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模式探索論文

論文3.13W

【摘要】

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模式探索論文

目的探討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模式。方法選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80例,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人。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管理。觀察組對成員進行社會功能訓練,生活技能培訓,健康知識學習等社區管理模式干預。對兩組成員實施2年定期隨訪。並用社會功能缺陷評定量表(SDSS)進行評分,並作分析與對比。結果觀察組成員社會功能缺陷評定量表評分優於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結論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復有幫助。

【關鍵詞】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社區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大腦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思維、行爲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總稱。主要有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及精神發育遲滯等六大類病種,有複發率高,病程長,易出現危險行爲等特點,通常成年早期發病率較高[1],對患者及家人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對於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療,雖然還是以藥物爲主,但是由於患者依從性差,治療效果常不理想,複發率高,且社會功能恢復差。近年來,對患者心理上的輔助治療逐漸受到重視[2],並且逐漸從醫院、病房治療轉向社區。1996年以來,我國殘聯和政府部門結合我國情況,參考國外經驗,在各地展開了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和康復工作。爲幫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復奠定了基礎。2004年起,由中央補助的668項目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開啓了重性精神疾病醫院和社區一體化服務模式的新道路[3]。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登記備案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0例,兩組患者均需要進行康復治療。將8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40人,對照組40人。其中觀察組男23人,女17人,平均年齡(43.1±5.32)歲。對照組男27人,女13人,平均年齡(45.8±4.52)歲。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工作要求,進行常規管理。對干預組進行新型模式的管理,新型模式大致分爲下面幾點:

(1)聘請專家專門培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爲社區儲備專業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員。

(2)開展全面精神疾病知識宣傳與學習,社區透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手段,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減少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偏見。

(3)增加患者之間的來往與交流。互相交流治病經驗,增進患者融入社會的速度。

(4)做好患者不同時期的隨訪工作,制定針對個人的管理方案,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

(5)定期進行康復諮詢指導,透過醫生與患者交流,逐一對社區管理重性精神病人進行分類評估和綜合干預。

(6)指導患者進行工娛活動,提高患者社會生活能力。

(7)做好患者家屬溝通工作,定期向家屬瞭解患者病情,向家屬提供疾病康復指導,定期組織患者家屬參加精神疾病預防知識講座[4]。

1.3判定方法

使用社會功能缺陷評定量表採用社會功能缺陷評定量表(SDSS)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後進行評分,以問卷形式對兩組患者進行社會能力等方面調查。

1.4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14.0軟件處理統計數據,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其中以P<0.05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給予患者隨訪2年,統計2年間兩組患者日常情況,對家屬就患者日常生活知識知曉情況做調查,並且爲兩組患者進行社會功能缺陷評分。其中對照組干預前SDSS總分445分,干預後466分。觀察組干預前SDSS總分472分,干預後237分。兩組患者干預後SDSS總分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根據問卷調查情況,對照組在個人生活、責任心、社會活動等方面有所好轉。

3討論

當今社會中精神衛生問題已成爲當今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和重視,而社區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復、迴歸社會的重要途徑。所以,現在的目標是將醫院爲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務轉向以社區爲中心的服務。重性精神病患者經過治療離院後,仍離不開定期的隨訪與康復指導。本文研究對比了對照組患者身體狀況、社會能力、家庭職能等方面評分,均較干預前有所好轉。所以,社區康復就是患者離院後進一步康復,恢復社會能力的重要保障。做好社區定期的精神衛生知識講座,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的訪問和跟蹤報道。社區的服務人員定期對精神疾病患者做心理健康的宣傳教育,同時提供一些必要的'義務諮詢[5-7]。對精神疾病患者做好心裏指導和生活上的服務,讓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愛,有利於避免精神疾病患者的復發。同時社區應該積極開展針對心理健康的講座,不僅讓精神疾病患者提高精神衛生知識的認識,同時對社區的其他人也有較好的預見性,可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複發率,同時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會參與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復期要在社區系統新型管理的模式下,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家屬一同努力,相互配合,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復[8]。因此,做好社區新模式的管理工作,將會爲患者回歸社會,減少復發奠定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透過社區管理模式進行系統的康復干預管理,各個方面都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馬弘,劉津,何燕玲,等.中國精神衛生服務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1,25(10):725-728.

[2]李欣娜.蘭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治效果觀察[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8):81-83.

[3]慄克清,張雲淑,張勇,等.重性精神疾病醫院社區一體化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精神醫學雜誌,2014,27(1):47-49.

[4]馮斯特,劉素珍.國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區管理現狀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誌,2014,49(6):764-768.

[5]王夏玲.近八成精神病患者處於脫管狀態:社區管理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2012,28(8):3.

[6]林祥吉,唐宏宇,史天濤.北京市危害社會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現狀調查[J].臨牀心身疾病雜誌,2011,17(5):463-464.

[7]丁振明.社會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復模式的探索[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2):26-30.

[8]慄克清,孫秀麗,張勇,等.中國精神衛生服務及其政策:對1949-2009年的回顧與未來10年的展望[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2,26(5):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