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品德與生活課堂中文明禮儀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1.51W

摘要:中國是傳統的文明古國,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不僅是對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品德與生活課堂作爲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方面有着重要責任。要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育方法,深入有效地推進小學文明禮儀教育。

品德與生活課堂中文明禮儀教育研究論文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文明禮儀;道德素養

《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校要始終堅持育人爲本,德育爲先,將文明禮儀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注重提高文明禮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堂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青少年學生養成文明禮儀行爲的重要場所。作爲對學生行爲培養起關鍵引領作用的教師,透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禮儀素養的培養,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品德課堂教學中融入文明禮儀,應該自然貼切,無雕琢之痕。

一、巧妙安排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強化學生行爲訓練

1.開展情境教學,滲透道德教育。小學生形象思維比較豐富,教師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具體的情境氛圍,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請你相信我》時,教師給大家播放2014年春晚沈騰、馬麗主演的小品《扶不扶》,在幽默詼諧的故事中,學生興趣高漲,同時對小品中蘊含的誠信、互助、良知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教育效果。

2.開展文明禮儀實踐活動,將知識轉化爲行動。知識來源於實踐,又需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小學思想品德課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要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教師就必須突破教材和課堂的限制,將學生置身於廣闊的生活天地,實現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有機融合。比如,在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上冊的《我生活的社區》這一知識章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和父母一起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清理社區垃圾,讓我們的社區更加美麗;幫助社區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構建和諧的鄰里關係;在社區宣傳欄張貼文明禮儀宣傳畫,傳播文明禮儀知識;在週末去養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搞衛生、聊天,弘揚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學生透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書本中的知識與自身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和感受,更好地內化知識,培養高尚的文明禮儀素養。

3.挖掘教材中的文明禮儀教育資源。教材就是個例子,教材中很多的經驗例子蘊含着良好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在教材中選擇典型性的例子進行深入剖析研究,師生共同探討,透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對教材中有關文明禮儀教育的案例進行學習研究,內化爲學生的情感認知。並將其作爲教學資源的'進一步擴展,可引入與教材類似的生活場景,可以使禮儀教育進一步具象化。例如《中秋與重陽》這課,可給孩子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並結合學校組織到敬老院送溫暖的活動,對孩子進行學會尊重長輩,與長輩說話要有禮貌,不嫌棄老人等傳統孝道教育。

二、教師注重言談舉止,突顯教師示範作用,以身作則

低年級的孩子因爲年紀特點,不是對所有的行爲都能分辨細緻,老師在孩子們心裏都是至高無上的,只要是老師所說、所做的,他們都認爲是對的,教師是孩子直接仿效的對象,也是禮儀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一言一行,學生都耳濡目染。因此,教師的職業素養、儀表形象、語言素養、交往禮儀等對學生將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例如,我發現有的班級老師喜歡用教鞭在講臺上使勁地敲打,試圖控制班級紀律,下課後,很多孩子就學着老師的樣子,拿着筆或者也拿教鞭在桌子上拼命拍打,這樣不但不文明,而且很容易敲到其他同學,非常的危險。教學中,我非常注意樹立自己在學生面前文明禮儀的形象,做到以身作則,爲人師表:一張笑臉相迎,一句好話迴應,一雙眼神鼓勵;一顆愛心相待。我深刻地感受到學生在有意識地模仿自己的待人處世的方法,我平時表現出的文明禮儀素養逐漸內化爲學生自主的意識和行爲,學生良好的個性行爲正在逐漸形成,文明禮儀在班級蔚然成風。

三、家校聯手共話文明,迴歸生活內化於形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父母的啓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家長必須十分重視自己良好標榜的樹立,爲子女的爲人處事進行積極引導和正確示範。在生活中,家長要與人爲善,尊老愛幼,誠實勞動,愛國敬業,樂善好施,講誠信,講文明,講道德,講禮儀,子女在父母文明行爲的影響下也會成爲一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勤奮上進、熱愛生活的優秀少年,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有時會發現,孩子回到家與在學校的表現會存在偏差,孩子在學校好不容易改掉的壞習慣,在週末或假期結束返校後,似乎一切又回到起點,壞習慣又得重新強調。所以要想徹底改掉不文明行爲和壞習慣,僅僅依靠單方面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多方力量形成合力,爲學生營造文明禮儀的社會氛圍,使得課堂、學校、家庭、社會都成爲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場所,形成教育合力。孔子強調:“不學禮,無以立。”他將禮儀提升到了立身做人的高度。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多方配合、共同努力。其實,教育與教學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以上幾個環節也是相互關聯,相得益彰,融爲一體的。就像文明與禮儀一樣緊密相連。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找準結合點、滲透點,有機地進行禮儀教育,把文明禮儀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