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初中家庭教育論文

論文1.05W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搖籃。是配合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社會化環境。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初中家庭教育論文,歡迎檢視。

初中家庭教育論文

初中家庭教育論文一

摘要:

一個學生的成長取決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學生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關鍵詞:

家庭教育;中學生

以前我班有個學生小白,剛進入校時的小白很少說話。開學第一週,他就與同學發生衝突,起因是下課兩個同學打鬧碰在小白身上,他認爲同學是故意的,一怒之下,打了同學。我找他了解情況,他也不辯解,最後只說了一句話:“誰也別惹我。”之後也經常爲了一些瑣碎的小事與同學鬧意見,學生對他很有意見。久而久之,大家對他躲之大吉。

在一次期末考試期間,監考教師因小白在某學科考試過程中與同學說話,影響考場紀律,而對其行爲予以批評。沒想到小白在試卷上通篇寫滿了侮辱謾罵該教師的話語,甚至在冷靜下來後還認爲如果老師當場收掉他的試卷,他一定會打這個教師的。體育課上,教師指出他的動作不規範,小白認爲教師與他過不去,即開口罵人,隨後跑進了教室。經說服教育,他承認自己有錯,但稱“決不道歉,除非死”。一年多的時間內,小白幾乎與每一位教他的教師發生過類似的衝突。

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在不斷地與他和他的家人的交流中,我對小白的成長軌跡有了越來越深的瞭解。小白原本是個活潑可愛而且聰穎的孩子,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爸媽和奶奶對小白寵愛有加。在全家的呵護下,眨眼小白上學了,可父母之間因父親的外遇經常打架,最後父母離婚,父親不久和另外的女人結了婚。父母在小白的撫養問題上更是推來推去。小白的一切都只能由奶奶承擔,可奶奶幾乎沒有文化,只會疼愛而少管教,而小孩子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加上家庭的變故給孩子心理上帶來的影響,因此小白學習成績不斷地下降。六年級他又迷上了玩遊戲,網吧裏經常看得到他的影子。進了中學,靠小聰明勉強完成小學學業的小白,學習上顯然跟不上班級,於是父親的打罵也愈演愈烈,小白與學校的對立情緒也越來越強烈,因爲,他認爲自己的捱打是由教師告狀造成的,並揚言要報復。

瞭解到這些,我多次找他的父母交流,先做通小白父母的工作,懇請他的父母改變各自對待孩子的方法,給孩子成長的機會。經過大家一年多的努力,小白的改變很大,變得能心平氣和地和周圍的人相處,學習上也有了很大進步。看着孩子越來越開朗,成績越來越好,教師和他的家人都很高興。畢業典禮上小白和父母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談。

一、家庭結構對孩子的影響

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國家庭的結構也在發生着很大的變化。“四世同堂”的時代已經過去,獨生子女、丁克家庭、核心家庭越來越多,單親家庭的數量也在增加。

在衆多類型的家庭中,父母的離異勢必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良的影響:原有家庭結構的變化,孩子在感情方面的理解,父母雙方對於孩子的態度……有些家庭重新組合後,對“新爸爸”或者“新媽媽”能否適應等。以上的因素對於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都有很大影響。

二、家庭教育內容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現代的家庭教育內容包括倫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質教育、立身處世的基本規範、生活習慣養成、消費觀念、勞動態度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內容如何,往往也決定了他們自己所採取的教養方式,即父母在應對各種情境時所表現出的情緒、處理問題的方式,無形之中,感染薰陶着孩子。當遇到不快樂的事情時,他們是以憤怒的形式展現或者以寬闊的胸襟坦然處之,會在無形中告訴孩子對事、待人的原則,是“睚眥必報”,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兒童在與成人的交往過程中,透過觀察、模仿等方式瞭解、學習,並透過親身的經歷,不斷地實踐和鞏固這些情緒法則。

三、現代家庭教育模式對孩子的影響

1.“獨裁專制型”。在這樣的家庭中,什麼都是家長說了算,孩子沒有發言權,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生活的方式、遊戲的形式,甚至於自己的道路都是家長們鋪好的,孩子只要聽話就行。久而久之孩子要麼只學會了順從,要麼就會以極端的方式與家長對立,對這種專制表示反抗。

2.“保護主義型”。生活在這樣家庭模式下的孩子,什麼都不要愁,什麼都不用怕。稍有不如意,只要向家長傾訴,家長自會幫忙擺平。這樣家庭的孩子事事學會了依賴,他們從來都不用發掘自身的潛能。只要遇到問題,他們的選擇就只有退縮。

3.“放任自流型”。這種家教模式下,家長不會操心,孩子也不用煩心。所有的事情,只要孩子自己覺得好、覺得對,便可以不計後果地去做。家長們不負責任地將一切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自己決定的事情,後果由自己承擔。這樣的模式培養出來的孩子,無非兩種可能:第一,不斷碰壁,不斷遇到挫折,要麼成爲強者,要麼成爲懦者;第二,自我墮落,無所事事。

4.“民主合作型”。這是當前被認爲最好的一種家庭教育模式。這樣的家庭家長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寬容和幫助孩子,堅持正面引導與教育,並教會孩子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始終是孩子堅強的後盾,精神的支柱。

許多有成就的大家也都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的薰陶,最終奠定了他們成功的基礎。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成功就得益於父親對他的培養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他的薰陶,而成爲一代偉人。

總之,要想對學生的教育取得真正的成功,重要的是要關注孩子生活的`家庭。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恰當、有效,對中學生今後的成人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的存在不能減輕家庭的教育責任,相反,家庭透過正確地發揮它的主體性,會大大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因此,無論家庭還是學校,都必須發揮其各自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師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一方面同家長們溝通,對孩子的教育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詳細的瞭解,更好地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初中家庭教育論文二

摘要

青春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時期,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產生了急劇變化,很多青少年不能夠正確地認識到生理變化的原因,容易產生暴躁、叛逆的情緒,使身心發展失去了平衡。在青春期階段有效地開展家庭教育,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因此,本文將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在青春期中的作用。

關鍵詞

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變化錯綜複雜,處於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階段,極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因此,有效地開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現狀

(一)過度干涉保護孩子,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強烈的要求獨立的願望,試圖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反對父母的各種干涉、指導和控制。並隨着獨立性的發展,開始產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對待。現實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習慣於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們的實際年齡還要小些,還需要保護。同時,由於現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裏被視若珍寶,在父母長輩眼裏是永遠的孩子。並且,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中國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極爲重視。因此,很多家庭出現過度溺愛和保護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過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導致孩子產生種種不滿情緒,逆反心理嚴重,與父母關係緊張。

(二)家族傳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雖然我國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長遠的歷史和發展。但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諸如“棍棒教育”“父母專制”等透過嘮叨、埋怨、指責、或者打罵來達到教育目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會不知不覺受到從父輩、祖輩那裏所接受的思想觀點、行爲習慣等的影響。會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來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和管理,從而忽略了孩子個體本身的特殊性和時代的發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後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從而成爲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第二種是離異家庭。單親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第三種則是父母在家庭中並沒有處在父母狀態。比如說,有一位初三的家長,因爲和女兒在生活事件中的幾句口角,一連幾個月和孩子之間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後一次關於志願的家長會前一個小時,母親還在猶豫要不要去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她覺得如果自己主動去了,在女兒面前就輸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一對母女的關係就類似於兩個孩子。這種情況就屬於父母不在父母狀態。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現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對孫輩的一種撫養教育方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隔代教育存在着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淺見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身教重於言教

德國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曾經說過“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國近代朱慶瀾將軍在他的《家庭教育》一書中曾經提出過家庭教育的原則,其中一個就是父母要給孩子“做個樣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家庭中成長,父母的言傳身教隨時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思想行爲,這種影響雖然是零散的,但卻是大量的和隨時隨地的,並且是不斷持續的。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透過潛移默化和薰陶而發揮作用的潛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圍融洽的孩子在家裏感到有安全感,情緒穩定,生活樂觀,能很好地適應青春期的各種變化。反之則容易緊張和焦慮、容易發生情緒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本身不穩定,容易波動。因此,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極爲重要。

(二)以瞭解和尊重爲基礎,加強引導

青春期存在着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要求自主和獨立。另一方面,青少年從心靈深處並不能完全擺脫對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賴,只是依賴的方式和程度與小學階段相比有所改變,更爲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們更希望從父母那裏獲得生活經驗、情感支援和心靈溝通。與學齡前和小學階段相比,家長“養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漸淡化,而“心靈陪伴者”和“方向引領者”的角色需要則逐漸凸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人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在趨向,強調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作爲方向引導者來肯定他們的做法,指出他們的不足,促進他們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鍼對性的引導,而不是生硬的說教。

(三)加強溝通,注重良好親子關係的培養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髮展上存在着閉鎖性和開放性的矛盾。他們一方面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讓父母看到自己的“祕密”,另一方面卻又感到孤獨,希望被人理解。作爲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加強和孩子之間溝通,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好的關係勝過一切,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親子關係是人生社會關係的起點,中學生透過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獲得成功愉悅的體驗,將會對其面對其他社會關係建立信心以及積極的影響。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首先要學會與孩子溝通。父母透過傾聽、理解、接納、鼓勵、尊重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感覺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會向父母敞開心扉。父母的指導、建議和幫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結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起點。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質,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從而保證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杜丁,孔悅.家長與子女爲何頻發“戰爭”[J].中學生閱讀(初中版),2016(06):2.

[2]柳菁.關於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華少年,2016(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