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初中文言文教學對策探析論文

論文1.12W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

初中文言文教學對策探析論文

(一)繼承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是透過文言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併發揚光大的,所以我們要想透徹地瞭解前人的優秀思想以繼承併發揚光大的話,必須首先從學習、瞭解並理解文言文開始,這樣,纔可以做到相容並蓄、發揚光大,使得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連續性。

(二)提高個人文學素養的必要措施

文言文雖然是古人的東西,與我們相隔久遠,而且一些用法也不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但是白話文與古文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有很多相同與沿用,且古文中包括了古人的思想精髓,如果學生加以熟讀並理解的話,定會吸取前人的思想精髓並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

(三)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語感的途徑

古文是前人思想的結晶,蘊含着大智慧,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具有連續性的,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之間並不是完全短篇的,它們之間也是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文言文中字義、詞義與用法在白話文中依然使用,所以我們必須加強文言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字、詞、句等的感知能力。甚至筆者認爲,我們完全可以加大文言文的課時量與教學比重,透過奠定堅實的文言文基礎而自然過渡到白話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學分散,學不能致用文言文是古人所使用的一種表達、記錄的方法,在現代社會除了應付考試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用途,而且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留給文言文的'課時又相當少,所以學生不重視、老師不重視的現象非常普遍。教師往往採用分散教學的方法,將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進行穿插講授,沒有留出專門的課時與時間進行專題講解,種種原因結合在一起,導致初中文言文教學分散,學不能致用。

(二)教學方法呆板單一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教師首先會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所要講授的文言文,而後在課堂上會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進行解釋翻譯,最後將整個文意串起來解釋一遍,再要求學生談談讀後感什麼的。這種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並不十分適合文言文的教學,因爲文言文作爲一門特殊的“語言”,需要學生在充分了解、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其行文習慣、常用模式等,而教師採用的上述傳統的、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不適合語言類科目的學習。

(三)學生的厭學心理

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厭學心理已經成爲學生的普遍心理,大多數學生都是以考試爲導向,在文言文學習中,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瞭解和掌握了一些淺顯的意思,並沒有真正走進文言文的世界發現其魅力和吸引力所在。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去探究包括初中文言文在內的各個學科博大精深的知識,感悟知識的魅力與帶給我們的能量,不能一味的以考試爲導向,這樣被動的學習只能說是學生的悲哀、現代教學模式的悲哀。初中是基礎教育重要的環節,人們大部分學習習慣都是這個時候養成的,所以筆者認爲,作爲初中教師,更是肩負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任。

三、對策建議

(一)怎麼讀

1.“以讀代教”學知識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所以學習文言文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複的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首先必須進行數遍熟讀,語文教師一般都是在課前引導學生充分預習,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此基礎上進行精讀,透過反覆的誦讀,使學生用心感悟文中的真意,而不是透過教師的講解將文意“填鴨”給學生。透過精讀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使其言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若出於吾之心,閱讀文言文字無任何技巧而言,唯一強調的就是多讀、熟讀、讀百遍,只有用心讀,久而久之纔會真正明白文中的意義。

2.“設疑質疑”來深思所謂“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務必要把握這一點。首先必須精心設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調動起學習積極性,開啓學生的思考之旅。

3.“授之以漁”得規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不能只是一味的填鴨,重在揭示規律,教授學習之方法與舉一反三之能力。所以語文教師必須重在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教授。例如常見的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常見的文言文虛詞包括哪些以及常見用法等,所以文言文教學必須揭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而不是一味地講授某一篇特定文章的含義。

(二)讀什麼

1.學會讀註釋文言文一般是言簡意賅,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形成背景、作者的行文習慣等等資訊在裏面,所以必須教會學生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之前,首先要對其註釋進行必要的瞭解,這樣才能在特定的背景下進行順暢的朗讀、學習與理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學會使用工具書學習文言文,工具書必須書不離手,尤其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更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之一,學生在學習一篇文言文時,除了要對註釋進行全面瞭解之外,還必須會熟練運用工具書幫助學習與理解。不可否認的是,語文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的確存在不少問題,而文言文的學習,確實是我們吸取古人文學精華,提高文學綜合素質的一個良好途徑,所以文言文的學習不應該被淡化,反而應該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