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地理教學中學生多元智能的培養教育論文

論文2.06W

摘要:近年來,人們對智能的定義已有了新的知識,針對傳統智能一元論,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加德納提出了“智能多元論”,並已爲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透過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把學生培養爲素質高、能力強、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途徑作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中學生,多元智能,培養途徑

猶太人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爲“揹着很多書本的驢子”。在應試教育的形勢下,評價學生的標準往往是這個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近年來,人們對智能的定義已有了新的知識,針對傳統智能一元論,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加德納提出了“智能多元論”,並已爲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加德納認爲,人類有七種彼此相對獨立的智能,即語言智能、空間感知智能、肢體運作智能、交際智能、邏輯—數學智能、內省智能、音樂智能,這七種智能對學生一生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學中應給予同等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各種智能的協調發展。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根據“智能多元論”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素質高、能力強、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途徑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語言智能的培養

1、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基礎,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於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讀性、實踐性大大增強,給學生閱讀帶來了方便。學生的閱讀主要分三個階段:

⑴ 課前閱讀:即預習閱讀,要求縱覽文字,瞭解梗概。首先要看清標題,標題是全文的主題詞,是表達內容的核心,也是閱讀中要始終抓住的線索。同時要了解教材中以哪些方面的敘述來說明標題的。透過課前閱讀,可以發現問題,帶着問題聽課,使自己思維與教師授課的思維同步,有的放矢,活躍思維。

⑵ 課中閱讀:課堂教學中的閱讀往往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後讓學生進行閱讀,這種閱讀一般運用分段式閱讀的形式。即閱讀一個或幾個重點的`相關段落,雖然在形式上有些被動,但閱讀目的明確,從學生心理上講既有外在的壓力(教師的指令),又有內在的動力(解難析疑的求知慾)。閱讀時,指導學生對重點要點字斟句酌的反覆推敲,全面正確理解概念、原理、規律的實質。

⑶ 課後閱讀:要求做到精讀細讀,重點落實。如對地理概念的閱讀,要緊緊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概念的要點和關鍵詞語,用來說明概念的實例(包括正例和反例)、概念的區別與聯繫,弄懂概念中模糊詞語的含義。可採用重點句羣的閱讀、對比閱讀、試背閱讀、句子結構分解式閱讀等。例如,對於交通和交通運輸、商業中心與商業街、農業生產活動和工業生產活動等概念,要求學生課後一定要對照定義反覆對比閱讀,並列出表格加以比較,這樣能幫助學生梳理出知識的來龍去脈、因果關係、結構層次,有利於知識的積累、鞏固和遷移。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有較高的語言修養,講課時語言要準確規範,對學生不能準確表達的問題,要適時加以點撥。在學生內心已明白問題,急於想表達出來,卻又不知用何語言準確表達時,教師要給予啓發、引導,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設法把自己要講的話,儘量由學生的口說出來。學生回答問題時,對於那些回答得好的學生除了給予鼓勵之外,還要向全班學生指出該學生回答問題時所用的方法,並希望大家向這位同學學習。對於那些上課懶於開口的學生,我採取了一半引導,一半鼓勵的方式,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儘管這些學生有時問題回答得並不好,但只要有進步,就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培養學生的文字書寫能力

目前高考,出現了類似於政治、歷史中一些文字表達題,許多學生在解答這些問題時,文字表達存在較大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的不同情況,要採用靈活多樣的作業形式,一改過去以選擇題、填空題等爲主的狀況,適當增加簡答題、分析說明題、作文式作業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在講到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時,我就給高三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及應注意的問題。學生都覺得這好像是作文題,不是地理作業。我提示學生:要完成這個作業,思路要開闊,不必長篇大論,只要把道理將清楚即可。從交來的作業看,學生都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各自從不同角度做了論述。有的學生從當地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業生產的條件方面進行了闡述,有的同學還結合政治,用假如WT0後中國農業的發展知識進行了論述等。這種作業方式既鍛鍊了學生的文字書寫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用地理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二、空間感知智能的培養

空間感知智能相當於我們常說的觀察能力。在地理學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我是透過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

1、培養學生觀察的積極性

很難想象一個學生對某一事物毫無興趣而去主動觀察的。教學中,可因時、因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向學生提出發人深省的有趣問題,或介紹有趣的知識,或強調觀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生有了觀察的興趣,不僅課堂上主動積極地進行觀察,課外、校外也會主動去觀察相關或相近的知識內容。

2、指明方向,明確觀察的目的和重點

自然界絢麗多姿,觀察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察標本、模型、掛圖或多媒體動畫演示時,首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和觀察重點,這樣可以減少觀察的盲目性,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觀察的重點內容上,形成較清晰的知覺。如果學生對觀察的目的任務不明確,所觀察到的對象往往是膚淺的、不完整的,必然是走馬觀花、無所收穫。所謂明確觀察目的就是要抓住觀察對象的本質,在組織學生到野外觀察土壤剖面時,應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各個土壤層次的主要特點上,着力觀察每個層次的色澤、粘度、組成物質。

3、觀察與思維相結合

在引導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提出具有啓發性的思考題,這樣即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觀察的部分,又可以使學生在觀察時,一面觀察一面思考,使思維活動參與觀察活動,這樣才能抓住本質特徵,加深理解,將形象的直觀與抽象的思維結合起來。透過感性的材料進行抽象思維,形成正確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才能對觀察的對象產生深刻的印象。如組織學生觀察星空時,就應讓學生抓住各個星座的大致形狀、相對位置等特點充分地讓學生進行思維和想象,然後準確地找到各個星座的位置以及各個具體的恆星。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和歸納獲得的知識,比教師單純講解,學生聽記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交際智能的培養

1、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交際智能

社會實踐一般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每個小組有2人~3人,實踐活動過程中,各成員既分工又合作,透過語言的、形體的、甚至是無聲的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使實踐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這種爲着同一目標而進行的合作,十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際智能,對學生踏入社會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透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交際智能

由於地理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各種教學模式中幾乎都有“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由若干成員組成的小組中從事共同的學習活動。小組各成員間的默契配合是保證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交際智能。

3、透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交際智能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能讓學生在科學研究的活動中,培養創新意識和激發創造動機的新興的教學理念。研究性學習大致包括研究性課題的選擇、研究計劃的設計、研究過程的實施、研究資料的整理、研究結論的得出、研究報告的撰寫等過程,其中實施研究過程就是採用相應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等。在實施研究過程中,學生需要經常透過野外觀察、訪談、發問卷等方法進行實地調查;對於一些高科技的、歷史性的專題,目前的條件無法直接獲取第一手資料,這就需要學生查閱相關的報刊、雜誌和網絡資料,許多學生自己沒有相關的資料,要從圖書館、親戚、朋友處借閱,在這些過程中無形地鍛鍊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

四、邏輯——數學智能的培養

地理的發展與其他學科密切相關,地理學中許多疑難問題滲透了數學知識,地理教學中引用數學思維,有些重、難點就會化繁爲簡,迎刃而解,既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1、利用座標圖像,化抽象爲具體

座標圖像是表達函數與自變量之間的定量或定性關係的數學形式,是對基礎知識的概括和深化。恰當地運用座標圖像,既能將所授的凌亂抽象的知識進行梳理,又能體現內容的內在邏輯關係,使之鮮明、具體,使學生透過諸多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較快地突破難點,提高學習的效率。如在解下列問題時,就可用座標圖像:

圖中1、2地的氣溫可能爲:

學生透過剖析圖像,運用圖中曲線規律來解決問題,學會研究探索地理規律的方法,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的興趣。

2、運用反證法,變迷惑爲清晰

有些題目按常規思維,分析推理,迷惑不得其解。但換一角度,變換思路,用反證法即從問題的反面思考,化難爲易,知識在逆向思維推理中得到強化,培養了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和思維的辨證性。運用反證法,層層設疑,引導學生追索,使思維向縱深發展。

3、運用數學概念,使難澀成簡明

數目繁多的地理學概念,有些十分相似,容易混淆;有些相互交叉,難定其範疇。傳統的授課方法,學生概念模糊,難以區別。但借用數學上一些概念來辨析,異中求同,同中辨異,學生的思維更加精深。例如,文化區、文化綜合體、文化體系是同一概念系統裏3個相近概念,它們系隸屬關係。用集合知識可表示爲A>B>C,A、B、C分別爲文化區、文化綜合體、文化體系,能使學生透徹理解知識。

五、內省智能的培養

學生內省智能(即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而採取適當行爲的能力)的培養,主要落實在對問題的反思、結論的推出及學習活動的自我小結上。在地理研究性活動結束之後,教師應要求學生盡力回憶自己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步心理活動,開始是怎麼想的,走過哪些彎路、碰到這些釘子?有什麼經驗可以汲取?自己的思考與老師或同學的思考究竟誰對誰錯?哪種方案最佳?自己在一些思考的中途能否做某些調整?爲什麼當時不能做出這些調整?自己在思考中有沒有做出過某種預測?這種預測對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在預測和估計方面有沒有帶普遍意義的東西可以歸納?等等。透過對自己思維過程的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鍛鍊自己的思維品質,使其具有深刻性、廣闊性、批判性、靈活性和敏捷性。這一智能的培養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習能力。

此外,還有音樂智能和肢體運作智能,限於篇幅和地理學科的特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總之,充分發揮地理學教學的優勢,努力提高地理學教學的效益,培養和發展每個學生的多元智能,這是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