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初二思想品德教學小論文

論文2.83W

作爲一名思想品德老師,我們應該怎麼做好初二學生的教學工作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初二思想品德教學小論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初二思想品德教學小論文

摘 要: 思想品德課的枯燥與死板一度讓學生失去興趣,也失去了獲得成長的許多平臺。文章立足於初中思品教師和心理老師的雙重身份,探討兩種課堂的可融合之處,重點在於借用團體輔導課中的心理學技術提高課堂實效。具體從移植策略的前提、可結合點和具體的操作來闡述,探討初二思想品德課的新模式,使學生獲得更好成長。

關鍵詞: 初二思品課 移植策略 心理學技術

在教學初二思想品德課的過程中,我有一種很暢快的自由感,沒有了初三課本繁多知識點的束縛,反而有潛下心來鑽研輕鬆快樂有效課堂的想法。同時,又有一種很深刻的感受,學生頭腦中的知識點意識很強,反而失去了體驗感受、內化提升的意識和機會。不同於語數英等學科,初二思想品德課的內容簡單,篇幅短小,知識點簡清晰易記,很多學生會質疑學習這類“小兒科”的目的。很多思品教師也在反思:這麼少的教材內容,採用何種教學模式來教學。

客觀地看待初二的思品課堂,可以找到一些改進的方向:(1)課堂操作中以人爲本的意識不夠。教師常常會滿足教材中的一些現成案例,讀讀講講,或者播放一些視頻,適當調節氣氛,最後不做導學練的練習。而學生往往覺得枯燥、無趣,甚至有點漠視。這樣的操作模式,有部分原因是學科地位造成的。而人本主義意識的缺乏卻讓我們一年年地習慣於這樣的課堂。學生沒有充分的表達的機會,更沒有質疑、反駁、辯論的機會,慢慢成了一羣“不會表達的孩子”。學生對思品課僅僅止於“知道了”,是否真正理解、接受、行動,是我們涉及不到的層面,同時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2)教材缺乏嚴格的體系性和層次性。初一初二的教材,內容簡單,圖片、附屬材料、知識連結很多,若按照中考科目的要求上課,則往往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上。我感覺每一框題的內在邏輯性不強,甚至能找到許多重複之處。而每一課最後都會落腳在“如何做”上。教材的編者是否要告訴我們不在於知識的“瞭解”,而在於“體悟”?

透過五年來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術的學習,我感覺對自己的人生幫助很大,在爲孩子們做團體輔導時,我們總會有很多共同的感動和收穫。同時我也會反思思品課堂,乏味、沒有生氣,達不到課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實際上初二教材中的許多主題內容和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是相通的,我開始嘗試移植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和“活動教學法”也是一致的。

思品課和心理課是相輔相成的,思想品德的產生、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個體心理髮展的影響和制約;個體心理髮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體思想的支配。可以說,思想品德教育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

1.移植策略的前提是師生能夠心理相容

有一份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輕鬆的心理環境,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纔有可能達到課堂的有效性。其中,涉及以下心理學技術:

1.1理解和接納。理解是接納的基礎。從學生內心的參照體系出發,設身處地地體驗他們的內心世界,不隨意評價和批評。相信學生總有巨大的潛能,只是未能找到或者不習慣適當的表達方式。接納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包括那些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這裏的接納不等於必須完全認同,只是一視同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共同存在。這是師生可能有共同語言的一個基礎。接納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接納其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

1.2.分享。這裏的分享不同於辯論、指正,或者是討論出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其實,初二教材中許多材料都可以設計成一些情景劇,在此基礎上的分享讓學生談感受,談自己生活中類似的經歷,真實並且容易引起共鳴。這樣的做法嘗試下來,有一種很明顯的感覺,學生無論學業成績如何,大部分都沒有“表達”的習慣,剛開始他們總覺得彆扭,無話可說,或者乾脆把書本的相關內容讀一遍。如果教師始終相信一個假設:學生有着巨大的尚未被挖掘的潛力和價值,那麼在一堂堂課的慢慢訓練中,他們會發生令人驚喜的改變。

2.移植策略的關鍵是能在教材中找到可結合點

初二教材體系中的主題詞有“習慣”、“樂觀”、“目標”、“意志”、“親子關係”、“代溝”、“身份”、“責任”,都可以從團體心理輔導的課程中借用相關的心理小遊戲。比如:“十指交叉相握”可以體驗到不起眼的習慣都有着巨大的力量;“‘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的造句”體驗到一旦對他人有了“愛”、寬容和感恩,就會舒服坦然和樂觀起來;用“剝洋蔥”方法一步步分解自己的某一個目標,知道懂得“現在”我該做些什麼;“八分鐘舉手儀式”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讓他們明白堅強意志需具備的四個特徵;“八大溝通技巧”中任一種都讓學生親眼看到親子關係的神奇轉變;“心理情景劇”演出後,無需過多言語評價,就可以拉近親子間的距離;“我是誰?”的設問和記錄,覺察一個人的多重身份;“同舟共濟”遊戲,體會到團體中的責任……在這些可結合點上,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活動,這樣“體驗”纔是深刻而難忘的,帶着這份感悟纔有把書本知識點內化的可能。

此外,每一個活動的設定,倘若只是爲了活動而活動,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使學生印象不深刻。在活動的基礎上設定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繫的層層深入的問題,有分享、有思考、有討論,收穫也會更多。

3.移植策略操作中的技巧

3.1建立班級契約及其基礎上的獎懲措施。“契約”不等同於由權威一方(比如教師)制定的幾條規則(這些規則常常出現許多“不”“禁止”),“契約”往往是師生共同商討出來的,由正面詞語組成,非常明確的一些需共同遵守的做法。比如課堂上“當別人表達觀點時,認真傾聽”,參與遊戲時要“積極配合”“積極分享”“真誠,要說的話是真實的”,違規者也要有相應的共同商討好的可接受範圍內的懲罰手段。這些做法有利於班級團隊的真正形成,能夠增強教學效果。

3.2充分利用“角色體驗”。在很多場合,往往也被稱爲“換位思考”。這和在心理諮詢中應用廣泛的“空椅子技術”極其類似。前文中提到的“造句練習”、“情景劇表演”、“同舟共濟”等遊戲中,學生可以透過語言、肢體動作等方式體驗到他人的想法,從而理解和轉變也就有了可能。   4.移植策略中的注意點

4.1活動後要有分享,在彼此分享中獲得真知。學生對心理遊戲的過程一定非常感興趣,有笑聲、有觸動,如果只停留於此,那麼學生最多對課堂保有興趣和感動,而感動背後的對活動的理解、昇華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提倡活動之後的重要環節即分享,在同齡人的感悟裏往往會發現許多自己不曾想到的看待問題的角度或解決問題的'方式。在此之後,再回到書本的那些觀點上,學生就會很自然地認同和接受。

4.2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欣賞。傾聽包括透過肢體語言傳達的專注,以及心理的專注,是一個積極參與的過程。學生髮表觀點時,教師用身體的傾聽(非語言行爲)傳達出對學生髮言的重視,願意聆聽與陪伴。包括用耳朵注意他們說話的語調,用眼睛觀察他們的體態,用頭腦領會話語中潛在的資訊,以及設身處地地感受。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話有適當的反應(適當地重複話語或者是認同部分觀點都可以),鼓勵他們把想法表達出來,同時幫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傾聽方式和欣賞的態度,是會慢慢傳達給學生的,漸漸他們會習慣於不起鬨、不嘲笑、不羞澀,進而對同伴的發言報以微笑和鼓勵。這一定是一個有些艱難的過程,但一堂堂課的堅持,態度和氣氛的改變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4.3從互相評價中成長。在思品課堂上常常會由教師評價對錯,學生內心的不認同、不接受會因爲不被承認而掩蓋起來,久而久之成了前文中所說的“一羣不會表達的孩子”,只會被動接受知識。如果他們能在同一個平臺上說話,互相評價對事件的看法,對教材觀點的見解,或許會成長得更快。

4.4在團體活動中增強適應性。針對初二教材的許多心理遊戲和技術都要依靠團體合作完成,至少是要在團體氛圍中完成。這些活動和平時同學之間的嬉笑打鬧有着本質的不同。如何被團體完全接納,完全融入團體而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是學生在遊戲的同時自然而然會思考的問題,也會在一次次的活動磨合中找到答案。我們要做的只是給他們提供活動的機會和空間。

在思品課的教學任務相對而言不是特別繁重的初二年級,教師完全有時間把心理學技術融合進課堂,重“情”重體悟,使學生獲得真正成長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段瑞明.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學週刊·A,2009(6).

[2]徐靜華.教學滲透:思想品德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