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地理教學論文

論文2.74W

地理教學其實質在於科學、靈活、實用。它是一種創造的勞動,是教師根據地理教學實際,正確協調教師、學生、教材、教具之間的動態聯繫,設計實施師生活動的最佳途徑與程序,從而全面完成地理教學的多項職能,以實現最佳組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理教學論文,歡迎閱讀。

地理教學論文

地理教學論文1

多年以來,初中地理教育教學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衝擊下,學生地理學習水平處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地理教學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多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特別是一年多來,在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中,仍然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計算實地距離、判斷方位和氣候類型、年平均溫差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的公民意識。

就目前來說,地理學科在初中教學中還是處於“小兒科”、“面板科”的地位。初中學生往往剛接觸地理學科積極性還比較高,但越往後,特別是進到八年級時,地理學科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現了地理課的“廬山真面目”,使學生學習地理的目的性越來越強:“還是升學學科‘語數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對初中生來說,地理學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負擔”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不重視。而多年的地理學科的教學使我也體會到,並且地理成績好的學生在老師面前也說過,“地理學科不是主科,上課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地理課上,只要考試得到60分就可以了,也不給老師丟臉”等說法。

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及《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指導下,以新課標,新環境,高要求進行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課堂教育教學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堂教育教學改革:

一、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專業地理的科任教師往往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和記憶,缺乏地理情趣。非專業地理的兼課教師更拘泥於課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專業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於嚴謹和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對於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爲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麼怎麼會喜歡“地理”?怎麼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鬆、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係,才能使師生都充滿着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於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發揚“民主”。

二、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互動教學”法

現在的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爲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並且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廣義化,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網絡“課堂”。由於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佈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佈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的問題,學生圍繞着問題的提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1)班上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有一男生舉手發言,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幾”字形拉直,從甘肅的蘭州到河南的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學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學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課教師的意料。但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迴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的學生的設想的同時,教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是否同意他的建議,爲什麼?由此全班同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對師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地圖化

“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地圖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在當今的資訊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於初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藉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藉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資訊的重要載體。對初中學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學好地圖,並用好地圖,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前初中生的地理學習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機械的記憶水平上,對地圖的學習和運用則顯得比較薄弱,關鍵在於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很難真正懂得地理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如此,學習和掌握地圖知識,對於學生學習其它科學知識以及開發學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個人,不管是住在城市還是農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圖的幫助,這已成爲當代人的共識。此外,學習中也需要地圖。大家都知道,地理學習的主要對象之一就是地圖,而其它學科的學習也需要地圖的幫助。如歷史就離不開地圖和地理知識,語文、體育、美術、外語、數學等課都要有地圖知識,才能學好,事實上所有的學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開。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是離不開地圖這個必備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示意圖、景觀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瞭解,掌握判讀方法。地圖教學能力也是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的主要標誌。地圖能力包括觀察、記憶、想象、演繹、分析、比較、判斷等綜合能力,這也是最具有地理學科特點的能力。隨着資訊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師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很難成爲一位好的地理教師,也就是說,不懂地理的教師。而一些地理教師不願用、不會用地圖的情況實質是教學要求不高或教學能力低弱的表現。目前在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死記硬背”現象,恰恰與地理教師不重視提高自己的地圖教學能力有關。所以,地理教師還要努力學習和運用電子地圖等新的地理的教學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勢下的地理素質教育的新理念。

地理教學論文2

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來,教學改革也躍上了一個又一個的新臺階,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個體潛在的內在學習動因,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個體最大的創造力。筆者以地理學科教學爲載體,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內在學習動因,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個亙古至今的終極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導的使學生學會學習,就是這種目標的具體化。

一、把地理形象思維作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形象思維是透過典型的地理現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閃念、一顆火花,而且是可以經常地存在於教與學的過程中。在教學中,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於全面開發學生大腦(特別是右腦)、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並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地理形象內容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爲三類:一是透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聲像資料等表現具體可觀的地理形象;二是透過教師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三是透過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附加少量的說明文字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圖示。它們都爲教學中構成地理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透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爲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牀擡高而成爲“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牀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透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並不太難。

三、聯繫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水產業和野生動物及自然保護區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水產品的種類及分佈、自然保護區的分佈及所保護的珍稀動物,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在所難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溫州地處東海之濱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出所吃過、見過或瞭解的魚類,再把這些魚類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進行分類,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把野生動物的分佈情況與國內的旅遊景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並不感興趣,但因爲平時的一次旅遊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潛意識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他對以往旅遊的美好回憶。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新發現證實: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儲存在腦內的潛能驚人,平常只運用到潛能資源的1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瑟夫·摩蘇博士說:“人的潛意識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識,而潛意識隱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記憶就變得十分輕鬆。”

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其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期間的思維活動也越活躍。

四、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爲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遊、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爲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爲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透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例如:長江大堤上的“萬壽塔”塔基爲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從中可以揭示哪些相關的地理知識?

粗粗一看,萬壽塔與地理知識能有什麼關係,至多因爲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質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沒有仔細思考,這一結論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實上,衆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數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遠,長江受泥沙淤積,河牀擡高並超過塔基,爲了保護塔身免受江水浸蝕而在四周築土疊磚,年復一年,四周越來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麼這個原因本身又是怎樣形成的?這就可以聯繫到長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點植被情況:長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峽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況相對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積。中下游河道流經平原地區,地勢低平,使流速減緩,必然使泥沙沉積,擡高河牀。透過“萬壽塔”塔基低於地面這一普通現象,引發學生進行地理方面的邏輯思考,從而達到深化教學的.目的。

五、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

在教學中,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特意對一些問題進行設計,以定向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透過引導學生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學生問:“老師,你曾說過南海諸島中,島嶼都很小,而且盡是珊瑚礁”,“這樣的島還值得保衛嗎”?問題提得很幼稚,但很實際。因此教師僅從島嶼本身去解釋是很難有說服力的。但如果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據“海洋法公約”島嶼擁有與大陸一樣的權利。可以圍繞島嶼劃定其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等各類管轄海域。據海洋學家測算,一個面積爲2平方千米的小島,從圍繞該島的領海基線起劃定寬度爲12海里的領海,則該小島即可擁有面積爲400平方千米的領海海域,此外還有12海里的毗連區及從領海基線起算寬度爲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可想而知,爲什麼不能放棄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無價值的孤島了。象這樣把審視問題的角度進行變換而使問題變得明瞭,極易鍛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2、透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同樣是上面的小島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充分讓學生理解其保衛的價值,小島作爲國土的一部分,不僅具有主權意識(國防意義),而且具有廣闊的資源價值(海域內的石油、天然氣、礦產品、魚類及其他生物),更具有開採捕撈形成的經濟價值。例如在“南海諸島”的教學中,南海諸島,絕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灘,島嶼不多,其共同點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島海拔不超過15米),面積小(最大永興島僅1。85平方千米),南海諸島分佈範圍展布在南北縱長1800千米,東西橫寬800多千米的南海廣闊海域,約160萬平方千米,佔我國管轄“藍色國土的一半還多,其主權方面政治意義可想可知。同時從自然資源方面思考,島上長夏無冬,林木繁茂,海島衆多,鳥糞積藏量十分豐富,爲農業發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機肥,具有相當的經濟開發價值。再者,之所以聚集衆多海鳥,緣於就近海域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所以這裏也是中國第二大漁區和重點開發漁區。第四,據科學勘測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樣,均已發現有大型儲油、氣的地質構造。因而保衛南海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島,其意義遠不在於小島本身,而在於它是扞衛國家的領土主權,保衛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豐富的石油及礦產資源。因此透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3、透過引導學生轉換問題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

教學中最忌學生對問題淺嘗則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實際解題,就變得束手無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就同一問題,從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判斷,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資源”一節的教學中,通常學生往往只傾向於對森林作爲自然資源的認識,而忽視作爲環境資源的認識,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森林作爲一種自然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更要讓學生懂得森林作爲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在環境保護中作爲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透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

許多發明創造,最初往往源於想象,以往在人們看來似乎異想天開,而今經過研究都一一成爲現實,對於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突發奇想,作爲教師首先應從保護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護這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儘管在今天用颱風發電還是一種奇想,但有誰能肯定,明天不會成爲事實呢?爲收集雷電而獻身的富蘭克林,用自身體溫去孵化雞蛋的愛迪生,當時不也是被人們視爲瘋子嗎?例如學生在學習季風氣候中的“颱風”這一知識點和第七章風能發電之後,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風能發電,那麼我們爲什麼不能用颱風發電呢?颱風來時,往往是狂風暴雨、停電、交通中斷、通訊受阻,給人類帶來不可預料的災難、損失。如果把颱風用來發電,便可化害爲利,保持通訊暢通……”在我看來,這就是可貴的創造性思維。如果這時候對學生這種“無稽之談”進行批評甚至取笑,那麼,勢必會扼殺學生積極思考、活躍思維的積極性,因而必須採取肯定的方式給予鼓勵。這樣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如,學生中有人喜歡集郵,一張精心設計的精美的郵票,可產生種種相關的聯想:如從“引灤入津”的郵票引導學生聯想我國水資源的現狀與分佈和利用,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要提出南水北調?從“礦石”郵票引導學生聯想我國礦產資源的種類、儲量、分佈。只要因勢利導,利用郵票中諸多與地理知識相關的題材,引導學生就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聯想,自覺地思考。事實上就我國發行的郵票而言,如果不是受發行時間和學生個人藏品的侷限,初中許多部分的地理知識都可以從郵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來。利用這種想象,透過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引起與之相聯繫的另一個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觀念的出現。只要引導得當,讓學生透過想象和聯想等心理活動,體會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繫,形成較爲全面系統化的地理知識,而且這種知識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礎的侷限很少,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郵品的熟悉程度。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曾指出“過去一般人認爲高智商就等於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隻有20%歸於智商,而80%則受情商的影響。”情商是人生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響着學生學習的各個層面。透過對郵票畫面的地理知識題材的想象、聯想,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由此掌握相關地理知識的系統性,正是一種情商的牽引,其間的努力正是要實現從20%到80%之間的轉化。

【結論】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這裏借用某位名人的話說:“庸師向人奉送真理,名師則使人發現真理”。“送魚”固然鮮美可口,但終究是暫時的,而“贈網”纔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學會怎樣捕魚,並將受益終身。

地理教學論文3

地理是一種修養,地理是一種氣質。地理教育對於學生素質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理想境界是和諧發展,這是課程改革中所追求的價值取向。課堂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的主要場所,教師對課堂的最大影響是營造氣氛和對學生髮展的激勵。所以在新課程標準形勢下,發展和諧的地理教育離不開良好的課堂氣氛。

作爲一種教育模式,和諧地理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充分發展作爲目標,把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所產生的綜合性教育影響力量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發展需要,在和諧基礎上能產生“諧振效應”,促使學生個體的發展達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益和效率。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諧地理教育正是爲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怎麼講都不過分,自不必多言。我們的地理課堂教學,應當充分協調和發揮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同時還要有時代性,不斷優化地理教學內容、過程、方法、方式等,以突出其教育目的。我們要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一切爲學生的成長髮展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積極上進、思維開啓、樂於實踐的良好氛圍中,有效、高效地學習。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在以本學科教學爲主的前提下,結合學科教學,發揮好育人作用,全面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和諧的教育下,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那麼,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創設良好的地理課堂氛圍呢?

一、創設情感氛圍促進師生關係的和諧

教師應樹立民主、服務的觀念。在教學中充當學生的導遊、服務員,建立互助的師生關係,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討論、選擇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敢問、敢答、積極討論,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輕鬆。

二、創設活動氛圍促進教與學和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有啓發性,教師要千方百計創造情境,創造機會,引發學生求知慾,喚醒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學生對上課富有親切感,怎能不激起內心的漣漪,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教與學自然融合。

三、創設質疑的氛圍,構建老師提問和學生思考的和諧

在地理教學中,老師應創設多種自主學習的活動形式,開啟學生思路,讓課堂質疑充滿生命力。老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尋疑,即引導學生動腦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釋疑,透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交流等釋疑;引導學生存疑,對一些當前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留待以後適當的時候再研究。質疑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共同努力。學生敢問愛問是培養的前提,會問善問是培養的關鍵。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質疑氛圍,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創設體驗的氛圍,使學生和諧的掌握地理知識

葉聖陶先生說:“體驗的方式並非一途。”體驗學習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學生的任何一種試圖理解所學的努力都可以說是體驗。學生透過體驗情境、描繪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動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內容,受到具體生動的形象感染。透過體驗表演,他們的情感受到薰陶,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因此,一堂和諧生動的地理課堂,無論對於學生還是老師都是一種享受。構建和諧輕鬆的地理課堂,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開展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現在的表現,更要重視全體學生的未來發展,尤其對於差生,只要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就是發展,就應該進行肯定性的評價。同時,要注重評價內容的多樣性。教師發現學生的優勢和潛能,就應及時給予正確評價和鼓勵,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它是課堂教學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可以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我們的地理課堂應當充分協調和發揮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學,質疑問難,讓興趣貫穿教學始終,達到讓學生樂學的目的。不斷優化地理教學內容、過程、方法、方式,突出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地落實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合作式教學模式,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機統一,真正推動地理教育的和諧發展。

標籤:教學 地理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