理念的普及,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糧食的生產;

第三,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性保護和財政性支援。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對國內糧食生產一直都在實施積極的保護政策,透過財政支農轉移支付對農民種糧給予補貼,增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2005年起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業生產的利潤空間得到進一步釋放,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種糧的動力,也直接促進了近年來的糧食增產。

4.未來我國城鎮化與糧食生產的關係研判

雖然我國城鎮化率與糧食產量之間存在着長效的均衡關係,但這並不意味着城鎮化的推進不會對我國糧食生產帶來任何負面影響。要知道這種均衡是有限度的,如果打破這個限度(如可用耕地極限、制度環境等),城鎮化率與糧食產量之間的均衡將不復存在,那麼城鎮化的推進就必會以犧牲我國糧食產量爲代價。因此,只有準確把握並協調好糧食生產和城鎮化發展這二者的關係,才能在未來城鎮化繼續推進背景下保證我國糧食的安全生產。

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大量糧田被用來進行非農業建設,儘管近幾年政府出臺一系列糧食補貼,使得一些已經被拋荒的耕地被重新利用,但是耕地資源的稀缺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研究發現,土地投入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大約爲7%~15%,隨着其稀缺性的逐漸增加,必然會對我國糧食生產造成更爲顯著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還將繼續增大。如果按照以上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會拉動糧食產量增加2.57個百分點的假定,那麼到2026年我國實現城鎮化率達到70%的拐點目標時,城鎮化率將再提高16.27個百分點,相應的糧食產量就會提高41.81個百分點達到85360.4萬噸,只有達到這一數值才能保持我國城鎮化率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長效均衡,才能保證糧食供給安全。

但若按1994—2013年這10年糧食單產均值0.345噸/畝來算,則需要耕地24.74億畝,遠超我國努力保持的18億畝的耕地紅線。目前我國全部可耕地面積約有23.18億畝,已開發利用19.09億畝,還有4.09億畝作爲後備耕地尚未開發,而這些尚未開發的耕地中又大約有2.12億畝的耕地爲開發利用難度較大、現行技術和成本條件下難以開發或者不適合開發的'土地,退一步講,即口使這23.18億畝耕地能夠得到完全開發利用的情況下,要想實現我國城鎮化與糧食產量的長效均衡,仍將存在1.56億畝的耕地缺口。可見未來隨着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糧食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5.政策建議

(1)規範耕地用途,加強耕地保護,保障耕地佔補在質量和數量上達到平衡

隨着城鎮化的發展,非農建設對耕地的佔用越來越大,其與農業生產對耕地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然而耕地是一種不可再生或者很難再生的稀缺資源,而糧食又是耕地密集型產品,在人類尚未開發出不使用耕地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糧食生產的技術之前,必須規範耕地用途、加強現有耕地保護,確保一定的耕地面積。具體來說,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繼續堅守我國18億畝的耕地紅線,無論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到何種程度,都不能佔用這部分耕地,從而爲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戰略保障。在進行城鎮化建設時要做好規劃,爭取在原有宅基地上進行改造和建設,儘量不佔用耕地,如果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要佔用一部分耕地,也要合理規劃,透過建立耕地等級機制,允許從最低等級的耕地用起,健全等級耕地佔用獎懲機制,用條文的形式來嚴格限制甚至杜絕非農建設對高等級耕地的佔用。

第二,要制定耕地補償機制,透過適當開發後備耕地資源和加強對現有“拋荒”土地的整理,確保耕地總面積的穩定。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耕地“拋荒”現象普遍,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報告,如果把這部分耕地資源全部利用起來,我國糧食產量仍有約0.25個百分點的上升空間。第三,由於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存在着困難性,一塊耕地一旦開發利用投入非農建設,要改變其利用方向重新流入農業生產領域則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要規範農戶耕地流轉行爲,禁止耕地私自買賣,盡最大可能的保護現有耕地,儘量限制其轉向非農用途。

(2)實行糧食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農民收益

當前我國農業在糧食生產上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耕地規模狹小、地塊零碎,戶均經營耕地4667~5334m2,地塊3~5塊,這種狀況已導致糧食種植成本高、競爭力差,規模極不經濟,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實行糧食作物適度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有利於更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機械設備,採用先進農業科技和先進經營管理方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從而穩定糧食產量、提高糧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經濟效益。隨着城鎮化的發展,到2026年我國農村人口將減少到5.18億人,城鎮化的發展將成爲逐步擴大糧食生產規模的契機。透過鼓勵耕地農業用途內流轉,逐步引導農民走規模化和集約化農業經營之路,推動糧食產業化經營,提高整體規模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3)實行農業保護政策,穩定糧食價格,提高種糧補貼標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的比較優勢喪失的越來越快,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在國際市場上還是在國內市場上,如果仍堅持自由貿易的話,農民勢必競爭不過其他糧食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也競爭不過本國其他行業的生產經營者,農民的收入即使不下降也跟不上其他行業的收入增長速度,導致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下降,糧食產量也會大大降低。而當農民的收入全部或者主要來自糧食種植時,對農業的保護就不僅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問題,而且還關係着農民的生存問題,這就是必須要實行農業保護政策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政府要採取措施努力穩定糧食價格,減小糧價波動,透過對糧食實施支援性價格政策(也叫最低限價)使之始終穩定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只有這樣農民種糧收益纔會有所保障,其種糧的積極性纔會提高;另一方面,要按照效率、公平、穩定、持續的原則進一步加大農業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提高糧食種植補貼標準,透過探索新型補貼機制(如差異化補貼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促產增收效益、保障糧農利益。最後,要在城鎮化進程中積極穩妥推進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城鎮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條件,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就不得不考慮農村社會低收入羣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伴隨城鎮化過程,就會有一部分農民失去耕地成爲失地農民,再加之留守在農村的婦女、老人和兒童,這部分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買不起糧食”,這就需要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條件。

(4)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出

據世界糧農組織預測,未來世界糧食增產總量約20%來自播種面積的增加,約80%。來自單產的提高,因此,在我國耕地面積有限不可能大幅增加甚至城鎮化的發展還可能減少耕地面積的情況下,提高糧食單產就是增加糧食產量、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最有效的手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想提高糧食單產,就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糧食生產中的科技含量。由於城鎮化的過程就是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其關鍵就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爲此,可以採取以下幾項措施:第一,考慮選育適合我國不同地域生長的優良糧食作物品種,提高生物技術應用能力、擴大生物技術應用範圍,研製不會破壞土壤結構的綠色新型肥料、改善施肥結構提高肥料使用效率;第二,建立健全糧食生產的科技支撐體系,透過加強農業信貸投放力度,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構建糧食作物新型經營模式,創新糧食產品經營理念,提高糧食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供給安全;最後,提高糧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仍然較低,機械的數量和質量及其利用率都不高,依靠提高機械化水平來提高糧食產量的潛力還很大,政府可以透過進一步加大對糧農購置農機具的直補力度來刺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