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休閒農業發展前景展望論文

論文8.57K

摘要:鄭州休閒農業透過近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規模、結構、服務、產品、內容、項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需要透過進一步優化實現休閒農業健康發展。筆者針對鄭州市休閒農業的發展定位與發展目標,提出“穩步提升休閒農園水平、規範發展休閒農莊、大力發展農家樂集聚村”等具體發展途徑,以及“完善扶持政策體系、制定規範標準、加強人員培訓”等對策以實現鄭州休閒農業進一步發展。

休閒農業發展前景展望論文

關鍵詞:鄭州;休閒農業;發展;對策

休閒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近年來,中國休閒農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日趨壯大、產業類型豐富多樣、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品牌建設不斷推進,已成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產業。發展休閒農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增加就業容量、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渠道,是傳承農耕文明、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來,專家學者針對休閒農業的研究論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休閒農業定義與內涵做了充分的闡釋;楊華等[12]對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與釐定;李旭東等[13]對中國休閒農業發展以及農業轉型升級提出了相應的觀點與對策。針對休閒農業概念的研究,有益於幫助產業梳理髮展思路;針對休閒農業發展對策的研究,有利於幫助休閒農業整體升級,但具體到區域的休閒農業發展,因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性,相應研究報告提出對策的遷移性較差。王繼東等[14-20]對鄭州休閒農業的研究表明了鄭州發展休閒農業的優勢與劣勢,申丹萍[21]對豐樂農莊的研究爲企業發展提供對策建議,但現有研究對鄭州休閒農業整體發展的指導性不夠清晰。鄭州市是河南省會,地處中國地理中心,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得益於獨特的地理位置,鄭州休閒農業的發展在全國也越來越有影響力。筆者透過這幾年休閒農業業務工作的開展,對鄭州市所轄縣(市)區休閒農園、休閒農莊、農家樂、休閒鄉村和國家農業公園等多種經營形式進行了實地考察,與地方主管部門、經營者、從業人員、帶動農戶以及部分遊客進行了深入交流,總結當前發展經驗,剖析存在的問題,透過對鄭州市休閒農業現狀的調查分析,結合鄭州農業資源優勢,以期解決鄭州休閒農業發展存在問題,針對鄭州未來休閒農業發展的提出相應的意見建議。

1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鄭州休閒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尤其是在改善農村(莊園)基礎設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但調研組也發現,當前鄭州休閒農業發展的發展環境還需要淨化,產業內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仍有待解決。

1.1主要成就

鄭州休閒農業發展緊扣現代農業和生態文明兩大主題,依託農業特色產業和農村自然資源,立足“溝通城鄉、優化生態、服務市民、富裕農民”,以挖掘農村文化內涵、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爲抓手,以理念創新、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爲支撐,着力繪製“山、河、溝、嶺、原”美麗畫卷。鄭州休閒農業已初步成爲市民休閒旅遊目的地、農民致富增收平臺、都市現代農業樣板,爲建設“美麗鄭州”做出了重要貢獻[22-27]。

1.1.1產業規模壯大,經營效益提高,帶動能力增強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鄭州市共有休閒農業莊園186家(13.33hm2以上規模型),特色村18個,年接待遊客超過15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18億元,帶動5.9萬農民致富增收。

1.1.2發展類型多樣,經營主體多元,投資渠道拓寬

鄭州各縣(市、區)結合本地的自然資源、農業資源、地理區位、文化底蘊,挖掘鄉土文化,注重文化創意,創新發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閒農莊、休閒農園、農家樂、休閒鄉村和農事節會活動爲主的休閒農業經營形式。中牟國家農業公園的建成已成爲鄭州休閒農業發展到新階段的重要標誌,並豐富了休閒農業發展類型。近年來,鄭州市大力推動農耕文化依託型、農事節會帶動型、農業景觀拉動型等多樣化模式發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閒觀光、養生度假、文化傳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產業體系。隨着社會資本大量進入休閒農業領域,逐步形成了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多元化的休閒農業投資格局。經營主體呈現出多元化格局,投資渠道不斷拓寬,融資能力顯著增強,促進了鄭州休閒農業發展水平穩定持續提升。

1.1.3內涵不斷豐富,功能日趨完善,品牌持續提升

鄭州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充分挖掘中原鄉土文化,展示農耕文明,走特色化經營、差異化發展、人文化創意的道路,將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觀、人文遺蹟等納入到經營範疇,使休閒農業內涵逐漸豐富。透過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品牌策劃和文化消費項目開發,鄭州休閒農業逐步形成了觀光、遊憩、娛樂、體驗、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的綜合體系,不斷提升了產業功能。近年來,惠濟區的豐樂農莊、中牟弘億國際莊園、新鄭君源有機農場,以及二七區的“櫻桃節”,滎陽的“河陰石榴節”,中牟的“西瓜節”、新鄭市的“棗鄉風情遊”等已經成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休閒農業品牌。

1.1.4休閒主題明確,空間佈局優化,協調同步發展

2013年,鄭州市圍繞都市區建設規劃,立足自然、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結合自然稟賦及區域內休閒農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按照佈局區域化、建設規模化、主題特色化、市場差異化,規劃了五大休閒農業示範區和五大精品線路。2013年以來,每年組織開展“走進鄉村尋夢田園”系列主題宣傳推介活動及休閒農業企業星級示範創建評定工作。鄭州休閒農業發展逐步形成了從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星級示範企業,到休閒農業精品線路,再到休閒農業示範區的協同發展格局,呈現出點線面同步協調發展態勢。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鄭州休閒農業蓬勃發展的同時,發展環境和產業內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2.1規模有待壯大,結構有待優化,服務有待提升

鄭州休閒農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但產業規模依然較小,產品總量供給不足。2013年鄭州常住人口已經超過900萬,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閒農業消費計算,休閒農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800萬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規模僅爲1500萬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萬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內、省外乃至國外遊客,當前鄭州休閒農業規模與龐大的市場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費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現象更爲突出。休閒農業產業結構還存在着“小、散、低”的問題,產業整體水平仍然不高。當前休閒農業莊園低水平重複建設和同質化現象較爲嚴重,內部各行業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行業間的合理分工,各個主體都比較重視自身內部資源,但對相互間的分工協作還不夠重視,多數未能形成產業鏈共生關係,難以獲得專業化分工效率,還會形成同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28-29]。服務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閒農莊內部的導引、休息、安全、衛生、消防、娛樂、餐飲等服務設施的開發與管理還不完善,從業人員服務離專業化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員工缺少職業教育或專門培訓,餐飲服務、客房管理、接待禮儀、導遊講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產品品位不高,內容農味不足,項目內涵不豐富

項目內容上農耕文化內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農莊當中較多效仿西方都市風格,讓農莊成爲縮小版的都市,或者成爲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傳統文化消失殆盡。產品結構單一,以吃住爲主的觀光型居多,缺乏農業休閒體驗項目,農味嚴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農業產業文化資源,民俗文化內涵不夠,產品功能主要以滿足遊客物質需求爲主,缺乏滿足精神層面需求的產品和氛圍,難以滿足遊客對“遊”、“娛”、“養”的需求,導致遊客停留時間短,單體消費少,對帶動農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鄭州休閒農業承載着中原農業文明,要能留得住鄉愁,就要使農莊鄉味更香,農味更濃。鄭州傳統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豫劇表演、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傳統習俗文化、農事節會等,但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掘和利用。滿眼望去盡是現代化的建築和過分人工化的觀光園,看不到農村的古樸與原生態、看不到農村的民風民俗,感受不到農味[37-42]。

1.2.3項目規劃滯後,扶持政策不足,規範亟需出臺

從整體上看,鄭州休閒農業莊園規劃經費投入不足,規劃質量差,有的規劃與建設環境不協調,導致規劃難以實施,許多規劃僅僅“紙上畫畫,牆上掛掛”。部分休閒農業經營者缺乏前期規劃論證,加上後期投資跟不上,導致部分項目沒有實現合理開發,土地閒置現象比較普遍。當前鄭州市財政每年用於休閒農業的扶持資金已達3000萬元,但這些資金對於全市的休閒農業主體帶動還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業協會對休閒農業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範有待細化。由於缺乏必要的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準備不足,經營者憑着自己的經驗對莊園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明顯跟不上消費市場發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有效整合空間,優化生態環境,彰顯特色方面比較滯後。

2發展定位與目標

經過“十二五”時期的快速發展,鄭州休閒農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在新常態下,進一步加快休閒農業發展步伐,不僅要鞏固產業基礎,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還要進一步明確未來發展的戰略定位,把握髮展的基本方向,樹立清晰的發展目標。

2.1戰略定位

鄭州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獨特優勢,根據農業部提出的“以農爲本、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範管理、強化服務,政府引導、多方參與,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的發展要求,鄭州應確立“聚傳統華夏文明,鑄休閒農業輝煌”的總體定位。鄭州休閒農業發展要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與農業產業提升結合,與城市和諧發展結合,與農民增收致富結合,要成爲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基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43-46]。

2.2總體思路

按照鄭州休閒農業發展的總體定位,依據“以農耕文化爲魂,以美麗田園爲韻,以生態農業爲基,以創新創造爲徑,以古樸村落爲形,以強村富民爲本”發展的總體思路,對鄭州市不同地區、不同休閒農業企業所擁有的人文歷史文化和自然風貌進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對產業發展所依託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產業特點等進行摸查,對現有的經營項目進行合理分類,統籌考慮,確定每種類型的發展定位和建設重點,科學規劃,有序推進[16,18-19,47-54]。

2.2.1以農耕文化爲魂

要加強中原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中原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主導鄭州休閒農業發展的靈魂所在。要提高保護意識,完善保護機制,深挖科學內涵,着力發掘保護好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找出統攝休閒農業發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園風光爲韻

要進一步加強保護建設,把美麗田園納入基本農田或永久農田,加以珍惜和保護。強化動態管理,把創建過程與美麗田園的打造相結合,真正使那些田園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閒農業發展過程中凸顯出來。

2.2.3以生態農業爲基

要把休閒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推進農村資源環境的保護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榮的好環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態,天藍地淨、山青水綠的和諧美,是鄭州休閒農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創新創造爲徑

要提高農業領域的創意與設計水平,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遊的融合。針對鄭州休閒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服務功能單一、經營形式雷同、創意人才缺乏等問題,要切實引導休閒農業經營主體提高創意策劃水平,紮實推進創意農業的策劃設計。

2.2.5以古樸村落爲形

要以美麗鄉村建設爲抓手,切實推進古樸村落的保護開發工作。古樸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僅有美學價值,而且是鄉村文明的載體,是休閒農業的軟實力,對完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提高城市建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2.6以強村富民爲本

要以壯大村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致富增收爲發展休閒農業的根本目的,着力壯大休閒鄉村實力,大力發展農家樂集羣。在保障鄉村集體權益和確保農民主體地位不變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會資本,推動當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提檔升級。

2.3發展目標

堅持把農業文化遺產、歷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爲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原則,保護古建築、原生態,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規劃建設,使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和自然山水、文化傳承相協調,逐步打造“河南休閒農業先行區”和“全國休閒農業示範區”。未來休閒農業發展要透過穩步擴大產業發展規模,着力提升產品品位,加強休閒農業各業態有機整合,推進休閒農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休閒農業產業價值,帶動鄉村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55-59]。

2.3.1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透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休閒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聯結,使發展類型更加豐富,經營項目更加多樣,促進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加速休閒農業實體和一定規模以上的休閒農業企業數量增加,實現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持續增長。

2.3.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建設一批規模大、產業基礎強、服務功能全、經營效益好、遊客滿意度高的休閒農業星級示範點;形成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休閒農業片;實現休閒農業的規範經營、科學發展,促進鄭州農業農村經濟更好發展。

2.3.3區域佈局更趨合理

結合區位、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條件,鄭州各種休閒農業發展類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區和名勝景區周邊向傳統農區等適宜區域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原休閒農業集羣發展格局。

2.3.4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休閒農業是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產業。透過提升產業的帶動能力和輻射能力,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現直接從事休閒農業經營的農民收入比本地一般農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本地一般農民收入增長平均速度。

3發展思路與重點任務

在未來發展中,鄭州休閒農業建設要穩步提升休閒農園,規範發展休閒農莊,大力發展農家樂集聚村。

3.1穩步提升休閒農園

針對休閒農園建設和發展水平較低的現實,要圍繞休閒、養生、度假功能,開展園區的規劃與建設,提升建園水平、景觀水平和服務水平。一是壯大規模,凸顯特色。採用新品種新技術,開展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和生產加工,做大規模,形成特色鮮明的景觀,爲休閒農園經營提供農業種植基礎。二是優化佈局,美化環境。重點圍繞休閒功能優化園區空間佈局,形成曲徑通幽的休閒體驗環境,打造休閒化的農業園區。三是完善設施,拓展服務。完善園區休閒服務設施,拓展休閒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強化包裝宣傳爲切入點,充實和提升休閒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娛樂健身、度假養生等休閒內容,爲休閒農業發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規範發展休閒農莊

針對休閒農莊無序發展、對農民致富和農村建設帶動不力的現實,要以規範發展爲重點,加強休閒農莊的規範建設。一是嚴格准入機制和建設規範。嚴格執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規劃建設、產業要素配置、安全和衛生管理、組織機構設定等方面的建設要求,嚴格休閒農莊准入機制。以休閒農莊星級評定爲抓手,加強建設標準和服務水平要求,規範休閒農莊建設和發展,確保休閒農莊的規範經營和持續發展。二是以市場爲導向提高競爭能力。堅持現代市場機制驅動,提高休閒農莊的自我發展能力,要重點加強農莊景區化建設和特色化發展,切實增強休閒農莊的市場競爭能力。三是持續增強輻射能力。強化帶動能力,以農莊企業爲核心,以周邊生產基地爲支撐,打造“企業+基地+農戶”的聯動發展模式,形成休閒農莊與周邊農村之間較強的產業發展聯結機制,帶動周邊地區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61-63]。休閒農莊透過創意、創新可以圍繞某一主題,人爲創建出一個可供遊樂的景點。如“看漲臺”、“點將臺”、“官渡之戰古戰場”、“朝陽溝原形遺址”等吸引遊人前往。

3.3大力發展農家樂集聚村

針對農家樂發展嚴重滯後的現實,要進一步鼓勵農民合理開發自有資源,加強經營條件和環境建設,增強規範服務意識,提高品質和品位。一是加強政策扶助和規劃引導。透過強化文化資源開發和景觀建設,爲農家樂發展提供更多文化創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佈局。圍繞重點景區、道路等,開展集中佈局,推進積聚發展,放大休閒農家發展積聚效應。三是加強規範引導。結合農業部《農家樂設施與服務規範》,加快制定鄭州農家樂(休閒農家)發展規範和星級評定標準,推進建設和服務標準化建設,促進規範發展,鼓勵農民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致富增收[64-67]。鄭州農家樂集聚村的發展理念可以借鑑臺灣民宿的發展經驗,重點圍繞無景點旅遊進行。所謂無景點旅遊,就是遊客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並不會去逛景點,而是一種自主、自願、自助、自由的休閒遊。現代人旅遊更注重品質、休閒、舒適、靈活,更講究精神內涵,更願意彰顯個性和獨立,不願扎堆,不願走形式。圍繞這一特點,農家樂可以透過創意、創新,圍繞某一主題人爲創建出一個可供遊樂的地點。可供借鑑的創新、創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則是“一切皆可爲我所用,沒有一件廢物”。老房子越來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遊資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賦予它現代化的內涵,這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點。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則是“一切皆可爲我所用,這裏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種農村以前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娛樂用品、農具工具、牲畜用品,開設老物件展覽館。

3.3.3演示老手藝

基本原則是“一切皆可爲我所用,這些都不僅出現在回憶中”。貫穿農村生產、生活的老手藝,如榨油、打鐵、織布、點豆腐、納鞋底、剪紙、剃頭、捏麪人、糊燈籠、補鍋、修傘、染布以及各種編織刺繡、傳統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應當挖掘開發進行展示體驗。爲了增加體驗活動,增強互動性、參與性、娛樂性,一方面可以現場展示,一方面可以傳授體驗。一個農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幾十樣手藝,如果老手藝過於偏門,先找懂行的農村老人培訓,然後讓企業員工代爲傳授。

4對策措施

4.1完善休閒農業扶持政策體系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重點用於休閒農業莊園、農家樂特色村基礎服務設施提升和精品線路、農事節會活動的宣傳推介工作。項目建設補助資金主要分兩塊,一是主要用於休閒農業莊園的基礎設施、鄉村民俗展覽館、公共衛生間、果蔬花卉廊亭、標識標牌等建設;二是農家樂特色村中農家樂外部的環境整治、美化綠化,農家樂內部即餐廳、客房、衛生間、廚房間的改造,消防、安全設施的建設等。三是主要用於全市休閒農業品牌的宣傳、精品線路的推廣及農事節會打造等活動。

4.2制定休閒農業准入機制和服務規範標準根據各區(縣)發展實際,制定休閒農業行業准入標準[68-70]。透過項目管理,從執行機制、經營場所、接待設施、內部規章制度、會計覈算、人力資源、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服務質量等多個方面,加強對休閒農業經營主體行爲的管理,做好對休閒農業星級評定、財政專項資金扶持項目的立項審批、指導協調、組織驗收、監督管理等工作。加強行業自律和服務組織建設,鼓勵發展協會等中介組織和農民旅遊專業合作社,發揮社團組織作用,規範競爭行爲,促進休閒農業良性發展。

4.3加強對休閒農業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加強人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逐步把從業人員培養成具有現代經營理念、善於經營管理、掌握服務技能和營銷手段的新型實用人才。組織基層管理人員和經營者到臺灣等休閒農業發達地區進行實地參觀考察,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推動鄭州休閒農業創特色、上臺階,早日成爲河南省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典範。

作者:朱桂霞 史亞軍 單位:鄭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北京農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鍾平.休閒農業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D].瀋陽:瀋陽農業大學,2012.

[2]趙航.休閒農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12.

[3]包烏蘭託亞.我國休閒農業資源開發與產業化發展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4]蔣穎.北京市門頭溝區休閒農業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5]安文靜.休閒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6]範水生,朱朝枝.休閒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原探[J].東南學術,2011(2):72-78.

[7]馮建國,杜姍姍,陳奕捷.大城市郊區休閒農業園發展類型探討——以北京郊區休閒農業園區爲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1):23-30.

[8]趙麗珍.清流縣休閒農業發展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9]田穎.海南省休閒農業發展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2.

[10]劉敏.休閒農業旅遊消費行爲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11]王鋆,高巖.關於休閒農業的定義與內涵的研究綜述[J].上海農業科技,2015(4):18-19,23.

[12]楊華,劉聰.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異同辨析[J].品牌,2015(7):100-101.

[13]李旭東,謝晉.農業轉型升級階段農村休閒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15(7):78-79.

[14]王繼東.鄭州市休閒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3(2):24-28.

[15]李霞.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聯動發展——以鄭州市二七區爲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88-90.

[16]吳鼕鼕.鄭州市休閒農業發展研究[J].價值工程,2013(27):285-286.

[17]張發民.鄭州市休閒農業發展模式及選擇思路[J].科技創業月刊,2009(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