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讓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論文

論文1.39W

[摘要]生活化的活動和實踐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兒童只有在環境中活動,才能觸摸世界、感知萬物,才能實現認知結構的完善與發展。透過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活動、體驗、內化。

讓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論文

[關鍵詞]思想品德 生活 教學

迴歸生活,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尤其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的現實生活,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生活化教學,就是以目標爲導向,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相關的道德問題;以活動爲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內化爲目的,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促進學生道德認識的內化和昇華。

一、迴歸生活,找準切入點

學生個性的形成過程,是作爲主體的“自我”的人的社會化過程,需要外部的灌輸和行爲的塑造來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體驗、經驗來發現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生活化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領兒童從書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現實生活,把教育的觸角伸向兒童的真實內心,在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觸動和影響。

學生透過學習活動體驗的道德認識,能否得到現實生活的認同,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爲實踐的衝突所在,這就是我們教學設計的根本依據和切入點。從這一點切入,透過展開生活化教學,引發兒童在生活實踐中思考:我應該怎麼做?人們會有什麼評價?使之逐漸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和善惡觀念,自主建構起個性特色的內心道德標準,也就實現了課程的基礎性和啓蒙性。

二、迴歸生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1.形式和內容的趣味性設計,評價方法的多元構建:讓孩子在過程中感悟、體驗,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目標,既有明確的顯性目標,又有模糊的隱性目標,而兒童又具有喜歡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心理特點,這就需要依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編兒歌,師生共同表演,做遊戲,講童話故事等方法,從兒童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 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透過自由、主動、生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動中導行,在活動中發展個性特長。

如設計《繁忙的商業街》一課的教學,可以與生活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

首先,佈置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到鄭州二七商業街實地考察,收集有關的新聞,在課堂上發佈。學生在資訊交流中得出結論:鄭州二七商業街作爲鄭州市的視窗,那裏有許多購物商場,人們從四面八方來這裏購物、休閒。商場裏還開闢有各種休息與娛樂場所,設有餐廳,使顧客感到非常方便、輕鬆與愉快。

其次,設計一項調查活動,瞭解我們身邊的家長和友鄰最愛去的購物商場是哪,爲什麼?大家心目中二七商業街最繁華的地方在哪?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二七商業街?從而把學習活動向課外延伸。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到圖書館、到網上查閱,收集有關的圖片和報道,或在家長的幫助下走訪、調查等等。

再次,指導學生將自己調查的資料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蒐集、整理、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自悟的過程。同時將這一活動擴展爲圖片展覽活動,在校園內外宣傳。

2.學科之間有機滲透:實現綜合性體驗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生活化、活動化、綜合化的綜合性學科,客觀上需要結合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進行生活化教學,實現綜合性體驗。

3.在生活化的片斷、情景中提煉主題:在體驗中思辯,在思辯中內化

依據特定的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設計片斷式的話題、範例、情景,引導學生思辯和提煉其中的主題,深化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認識和理解。

如設計《我懂事了》一課,讓大家瞭解調查爸爸和媽媽的工作的.情況。圍繞“我的父母”片斷式的話題進行交流,尊重父母的勞動,理解父母的辛苦,同學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增強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感。學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並給自己的父母寫封信,表達自己的尊重與感激之情,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認識和理解。

三、迴歸生活,藝術化地運用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設計:具體、簡潔、實際

把教材內容由大變小、化繁爲簡、變虛爲實地進行處理,將抽象的道理用淺顯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導學生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學目標設計:激發興趣、涵養情感、激發求知慾和參與意識

把情感作爲貫穿課堂的基本線索,具體地變換資訊刺激的內容、形式和強度。如在匯入新課時,可創設與主題相對應的遊戲活動、實物演示、智力競賽、猜謎語等趣味性活動,從相關的直觀情景匯入,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感染下進入課文意境;在明理階段,可利用幻燈、實驗、圖畫、故事、遊戲、語言等教學形式,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讓學生從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觀點的內涵。

3.教學情景設計:拉近時空距離,提煉真實主題

引入學生聽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熱點問題或社會熱點問題,並從中提煉出學生能夠真實感受的主題,不能讓學生產生虛幻、飄浮的感覺。

4.教師角色設計: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欣賞者

用學生的語言、情感合成和演繹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盡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靈上產生觸動,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體驗。如:重視學生透過自我思考、感受、體驗所認識到的學習對象的價值和意義,幫助學生提升問題價值,引導和指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判斷、失敗與成功中積累經驗與教訓,使學生經常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教學過程設計:情景再現——體驗領悟——內化昇華

教學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地運用所學知識推理、判斷,嘗試獨立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進而生成爲一種自我意識,形成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

6.課外實踐活動設計:注重情境訓練

尤其要善於藉助特定的情境進行行爲訓練,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強化行爲養成。

總之,生活化的活動和實踐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兒童只有在環境中活動,才能觸摸世界、感知萬物,才能實現認知結構的完善與發展。透過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活動、體驗、內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認識的深化,形成較爲穩固的道德觀點與信念,並以此來指導、規範和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爲。從而促進學生在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