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注重文字課題的研讀 實施返樸歸真的教學教育論文

論文2.94W

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匯入文字教學受到諸多教師的重點關注。匯入的設計真可謂形式多樣,精彩紛呈。有的讓學生分小組演示,介紹預習中所查找的資料;有的精心準備視頻音頻,以聲畫效果來營造情境;有的結合生活熱點話題,引發學生的討論;還有的故設懸念,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應該說這些匯入設計,教師都是很花費了一番心思的,有的也效果頗佳。但不可忽視的是,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師的匯入設計與教材及教學要求缺乏關聯,或故弄玄虛、或本末倒置、或隔靴搔癢、或不知所云……他們設計教學匯入並沒有充分考慮文字的特點,沒有關注學生的需求,而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追求所謂的創新,因此看似豐富多彩的匯入設計實際上並沒有起到將學生引入文字的特定作用,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注重文字課題的研讀 實施返樸歸真的教學教育論文

注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這種心浮氣躁的表現,我頗感憂慮。成功的語文教學,教師應該將學生引入文字、並使之沉浸文字,用心感悟文字的精妙之處,不但品味、學習文字的典範語言,而且努力體悟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情感與思想。而要達到這一境界,不是靠一些繁複花哨、熱鬧喧騰的外在形式,而是依賴於文字本身的文字魅力。於是,我想到了文字的題目。

以正在試用的上海初中語文新教材爲例,不管是在單元設定上,還是在篇目選擇上都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在保留一大批名家經典作品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爲數不少的當代作家作品以及諸多時文美文。這些文章不但在語言、行文上頗具特色,而且幾乎每篇文章都毫無例外地有一個值得我們咀嚼品讀的好題目。原本題目應該是教師在教學匯入時重點關注的點,但可惜的是卻常常被教師們所忽略。其實,只要你深入而仔細地閱讀文題及文字,你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有着十分緊密的關聯,解讀文題對整個文字學習起到關鍵的作用。

1 解讀文題,能夠整體把握文字內容

文字的題目往往極具概括性,寥寥數字已將作者行文所記敘的故事情節展現在眼前。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對題目中的關鍵字進行咀嚼與體味,就能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文字有整體的認識,大局在握,理解起來自然得心應手、瞭然於胸。例如,林海音的《竊讀記》,其中“竊讀”一詞已將文中人物與衆不同的讀書方式道了出來,不是光明正大地買書看,也不是氣定神閒地借書看,而是偷偷地、避人耳目地“竊讀”,且題目中的“記”又告訴我們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因此引導學生從題目中讀出課文是記敘了主人公特殊的讀書經歷這一主要內容並不難。而《諾曼底號遇難記》、《屋內旅行記》、《牛仔小鎮記趣》等課題也與之類似。再如《巨傘下的城市》一文,從題目可知,作者要介紹的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它被一把擎天巨傘覆蓋着,並且學生也可由課題引發一些思考與猜測——爲什麼這個城市要覆蓋這樣一把巨傘?這個城市有多大?這把傘是如何撐起來的?等等,學生不但很好地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激起了極大的閱讀興趣。《蒙特卡羅的不眠夜》、《人類的第一次環球航行》、《開花的課桌》、《媽媽的帳單》等都能透過這一解讀方法,很好將學生引入文字的學習。

可見,只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用心揣摩,就一定能對正確解讀題目的意思,進而初步把握文字內容,引發閱讀的興趣,找到思考的支點,爲整體感知文字打下基礎。

2 解讀文題,能夠正確理解作者情感及思想

文字的題目常常滲透着作者的喜怒哀樂、表現着作者的褒貶揚棄,只要細細體味,就能品出作者的情感,讀出作者的思想。有時,作者爲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常常在題目中運用感情色彩明顯的句式,例如,《哦!冬夜的燈光》中的一聲感嘆,將作者對那次特殊的冬夜出診經歷的感動清晰地表達了出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以提問引發思考,表達出了魯迅堅信中國的脊樑是那些“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洋溢着一股自信與堅定;《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則一假設的口吻道出了海倫·凱勒人生的夢想,這分明是一個殘疾人永不放棄對光明的追求;《我看見了我的骨頭!》以人物語言爲題,將倫琴發現X 射線時的激動與驚喜直接展現在讀者眼前,產生強烈的印象;《你一定會聽見的》則以如此肯定、率真的語氣口吻道出了孩子所感受到的奇妙世界……

有時,作者還在題目中使用情感態度明確的修飾詞語,例如,《永遠執著的美麗》一題中,以“永遠執著”將袁隆平獻身科學的毅力和精神展現了出來,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由衷的敬佩;《使人傷腦筋的鴨嘴獸》讀後讓人感到鴨嘴獸給人類帶來的煩惱,告訴我們大千世界有無數奧祕等待着我們去解開;《最好的顧客》一題,讓我們讀出了主人公爲自己買花圈的無限辛酸,他是最好的顧客,也是最好的人;《真正的英雄》則洋溢着美國前總統對獻身科學的勇士們的無限敬意,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感動……

作者在爲文章起題時,往往傾注着自己的情感,竭力想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明白地表達出來,讓讀者與之產生共鳴。因此,從題目所用的句式入手,或者從指向明確的修飾詞語切入,我們都能逐漸體會到作者在文題中所融匯的情感,以及作者藉助文題要傳達的觀點和看法。

3 解讀文題,能夠理清行文構思的線索

有的文字題目如同串起所有情節與片斷的珠線,一貫到底,清晰可辨。例如,散文中雖然枝節頗多,但總有一條貫穿行文的線索,使得“形散神聚”的特點始終如一;說明文中則可以圍繞某一問題或現象展開,將相關的知識呈現眼前。而這一條線,幾乎總是與文章的題目緊密關聯着的。《花兒爲什麼這樣紅》一文,就是以對某一自然現象的疑問爲題,然後全文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線索清晰,所說明的內容十分集中;《稀粥南北味》從題目可知,張抗抗回憶了伴隨自己成長的有關稀粥的生活畫面,透過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稀粥的變化,流露出對稀粥特殊、深厚的情感,由於這種情感與作者豐富曲折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而題目已將行文的線索明白地告訴了讀者;沈致遠的《從螺絲釘到生命的奧祕》,將一種極爲普通的自然存在與充滿奧祕的科學發現聯繫在了一起,也是將作者展開思索的思路告訴了讀者;《警惕生物入侵》言簡意賅、直截了當地以要引起人類警示的'話題爲題,發人深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則透過題目告訴大家,魯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兩處有着重要意義的地方,蘊涵其中的情感看似平淡,實則極爲豐富……

《從羅丹得到的啓示》、《我只要一個像你的女兒》、《俄羅斯性格》、《跨入幸福之門》、《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等文題都具有上述特點,讓你一目瞭然,準確把握作者行文的線索和謀篇的思路,準確切入文字,對文字有正確的把握和理解。

4 解讀文題,能夠沉浸文字所營造的情境

文字的解讀、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情境,而文章的題目有時就能起到烘托氣氛、營造情境、奠定基調的作用。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其中“花兒”的兒化音以及“落了”一詞讀來讓人感到一種憂傷及感嘆,很自然地將讀者引入了作者面對父親病逝、回憶父親教導自己的點滴片斷時的心境;《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題,在“羅布泊”後以逗號斷開,結合“消逝”一詞,不難體會到作者面對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所產生的深深的憂慮及反思;《走一步,再走一步》則滿懷着堅定,讀題即讓人感到文中所洋溢的那種精神和毅力;《爲你自己高興》分明表達着一種由衷樂觀和自信,每個人都可以爲自己平凡而充實的、問心無愧的存在而高興,這難道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嗎?《向中國人脫帽致敬》則讓你感受到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和自豪,一種作爲中國人的驕傲……衆多的課題,雖然語言並不繁複,但讀後卻能讓你感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之感,能夠很快沉浸到文字所營造的意境之中,更好地體悟文字語言的精妙。

與此相似的題目還有《爲我唱首歌吧》、《鄉愁四韻》、《記憶中的父親》、《故鄉在遠方》、《密室日記》、《離別的禮物》等。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簡單地從題目入手,就能讀出非常豐富的資訊,若將此法運用到我們的教學中不是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嗎?況且引導學生讀題,讓他們學會從文字本身中尋找理解突破口,這也是培養語文學習良好習慣的途徑之一。其實,作爲教師,有時並不需要每節課都去找一些可有可無的媒體資料,不需要花很多力氣去製作一些實效並不明顯的匯入課件,只要我們教師多用幾分鐘讀一讀題目、再讀一讀題目,相信從中獲得的資訊足以引導學生順利地走進文字。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堂確實要戒絕浮躁、要摒棄那些外在的形式,實實在在地引導我們的學生多鑽研課文,而注重文字課題的研讀,不正是讓語文教師的教學返樸歸真,讓我們的語文課迴歸本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