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黃河枯水對經濟創建的影響的論文

論文2.12W

一、黃河現狀分析

黃河枯水對經濟創建的影響的論文

1.1996年黃河利津站首次斷流是3月峨日,而實際利津縣付窩鄉自2月20日開始就已斷流,王莊閘2月24日便不能引水,3月6日全且境內斷流,成爲歷史上斷流時間較早的一年。1996年黃河首次斷流之時,正值需水高峯,致使大部分麥田得不到春灌,進人4月份後,由於各級治黃部門組織協調,限制上游引水,加上沿黃上游人民能力合作,4月10日,黃河水又終於到達利津縣境,一時緩解了旱情。

但好景不長,5月3日,黃河再次斷流,致使全縣60萬畝土地受旱,十幾萬人吃水困難。一直到7月23日進人主汛期後,黃河才恢復過流。黃河第二次斷流持續82天,兩次斷流總計達120天,成爲有史以來年內斷流時間最長的年份。根據利津水文站提供的資料,50、60年代黃河平均年徑流量爲480億m3,70年代爲313億m,,80年代爲284億m,,近5年平均爲187億m3。自1991年至今5年來,利津河段累計斷流18次,斷流時間累計已達343天,僅1992年黃河就有5次斷流長達81天,1996年兩次斷流12。天,創歷史最長記錄。由此可見,黃河來水年徑流量逐年減少,黃河斷流相當頻繁,累計斷流天數也呈增長趨勢。

2.造成黃河枯水及斷流的原因:一是近年來黃河流域一直乾旱少雨,鋒面雨帶長期停滯在秦嶺淮河以南,又一次處於枯水期,歷史上1921年至1931年黃河曾出現11年的枯水年,從1986年到現在,又是一個連續枯水期。

進入90年代,黃河幾乎年年出現斷流,1991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斷流69天;二是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越來越高,引黃工程增多,隨着工農業生產發展,人口增加,黃河流域農田灌溉面積增多,耗水量增加,但是黃河全流域年均來水量逐年減少,黃河水人不敷出。同時上游地區現已建成大小型水庫155座,其容量相當於年徑流量的84%。在山東省境內已建成和正建設的遠程送水工程就有引黃濟青、引黃濟煙、引黃濟淄、引黃濟津、引黃保泉、引黃入澱等,全省引黃能力已達2100m丫s,年引水量100多億m3。很顯然,由於今後水資源的貧乏和上游引水日益增多,必然導致黃河最下游地區水資源緊張,從而制約下游地區經濟特別是農業的發展。

二、黃河枯水的`啓示

過去,黃河水一直是利津縣的發展之水,生命之水,生存之水。如今,這一可靠的水資源已不再可靠。利津縣屬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氣候條件極不穩定,非澇即旱,旱澇交替。一般年景,具有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特點,農業發展一靠老天,二靠黃河。目前用水狀況是,一方面,旱季用水嚴重不足,特別是用水旺季的春天,各地出現了爭、搶黃河水的局面;另一方面,秋冬季節大量黃河水付諸東流,一年白白浪費掉上百億m3的水資源。鑑於這種引黃形勢,特別是在黃河枯水季節,就給人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如何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保證下游地區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確保地方經濟的穩定發展,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下游沿黃各縣區的高度重視。

三、應採取的對策及建議

1.興建平原水庫和蓄水工程是解決水源問題的根本措施。

透過多渠道集資興建平原水庫,將豐水時期的黃河水蓄存起來,做到豐存枯用,冬存春用,以補來年春天用水之不足。利津境內除前劉水庫(屬油田專用)外,沒有一座較大型水庫,蓄水、抗旱能力很低,因此必須興建平原水庫,同時積極鼓勵引導地方鄉鎮村莊充分利用溝渠坑塘、低窪地勢,開挖臨時水庫。建設這樣的水庫具有投資少、佔地小、利用率高等特點,還可搞水產養殖增加收人。如1996年店子、利津等鄉鎮利用水塘、池塘、廢棄溝渠做臨時水庫,春季及時育秧育苗,待黃河來水後很快便插上了晚稻,保證了年內收成。

2.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各級政府部門要大力支援農民打手壓井、機井,以解春天缺水燃眉之急。

據檢測考證,下游沿黃兩岸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位高,開發潛力大,但地下水層複雜。在黃河灘區和黃河故道,一般打淺機並,深度在6~30m;深機井靠電測地下水資料定位,深度在300一45Om之間。手壓井打法簡單,費用低,可用於人畜吃水和澆灌菜園等,深機井可配套機械提水設備,大面積澆灌農田。同時在開採地下水時,可降低地下水位,涵養土地,防止土地鹽潰化。

3.發展節水農業,加強水資源管理,積極收水費,走以水養水之路。

發動羣衆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搞好土地平整,改大畦爲小畦灌溉,改變大水漫灌的現象;有條件的可採用渠道襯砌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及田間節水灌溉等新技術;大棚菜可採用管灌、滴灌、噴灌等現代科學新技術。強化水費徵收工作,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有效地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黃河枯水導致下游水源奇缺,嚴重影響了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我們要立足這一現實,積極開闢第二水源,進一步調整供水策略,採取井河並用,調蓄結合,開源節流的措施,確保黃河最下游地區工農業生產和人畜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