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休閒農業發展外部性分析論文

論文2.79W

一、引言

休閒農業發展外部性分析論文

休閒農業是爲滿足更多城市居民親近自然、迴歸鄉村、體驗民俗風情的休閒需求。休閒,是人們工作和勞動之餘的生活方式。在凡布倫《有閒階級論》一書中高頻率提到休閒帶動產業的經濟效益,凡認爲休閒既帶給人們娛樂的滿足感,也帶來了不同階級由休閒而發展成爲具有經濟利益產業的重要性。因爲那是經濟活動的源泉以及以人爲本的基本生理需求爲出發點。而休閒農業則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爲一體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近年來,政府對發展休閒農業也非常重視。認爲能夠給中國市場經濟帶來活力的還在於發展緩慢的傳統農業區域,那麼由傳統農業發展爲休閒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源動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晉城召開關於“全國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工作會議”提出了發展要求。由此可見,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諭。

二、休閒農業的類型及其與公共服務的相關性分析

(一)已有文獻中對休閒農業類型的劃分

休閒農業中的“農業”是廣義上的農業,主要包括農、林、牧、漁等產業,而休閒農業是指狹義上的具有比傳統農業更高的經濟價值的農業。因此對休閒農業類型的劃分,不同流派的學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纔等以利用層次爲根據,將休閒農業直接分爲農作過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農業環境利用型三類。從這個分類可以明顯看出,休閒農業已經從傳統農業中剝離出來,不再是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當中的危地馬拉的帕那加撤爾描述的那樣貧窮的傳統農業,而是改造後的農業,即休閒農業,玩中帶樂、玩中有效率的農業經濟。但是這種分類還沒有完全抽離傳統的農業。直到1999年,有文獻把休閒農業按開發主體分類,分成田園農業型、民俗風情型、村落鄉鎮型、科普教育型;不過這種分類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總之,還處在對休閒農業進行開發實踐的探索階段。但是從近幾年的文獻當中,可以看到,隨着政府對我國傳統農業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攬子農業優惠政策中和對休閒農莊發展模式的重視,學術界也對休閒農業的領域研究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對其發展及其應用也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和經驗。李白如等從產業鏈的角度,把休閒農業分爲觀光種植業、觀光休閒、觀光漁業、觀光牧業。但是從客觀上講還是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嚴力蛟等從其功能劃分爲教育型休閒農業、觀賞型休閒農業及度假型休閒農業、體驗型休閒農業。王兵認爲休閒農業應按地域分爲城市郊區型、景區周邊型及偏遠山區型。陳豔等還根據農業的經營模式分爲個體農戶經營型、農戶聯合經營型、外來協助開發型。不難發現,在上述對中國農業類型的劃分當中,能直接體現出休閒農業與政府公共投入相關聯分類的甚微。這將導致在實踐中忽視休閒農業活動開發構想的思路只是一個空花架,不利於休閒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休閒農業與公共服務的相關性分析

發達地區良好的休閒農業經營,離不開大環境即國家宏觀調控以及地方性規劃的導向作用。從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國內國外大環境來看,休閒農業發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推動、調整之中,其動力的源泉來自各個方面。反之休閒農業的大好發展也進一步推動政府的導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對機構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務型政府更快轉變,政府官員的選拔、評價、激勵機制等有力地促進了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參與休閒農業開發和管理的所有的農民經濟組織、利益集團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務體系的`有力支撐是至關重要的。最後,各地方性政府對發展休閒農業的激勵競爭,民營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機構的涉入有效地推動了休閒農業的發展,公共服務體系也不斷的創新。總之,這些動力來源既有政府內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動。

(三)基於公共選擇視角的休閒農業類型區分

基於前文中提出許多文獻對休閒農業類型的區分缺少公共服務多視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將從公共選擇的角度對休閒農業進行分類,爲休閒農業經營者和管理者提供廣闊的發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閒農業

該類型的休閒農業屬於公益性的,人們共享的不可獨佔不具有排他性、競爭性的資源,一般由政府投資或者由政府投資爲主體,目的是爲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或準公共物品,但是生產由政府壟斷,並且服務的對象和產品價格由政府定價。常見於紅色革命區、國家級自然資源地區,一般以資助旅遊、跟團參觀、走近民宿、親山樂水等活動爲主要經營項目。該類型休閒農業主要依附於自然風景區、名山名人古鎮的相近地區,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較健全設施。因而當地政府對景區的公共設施的維護和美化等相關公共支出尤爲重要。

2.組織型的休閒農業

該類型休閒農業依託公共事業單位承辦,這類機構的基本特徵有:主要由政府投資,而所需資金主要由財政提供,但是部分資金由其他社會服務組織所得收入予以補充,爲社會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閒農業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組織的休閒農業

該類型的休閒農業主要是私人投資自己承辦的小型農家樂,與農民同住同吃同耕,體驗農民樸實生活的一天。結合農村民俗展示、農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觀賞與採摘,給遊客提供遊、玩、樂、購、吃、住全方位的服務。該類型休閒農業在經營中更注重田園風光和鄉村環境的優美宜人。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當中,是非常鼓勵農民及企業投資開發發展鄉村農業經濟。

三、休閒農業發展的機理分析

(一)公共服務的驅動力作用分析傳統的概念認爲,僅僅只是把農業看成一個專門生產和提供食品的產業部門,並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業的公共產品性。特別是又把休閒農業從傳統農業當中提升出來,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農業服務組織,爲農民提供大量的技術、人力培訓、出省市區進行考察學習借鑑農業經營的發達地區。從而實現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直到休閒農業的產業化升級。休閒農業發展中,在表現形式上公共服務驅動力的作用呈現“雙核結構”,即內核和外核組成。從農業內核系統向公共服務外核系統構成環狀型。內核系統以自然資源、經營項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類組成,外核系統則由政府公共服務以改革的動力、地方官員考覈激勵、旅遊者需求的牽引力等其他社會動力機制組成。農業內核系統與公共服務外核系統相互耦合的效果決定着這個系統的緊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動休閒農業發展政府政策外溢效應的影響是具有導向作用,由公共服務驅動力引導下形成的一股“無形”的力量。對於創造休閒農業的經營者來說,對休閒農業的供給代表了私人成本。對於消費者來說,遊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價值,這兩者之間就建立了一個均衡點。但是發展休閒農業依附於宏觀政策經濟環境提供的公共服務驅動力而運轉,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積極的經濟效應的外部性,帶動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農家餐廳興旺、農產品形成具有鄉村特色,這些表現出來的,非遊客對休閒農業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會價值增值。

四、對休閒農業發展中公共服務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科學規劃,加強領導

因爲農產品是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使得生產農產品也帶有了公共產品的屬性。要發展休閒農業,提高農民的收益,政府的責任一方面要減少農民的稅負,另一方面要進行支援和技術引導。比如進行花卉培訓、果園摘種技術培訓。由於農民缺乏現代管理意識,對市場需求動向把握不清,對資訊的蒐集利用不來,這就造成了很多農業休閒地的項目簡單且沒有多大經濟價值,觀賞型不強,功能設施比較落後,資本短缺等現象。目前來看,中國的休閒農業仍以家庭式經營、自主開發爲主,缺少集羣式發展及拓寬。因此,發揮地方政府部門主導作用非常重要,積極引導休閒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強科學的規劃,對市場認真準確的定位,及時有效的資訊資源是搞好休閒農業的首要任務。同時加強領導,配合相應的資金支援、信貸等輔助政策,全面發展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二)發揮政府作用,宣傳地方特色

近年來,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越來越重視的同時,許多基礎性工作沒有做到位。嚴重缺乏宣傳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遊項目外,遊客對其他形式的農業休閒瞭解甚少,大部分只限於本市甚至是本地區的人知道,休閒農業突破瓶頸得到大力發展,宣傳模式的多樣性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加大宣傳力度,打響地區特色休閒農業品牌化的發展戰略是發展休閒農業的又一有效途徑。

(三)提高服務質量,人性化管理

目前來說休閒農業還處於發展期,以散、多爲特徵的行業,所以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但是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決定休閒農業存與亡、好與壞、大與小。所以很多地方存在不良競爭,大都以散戶經營爲主的地區,爲了節省成本服務質量低下、消費者滿意度低,這就造成了地區信譽度下降,口碑上不盡人心,所以休閒農業發展的規模也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因此,政府開展一系列的陽光培訓,增加農業勞動人員的就業技能和創業精神,培育一批地方從事休閒農業的專門人才,提升旅遊服務的檔次和水平,使休閒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說,提高服務人員的基本素質以及形成人性化管理,體現當代以人爲本的人文關懷是拓寬休閒農業發展道路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