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思想品德課的活動式課堂教學論文

論文6.47K

摘要:在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思品課在傳授道德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爲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一線教師探索“活動式”課堂教學,這是一種新型的沒有固定模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打到學習目標的最優化。

思想品德課的活動式課堂教學論文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活動式”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思品課新教材改變了以往課程內容的學科化傾向,在注意傳授道德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爲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因此,"活動式"教學是對課改後的思想品德學科的最適合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內外動起來”已經在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廣泛體現出來。怎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課堂內外動起來”呢,就我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1、創設活動氛圍

要學生動起來首先要有一定的情境,也就是說活動需要一定的氛圍。情境對學生的活動具有積極的暗示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意識,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學生逐步達到活動的最佳狀態。於是在課前教師要設計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值得學生思考的、發散性的問題,在課堂中提出問題,然後由同學們集思廣益,提供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後從中選擇最佳答案。

在匯入活動中學生所要展示的是他們研究討論問題或者話題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當然不是說這樣教師就可以對學生不聞不問,而是在他們討論研究的過程中參與他們的交流,以和學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到小組中。匯入活動同樣也是每節課的一個基本的要素。它的好壞直接影響着學生對於這節課內容的理解。

如:我在教學《艱苦奮鬥》一課時,針對現在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可能對於“艱苦奮鬥”這一革命傳統認識上有偏見,專門設計了討論的主題就是“艱苦奮鬥”,要求學生可以用任何種方式表現。討論中,學生們發言踊躍,思維活躍。但我發現大家談的最多的是名人典故,但對於自身的思想及行動的挖掘明顯不夠。於是,我調整教學思路,重點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實際認識與行爲,有助於將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到生活實踐中去。

由於同學間交流意見的氣氛和相關的啓發,往往能產生高質量的答案。同時也營造了學生合作的氛圍,體現了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活動中教師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爲自己學習和活動的主人,

2、體驗活動魅力

體驗是指學生將課堂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的生活情境結合,從而進一步領悟所學的知識與道理,並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正確的導向。初中階段是學生從兒童向青年轉化的關鍵時期,他們活潑、好動、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爲了學生體驗學習的需要,可以採取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生活模擬等形式爲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體驗,此時,活動就能展現它無窮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學會合作交往》時,我設計了“真心行動、快樂體驗”系列活動。從最初的“學會打招呼”、“朋友握握手”到其中的“傳遞真心話”、直至最後的“肢體語言巧運用”等系列活動。學生在教室內到處找尋新朋友,握手,寫真心話,在活動中應用各種方式,如語言、舉止等方面讓學生明白如何正確與人交往,如何有效地溝通。在這一系列體驗活動中,同學們個個笑逐顏開,課本知識無形中已透過活潑生動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交往的快樂。

3、展示活動成果

透過一段實踐,發現實踐類、探究類活動能更好地滿足高年級學生展示自我,創新思維的需求。於是我將教材中的活動設計思路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透過開展課外學生實踐與探究,課內展示活動成果的方式達到教學目標的最優化。

例如我在教學《社會公共生活與法律》時,模仿教材後面的實踐活動要求,請學生根據自身關注的熱點,對周邊地區市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單位部門的執法情況進行小調研活動。要求學生寫出調研報告,並完成展示作品(包括材料收集、整理、圖文資料、音像資料及文章、多媒體演示文稿)。爲了保證調研的質量,我和學生一起選題、設計方案、落實計劃、人員組織分工等層層落實。專門設定兩個課時,讓所有的學生作品都得到展示機會。爲了保證效果,當一個小組在講解的'時候,其餘學生都是評委,他們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評價。這樣的活動成果展示,既可以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慾望,實現自我期待的價值;又可以使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完善各種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大爲增強,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4、豐富活動內涵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互相作用、創造性的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師努力地運用活動參與方式方法,是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讓他們去思考、去發現。因此,我往往會在活動後再開展一個後續活動——“跟蹤追跡”。不然,許多問題就只停留在表面,如蜻蜓點水般浮光掠影,很難入腦入心,這就是課堂教學中形式與內容適切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艱苦奮鬥,共擔責任”時,學生們進行調研後,作品的製作、講解都很到位。從表面看,教學方式適合學生年齡特徵,教學知識點也能落實。但仔細觀察發現,學生的講解只是停留在他人發揚艱苦奮鬥的表現上,而對自己應該如何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談得很少,缺乏與自身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行爲要求。這時候,我就跟蹤追跡,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如“如果你沒有考上大學能成材嗎?”、“學生不愛惜糧食的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麼?如何去解決?”等等,讓學生做進一步思考,拓展思維空間,這樣既深化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能聯繫自身考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學習落實在課堂中,口頭上,使學生明白其所學的道理;更多地注重學生行爲的導向,使學生思想上、行爲上能保持一致,真正實現思想品德學科明理導行的學科要求。

“活動式”教學是近幾年來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對比過去思想品德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種新型的沒有固定模式的學習方式。“活動式課堂教學”使思想品德課教學走向更爲開放靈活的新天地。在這個新天地裏,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喚發,個性得以張揚,能力得以培養,最終實現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達到學習目標的最優化,它將帶給學生真正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