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消極心理學反思與構建論文

論文2.16W

第1篇:從心理學角度淺析領導幹部如何消除消極心態

一、領導幹部消極心態產生的原因分析

消極心理學反思與構建論文

(一)壓力認知的偏差。壓力源與壓力感受間並不對等,是什麼造成壓力感受,自身的認知是最爲主要的因素,自身對於事務的認識導致了相應心態的出現。壓力感受取決於自身內心的信念、規則、價值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認爲一件事情並不能困擾人們,真正困擾人們的是自身對於事情的看法。對於領導幹部而言,若是缺乏理想信念,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缺失弱化,將會導致失落、苦悶等消極心態的出現。

(二)非理性信念。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的混合物,根本不存在絕對理性的人。爲此通常人們都有着一些非理性的想法,而我們的不良情緒主要是這些非理性想法造成的。

二、從心理學角度如何消除領導幹部的消極心態

(一)領導幹部要學會改變,糾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情緒的ABC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A作爲一件事情,必然會導致一個情緒或者行爲的C出現,而對於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情緒反應,主要是由於自身的認知不同,也就是信念B。因此,埃利斯認爲信念B對事情A產生影響,使得最後結果C存在差異。作爲領導幹部在具體工作當中若是信念不堅定,事情的結果也就是消極的,爲此領導幹部需要透過一定的措施來堅定自身的信念。

1.避免絕對化的要求。在具體工作當中,領導幹部有着很多的意願,例如希望升職、希望成功,但這些意願都不可能全部實現,面對失敗的結果,領導幹部要積極地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整,充分認識到這些事情是不一定能夠成功的,不要堅決地認爲這些事情是必須發生或者一定發生。領導幹部在職位變動時,心裏面都知道處長不一定是我的,而不是我肯定能當上處長。領導幹部要時刻消除這些絕對化的要求,堅定自身的信念,以積極的心態來應對將要發生的事情。

2.避免過分概括化。在具體工作中,失敗是在所難免的,領導幹部應當積極地應對,調整好積極的心態,不能因爲一次失敗就認爲自己能力不行,或者與同事起過一次衝突就認爲這個同事專門針對自己。這種以偏概全的想法,領導幹部要在具體工作中積極地避免。

3.領導幹部要避免認爲結果“糟糕至極”。領導幹部要對事情發生的結果做好界定,不能存在“我當不上處長,我這輩就完了”這種不理性的想法,要詳細地制定事情結果的界定標準,並且結果“糟糕至極”的界定也儘可能少用,避免對自己的心態帶來不良影響。

(二)領導幹部要有一顆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能夠充分地明白別人的感受。在領導幹部具體工作當中,會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問題也是種類繁多,這就需要領導幹部有一顆同理心,考慮問題的時候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進行,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樣領導幹部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例如處理普通員工或者普通百姓的問題時,充分理解他們的要求、感受,處理問題時才能在原則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並有助於圓滿解決問題。

(三)領導幹部要學會挫折心理調適。當前在網絡上經常會出現領導幹部非正常死亡的報道,而自殺、抑鬱是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領導幹部要學會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整,在遇到挫折後,可以透過娛樂、休閒、體育鍛煉等方式來調節。若是問題比較嚴重的,需要積極尋求心理醫生的干預,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合理地調節自己的心態,避免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

(四)領導幹部要放棄完美主義思想。相關心理學家對完美主義思想對心理造成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強迫症、抑鬱症是完美主義者容易出現的心理疾病。而對於領導幹部而言,他們中有很多人是完美主義者,做任何事情都要盡善盡美,一些瑕疵都不允許在工作當中出現,若是遇到挫折與失敗,將極大地打擊領導幹部的自信心,他們不能容忍這些挫折以及失敗的出現,從而致使消極心態的產生。因此領導幹部要學會直面挫折,將挫折和失敗當做“試金石”。

三、結語

在領導幹部具體工作當中,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質,消極的出現在所難免,若是沒有合理地消除,將會對工作的開展、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領導幹部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以積極的心理去面對各種事情,從而保證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2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構建

20世紀90年代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踐與探索工作。但是,受傳統消極心理學的影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關注的是學生心理問題,常常把學生存在的問題當作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容易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實施方式等偏離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其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大打折扣。要改善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必須克服消極心理學中將心理疾病預防和治療作爲關注重點的取向,以積極心理學引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

傳統的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問題、心理障礙與變態心理等消極心理現象,這種消極心理學或病態心理學研究模式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人類心理的消極層面,而忽視了挖掘人的潛能、培養人的積極心理品質,導致心理學的片面發展。這種心理學模式應用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會導致種種負面效應。

(一)操作目標上的消極取向

根據教育部2002年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然目標是:以育人爲本,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段中小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這是一種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但是,就實踐層面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卻是沿襲消極心理學的模式,更多的關注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消除。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操作目標爲例: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爲主,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自身心理行爲特徵;二級目標是以解決心理問題爲主,針對普遍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和諮詢,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三級目標是以治療心理疾病爲主,針對有心理障礙和疾病的個體進行心理診斷和治療。三級目標都對人的積極品質關注不夠。事實上,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很強的相對性,並沒有唯一確定的解決方案,解決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解決結構不良問題,因爲很多問題不是在學校環境裏就可以解決的。

而且過於強調“問題”常常會導致大多數沒有問題的學生也開始注意自己的消極方面,形成關注自身的消極層面、忽略自身積極品質培養的思維定勢。

(二)教育內容上的課程化傾向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爲取向,就會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於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諮詢與治療,在事實上造成了教育內容的貧乏和教育資源的枯竭。有些學校還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課堂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名詞、定義、概念,要求學生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甚至於像其它學科知識教學一樣,設定知識體系和目標任務。這種用學科教學的方法來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不利於維護和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給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很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教師教給學生如何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學科教育中,由於科任教師缺乏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而繼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不利於學生健康發展的環境沒有改變,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難以完全實現。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絕不能完全按照學科教育的方式進行操作。由於心理問題具有偶發性、多因性、隱蔽性等特點,絕非靠什麼知識的灌輸、原理的闡釋就能加以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也不只是靠某門課程的開設就可簡單達成。唯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滲透到各個教師的教育觀念中,讓廣大教師成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並長期不懈地開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否則,片面強調學科化、知識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於形式,空乏無力。

(三)教育方式上的專業化傾向

由於很多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採取了以心理輔導課、心理諮詢與治療爲主的醫學模式,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常常有追求專業的傾向。即要求教師掌握相當的心理諮詢和治療的理論與技術,透過專業的'心理診斷、諮詢與治療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承擔起心理醫生的職責。過分地追求專業化,常常會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區別於學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使之遊離於學校的其他工作之外,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與方法過於單一、片面。另外,心理諮詢與治療主要應針對的是心理障礙,即心理不正常的學生個體。事實上,我們主要的教育對象應該是常態狀況下的學生羣體,主要的教育任務是開發他們的潛能和培養他們的積極品質。關注個體而忽視羣體,只能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且學生一旦患上像強迫症、抑鬱症等心理障礙,即便是具有專業技能的心理醫生,其治癒率也是很低的,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透過藥物加以控制。學校中的心理教師由於缺少專業的訓練,其實是很難勝任這部分學生的輔導工作的。

從總體來講,現有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將學生看作是病人的醫學模式,過於重視心理治療技術,也過於強調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將心理諮詢和治療等同於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往往是針對學生本人及其存在的問題而設計的,目的是以預防和矯正這些問題爲主。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積極心理學是在消極心理學或病態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心理學自1879年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以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放棄了“幫助人們獲得幸福”的使命,而專注於治癒戰爭創傷和治療精神疾病。由於研究視野侷限於抑鬱、焦慮、偏執、離婚、死亡、自殺等負性情緒與負性行爲方面,心理學逐漸成爲“消極心理學”。但是,隨着整個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對正常人的研究越來越引起心理學家的重視。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積極心理學應運而生。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裏格曼(M.Seligman)認爲,“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着極爲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衆稱心如意”。

積極心理學認爲,心理學不僅僅是關於疾病或健康的科學,也是關於人的幸福、發展、快樂、滿意的科學。因此,積極心理學更加註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方面,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幫助人們尋求和掌握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與途徑。

(一)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發展性的,即以全體學生爲服務對象,促進學生的社會適應和心理髮展能力。具體而言,是透過積極的手段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來看待問題,處理事情,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和樂觀向上的品格,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會運用積極的方法論解決問題,用積極的思想和心理武裝自己,根除消極心理滋生的土壤,學會創造幸福,分享快樂,使自身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保持生命最佳狀態。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結果,就是要使學生成爲充滿着樂觀精神、具有創造能力和開拓精神、心靈健康的人。這一目標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目標是一致的。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不主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僅僅關注症狀的消除。事實上,將學生獨立於環境,單方面從學生入手,透過改變學生來解決問題,只是表面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可能抹殺了學生的個性,抑制了其主體性的發揮,給學生的發展帶來更大的障礙。比如,當一個學生存在着嚴重的學習焦慮時,有可能是其學習能力低下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父母的高期望帶來的巨大壓力造成的。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如果僅從消除焦慮出發,教給學生一些放鬆辦法或者進行系統脫敏,也許能暫時解除焦慮,但問題的主要癥結仍然存在,並沒有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因此,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將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具有社會性的人,並從其長期心理健康爲着眼點,考慮其所處的環境是否存在與其發展不適應的地方。

(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積極心理學主張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包括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在主觀水平上,它關心人的積極主觀體驗,主要探討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及其產生的機制。特別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第二,在個體水平上,它主要研究各種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及形成過程,包括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看待世界的方法、積極的人際關係、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第三,在羣體水平上,它關注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研究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以培養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和職業道德。

可以說,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價值取向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取材提供了新的視角。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來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層面,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在學習、自我、人際關係、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積極預防能力。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包含認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統一。因此,在這個層面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認知訓練,即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的創造力,認識自己的優勢智力,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鬆訓練等等;意志教育,即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第二個層面,面向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展開積極心理輔導、行爲矯正訓練。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爲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問題的諮詢和調適;情緒問題,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適與輔導;行爲問題,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爲特徵,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爲的諮詢與矯正。

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還有所不同。小學階段可以把重點放在學習和自我方面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潛能開發;初中階段則以自我和人際關係方面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潛能開發爲主;高中階段則以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方面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潛能開發爲主。

(三)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追求專業化的途徑,而是主張實施全面、全員、全過程的教育方式,廣泛干預學生心理健康。具體而言,首先是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分散到中小學各科教學中,挖掘各科教材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各科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結合的課程目標,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與各科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使得學科滲透成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形成技能,而且還要向學生闡明知識獲得的過程,問題解決的過程,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並在學習知識、解決問題、掌握技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在課堂中實施積極心理學,可以提供預防問題行爲發生的有效的課堂環境,運用更適合的行爲原則,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快樂、興趣、挑戰性,建構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

其次,透過學校的氣氛和組織以及同伴和家長的支援等途徑,多層次、多方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的校風、班風、集體輿論、典禮、人際關係等無疑對學生產生潛在的影響。若學生因不良的環境刺激而產生了消極情緒,有的甚至出現懶惰、厭世的態度,則更需要教育者以情動情、營造具有積極情緒的良性環境去幫助他們。尤其是當學生的人際關係環境出現危機時,作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幫助學生重新建立一個和諧、友好、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際關係環境,真正達到幫助學生的目的。另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開展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專題討論活動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各種心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