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家庭教育的相關論文

論文1.19W

家庭教育是以孩子爲視角的父母教育。以孩子的成長和品格爲導向,着手於孩子問題行爲的辨識與校正,爲孩子的生長經歷賦予正向感知與信念,同時針對性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與素質,最終達到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教育過程。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相關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的相關論文

作爲一種獨立的教育形態,家庭教育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教育價值,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乃至個體人生髮展中,猶如建設高樓大廈的基石,影響着個體的未來發展。 我國家庭教育中有很多體現中國特色的現象和內容,儘管今天看來家庭教育中那些堪稱“中國特色”的現象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卻在長遠發展的角度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成年以後的生活能力,我們有必要研究和反思已經習以爲常的平凡生活,讓家庭生活發揮其更積極的教育價值。

一、隔代教養

由中國傳統家庭生活模式衍生出來的隔代教養綿延不絕,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職業競爭的加劇,年輕父母能夠分出來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將孩子交給祖父母教養者越來越多。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城鄉20083位老人的調查,照看孫輩的老人佔66.47%,隔代扶養孫輩的女性老人在城鄉更是分別高達71.59%和73.45%,也就是說,我國70%以上的家庭都涉及到隔代教養。 “隔代教養”已成爲我國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中很自然、很普遍的現象,也使中國成爲世界上爲數不多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國家。

儘管隔代教養的生活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年輕父母工作與生活矛盾,但無意間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障礙,爲孩子的成長埋下了很多隱患。 出於對孫輩的疼愛,祖父母通常過多地包容孩子的缺點,使其在性格上變得嬌氣蠻橫,對家庭的依賴性強,從長遠來看,限制了孩子活動的空間和人際交往的範圍。 大量研究表明,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容易產生六類不良習慣:一是自私,做事常以自我爲中心,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道爲別人着想;二是任性驕橫,家庭成員關係顛倒,走向外部社會後不知道尊重別人;三是社會適應能力弱,個性孤僻、缺少生活的熱情;四是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五是不愛惜財物,在消費中盲目攀比炫耀;六是學習被動,缺乏刻苦鑽研精神,容易厭學。 更值得關注的是隔代教養會造成孩子成年以後不知道該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不少年輕的父母本身就是由祖父母帶大的孩子,他們的生活經歷使他們無法妥善處理家庭與工作的矛盾,缺乏擔當父母責任的意識,比如不少年輕媽媽爲了保持身材拒絕哺乳;爲了不影響自己的工作和休閒娛樂,把孩子交給孩子的祖父母照料……似乎養育孩子原本就是祖父母的事情,從而使不良的親子關係在代際傳遞中不斷地複製。 也就是說,隔代教養實際上是以孩子的成長爲代價換取了父母的相對自由,隔代教養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教育的質量,也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爲不利。

中國年輕父母遇到的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在國外也同樣存在,但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大不相同。 在歐美等國,不少國家法定的生育假期長達一年,兒童照料中心可以接收6個月甚至3個月以上的嬰兒,所以,年輕父母們更多地藉助於社會力量來解決工作與生活的矛盾。 父母親和祖父母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達成的共識是:孩子需要與父母共同生活,養育子女是父母的責任;祖父母們有自己的生活,不是家裏的保姆; 祖父母可以給年輕的爸爸媽媽當參謀,但不會過多介入孩子們的生活。 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 外國的兒童在成年以後表現得更有安全感、更獨立、富有探索精神,也更有愛心和責任感,這恰恰是中國孩子所缺乏的心理品質和人格魅力。

二、父教缺失

我國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男主外,女主內 ”,男人負責事業 ,掙錢養家 ;女人專注於家庭,教養孩子。 每當學校開家長會或者是開公開課,參會的70%以上都是媽媽,或者是家裏的老人,爸爸出席的比例很低,越來越多的父親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 對孩子來說爸爸是起牀已經走了、快睡覺的時候纔回來的那個人;對很多媽媽來說,教育孩子爸爸不用操心是自己賢惠持家的軍功章。 這種父親遊離於家庭教育以外的生活格局使孩子從小缺乏與父親的接觸和交流,已成爲我國當前兒童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父教缺失的真正原因其實不是爸爸們真的那麼“忙”,而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將父親定位於社會成員,把父親參與子女教育視爲家庭地位低下,制度性地排斥、豁免着父親作爲家庭成員對子女所負有的教育職責,近年來,愈加激烈的社會競爭更是讓許多男性固着在職場上,無暇履行其作爲父親的家庭責任。 父教缺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讓很多父親望而卻步,既然媽媽們更有耐心,索性就完全交給媽媽,自己只追求最後的那個結果。 父教缺失不僅使孩子心理問題頻出,而且也造成了更多的家庭矛盾,媽媽們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應對日常生活和教育子女的巨大壓力,分身無術,一旦孩子出了問題,不僅得不到丈夫的支援和理解反而面臨來自丈夫的指責,負面情緒激增,不利於家庭的和諧和穩定,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父親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絕不是一個能幹的媽媽就能全面替代的`,孫雲曉強調缺乏父愛的孩子在性格上“缺鈣”,他甚至把“父教缺失視爲我們民族的很大隱患”。

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了父親參與水平越高的兒童通常具有更高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表現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較少的性別刻板觀念;父 親缺失家庭的兒童比父親在位家庭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反社會傾向,父親積極參與到家庭教育之中,將對孩子的學業成就、道德發展、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等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因此,現代家庭教育呼籲“父教歸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父親提供的良好物質條件,也需要爸爸的時間投入和高質量的陪伴。

基於對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在很多國家,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分隔開的,爸爸們不會把工作延續到家裏,工作以外的時間屬於家庭。 在美國,父親積極履行父職已成爲社會主流觀念,社會鼓勵父親充分參與孩子的生活,包括父親是否與孩子一起吃飯、爲孩子講故事、接送孩子上學、參與孩子的班級活動、與孩子一起外出等。

很多歐美國家的爸爸都重視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在公園或者是戶外的場所,經常見到爸爸和孩子們一起從事戶外活動,從事一些富有挑戰性的項目,爸爸們很自然地參與到孩子成長的全過程,與此同時,也給了媽媽更多的時間和個人空間,夫妻共同應對生活,這也是外國媽媽笑容更燦爛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親子交流時間被擠佔

家庭教育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實現的,親子交流和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家庭教育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孩子的道德觀念和行爲規範都是在觀察和模仿父母言行的過程中習得的,良好的親子關係互動和必要的親子交流時間對孩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激烈的社會競爭迫使人生的起跑線越來越往下移,“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一個營銷口號很快演變成了萬千家長的心理共識,無數的孩子爲家長的“比較焦慮”買單,隨時隨地出現的培訓宣傳反覆刺激着家長們的神經,似乎漏掉一個資訊孩子的一生就輸掉了。 各級各類補習班層出不窮,從出國、考研往下一直可以延伸到0歲,過去從家裏的地板、涼蓆上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現在竟然搬到教室的瑜伽墊上,成了一個需要付費才能完成的親子課程。 孩子們被馬不停蹄送到各種培訓班裏,鋼琴、繪畫、舞蹈、奧數、作文、英語等課程侵佔了孩子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甚至是睡眠時間。 孩子與家長們有效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家庭教育在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中的作用正在被削弱。

家成了給孩子提供食宿和交培訓費用的機構,我們的孩子以交出童年爲代價滿足着家長們與日俱增的攀比和焦慮情緒,爲家長們未能實現的人生理想買單,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延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奠基作用無法實現,從而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遍佈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培訓機構可能在短時間內起到了督促孩子學習,提高學習成績的作用,但也加重了孩子的學業負擔,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滋生逆反和厭學的心理。 儘管世界各國都有從事青少年培訓的社會組織,但這些國家的教育理念與我國大不相同,尤其是歐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他們的教育理念不提倡甚至禁止你跟別人相比較,孩子要做的就是自己與自己相比,這樣才容易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在培訓的內容方面,很少有課業學習內容,孩子在課餘時間多進行一些音樂、體能或者是手工藝等方面的培訓,也可以免費進入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社會機構或團體從事相關活動,即使是收費,費用也很低,孩子們參加各種活動的目的不是提高學業分數,而是旨在獲得未來享受生活的能力。

四、家長心中的“乖”孩子情結

中國文化對“乖”孩子情有獨鍾,經典的“中國式好孩子”身上必須具備“聽話”這個關鍵詞,他們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頭上常常頂着“三好學生”、“優秀幹部”等榮譽,這些孩子的父母總是受到別人的羨慕,似乎他們一定比其他孩子有更燦爛的未來。 事實上,很多從小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常常以犧牲自己獨立空間、獨立思維爲代價,服從父母和老師設立的各種規範,儘管成就了父母的期待,但卻使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始終覺着自己的人生不屬於自己,缺乏活出一片精彩的動力和熱情。 很多心理學研究提醒我們,那些所謂的“好”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很聽話、很乖,那麼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這樣的好孩子很可能在成年後表現出抑鬱的情緒甚至是罹患抑鬱症,他們會因爲沒有機會發展“自我”而陷入悲觀厭世的情緒障礙裏;受父母控制的“乖”孩子通常有明顯的社會退縮傾向,這種社會退縮最終會導致情感孤獨。 所以,“順從”與“聽話”並不是一個值得追求和讚譽的優秀品質,當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控制孩子,讓孩子服從家長意志的同時, 我們還應該意識到,深藏在家長們心中的那個“乖”孩子情結正粗暴地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國的家長們不應急於把不聽話的孩子教育成聽話的孩子,更不應該總是爲孩子規劃和設計未來,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強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和體驗,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端正心態,用平和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生命體驗,家庭教育不是上課,而是影響;家庭教育也不是管理,而是陪伴,總想讓孩子“聽話”、“順從”和“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與中國父母喜歡“乖”孩子不同,西方國家更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鼓勵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大膽表達,不懼失敗,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給孩子創設探索的環境,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機會去體驗和模仿, 不插手孩子的事務,而不是爲了追求一時的所謂效率逼迫孩子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

五、無處不在的攀比心理

對於中國人來說,最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就是比較或者是攀比的心理,比較讓我們獲得優越感,同時也讓我們深受傷害;比較給我們動力和目標,也讓我們失去了友誼和朋友;我們都努力避免和剋制自己不去攀比,但我們無法避免自己被比較。 糾結的民族心理,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有分裂的感覺,每個家長都覺着自己在爲孩子的人生負責,不管他們今天是面帶微笑還是淚流滿面,我們都要讓他們贏在起點之後繼續贏在終點。 爲了贏得比較中的相對優勢,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地把自己內心的焦慮投射到了不諳世事的孩子身上,虛構了不同版本的故事情節來鞭策孩子不斷努力,理由只有一個———“都是爲了你好”。 在攀比心理的控制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失去理性,於是有了“虎媽”和“狼爸”,也有了“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有機場弒母的孩子,也有失手滅子的母親,當然大多數家長沒有如此極端,但我們的家庭教育還是離不開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可以很抽象,也可能具體到某個同學,無論在國內生活還是移民到別的國家,這個“孩子”其實永遠站在華人的心裏。

追求成功與卓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存在於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但很少有其他的國家和民族像我們一樣讓孩子從一出生就揹負着家族的理想和期待,把家長們在競爭中的壓力直接轉嫁到孩子身上。 在很多國家,孩子的分數都是孩子的隱私,家長只能知道自己孩子的分數,老師也不會提供孩子考試的排名,其他孩子的成績都是保密的。 在中國,學校不僅會告知家長孩子的分數,還會以不同的方式告訴家長孩子在班級和年級的排名,幾乎每一個孩子前面都有很多人,都有巨大的努力空間,在孩子們求學的這些年,由攀比引發的緊張焦慮不僅讓家長也讓孩子們時刻都生活在莫名的惶恐裏。

六、性教育缺乏

中國的傳統是把與性有關的內容都視爲洪水猛獸,希望孩子在純潔的氛圍里長大,然而,事與願違,在生活中與性有關的東西無處不在。 於是,很多家長在努力屏蔽這些內容,即使是開明的家長,也只是逐漸給孩子滲透一些與生殖有關的性知識,以避免發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近來,各大媒體爆料的性侵案件激起公衆憤怒的同時,也讓學校和家長警醒,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致命的盲區,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勢在必行。

遺憾的是當前學齡期孩子的家長對性知識的瞭解基本上是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獲得的,在他們青春期到來的時候,父母教給他們性知識通常是“性都是醜惡、骯髒的、危險的”,很多人對性的瞭解來自於“毛片”、“手抄本”或者是一點點生理衛生知識,對於如何對孩子講解這些東西感到無比困惑,也張不開嘴。 事實上,性教育有着極爲豐富的教育內容,性知識不僅僅包含男性和女性在解剖生理上的差別,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各種生理現象,而且還有相關的性禮儀、性心理、性道德、性安全以及與生育、疾病預防有關的知識內容,這些內容既與安全有關,也和孩子們長大以後的婚戀生活質量有關,一個對性充滿罪惡感和骯髒感的家長不太可能教會孩子禮貌地對待異性。 所以,就目前看來,首先要接受相關性教育的可能是家長,家庭教。育“既要教孩子眉高眼低 ,也要教孩子眉來眼去”,才能讓孩子在成年的時候能夠更好地處理兩性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差異,更好地對待兩性關係,給對方帶來更多美好的生活體驗。

現在,國外對孩子實施性教育的各種理念和方法逐漸影響到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多學校開始開設相關課程教給孩子必要的知識,比如在小學德育課有“護蛋”課程,透過讓孩子小心看護“蛋寶寶”,體會家長照料孩子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辛苦;美國允許孩子把電子娃娃帶在身邊,以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影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情人節時身着正裝的小男孩去給小女生送花或者巧克力,教孩子禮貌地表達愛意,把與兩性交往有關的內容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 這種鏡頭告訴我們,不是戴上領結就變成了紳士,風度翩翩的紳士也是從小就開始訓練和學習的,就這些教育內容和方法都非常值得中國的家長學習和借鑑。 畢竟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內容遠比分數更重要。

七、家長缺乏學習和反思的意識

儘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很多變化,家庭教育知識也在不斷豐富、不斷變化中,但絕大多數家長的教育理念仍然是複製父輩們的傳統教育方式,絕大多數的年輕父母原本對教育孩子一無所知,孩子的出生一下子讓他們變成了全知全能,並有權利評判一切的家長,只憑借本能的關愛或者是出於責任感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需要知識和智慧的工作,需要父母有開放的胸懷,不斷地去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具體的教育技術,就現階段來說,家庭教育與其說是如何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是如何讓父母變得更稱職。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認爲,沒有研究過教育學基本知識的青年公民,不應當有成立家庭的權利。 ”歐美國家男女青年領結婚證前要培訓,取得資格認證後才發給結婚證書;妻子懷孕後,準父母則更要進一步培訓,讓生孩子、教育孩子成爲胸有成竹的事情。 在我國,婚姻的門檻只有年齡的限制,很多準父母懷孕後第一時間考慮不是自己將如何承擔父母的責任,而是讓誰來照顧自己和未出世的寶寶。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得到各種各樣的營養,這些養分的提供者,首先來自於家庭和父母,所有孩子身上發生的問題,其根源都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教育行爲出現了問題,矯正這些問題的關鍵依然是父母。 很多急於求成又望子成龍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味強調孩子的問題,對自身的問題視而不見。 當我們質問孩子爲什麼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同樣問一聲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又稱職的父母? 也許,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幸運地遇到優秀父母。

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同時也與夫妻雙方家庭生活的幸福感緊密相連,家長們需要對目前家庭教育中的中國特色有所思考,妥善處理事業與家庭的矛盾,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努力提高實施家庭教育的水平,給孩子一個燦爛的未來,也給自己創造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李徑宇.隔代之間隔着什麼[N].新聞週刊,2004-06-14.

[2]李亮亮.歐洲四國家庭友好政策及效應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3,(1):91-95.

[3]徐偉.職業女性走出家庭教育困境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4,(4):64-65.

[4]孫雲曉,李文道.好好做父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李燕,黃淑華,張筱葉,等.父親參與及其對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5):20-25.

[6]王向賢.社會政策如何構建父職? ———對瑞典、美國和中國的比較[J].婦女研究論叢,2014,(2):51-56.

[7]羅良,吳藝方,韋唯.高質量父母教育捲入的特徵[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4-61.

[8]王建.家教和學校教育:走不出的惡性循環[J].基礎教育研究,2005,(10):10-11.

標籤:家庭教育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