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傳統道德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揚棄論文

論文2.74W

中國向來以重德著稱於世,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像中華民族這樣具有如此 豐厚而堅固的道德文化遺產,延綿數千年,經久不衰。固然,道德作爲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總是與一定 的社會歷史、社會經濟相聯繫的。根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總體講是以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爲基礎的 ,帶有封建社會的印記。但也要看到,積二千多年曆史的道德文化遺產,蘊含着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其中許 多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和總結出來的爲人之道、做人之本的東西,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 的追求,代表了人類道德的共性。還有一些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行爲準則,這些傳統美德具有永 恆性和歷史的可續性,至今仍是我們應大力提倡和弘揚的。

傳統道德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揚棄論文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從當今新的歷史時代出發認真總結、研究中 國古代道德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推動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什麼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 道德文化爲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鑑的東西,就道德內容講,可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善爲本的人倫思想。與人爲善是傳統道德中很重要的內容,至今仍被人們奉爲做人之本。其中強 調,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 理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 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爲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 ,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應提倡的。

第二,自謙自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爲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爲傳統美德流傳至今,它強調 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裏找原因。所謂“躬自厚 而薄責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爲人處世上要嚴於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 容,不苛求於人。傳統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於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 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於表現自 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爲,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 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 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愛,講情操、重氣節的人格品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 作爲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強調爲人要正直,面對邪惡要剛直不阿,敢於主持正義,寧願直死,不可曲 生。做人要有骨氣,“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要潔身自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另外強調做人要知榮辱,懂得自尊自愛“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人必其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後人敬諸”。這種自尊自愛、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質 ,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 操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懂得自尊自愛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爲先的人生價值觀。與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相比,中國傳統道德觀更注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係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以“爲國爲民獻身爲榮”,在 生死觀上強調要能做到“捨生取義”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壯烈。“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人生自 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以公爲先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在祖國危難關頭,民族英雄們所 表現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之務爲己任”的民族責任感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 愛祖國、忠於祖國之情。儘管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以公爲先的思想通常與忠君相聯繫,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 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先公後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並論,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犧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責任感,還是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發揚光大。

此外,在傳統道德中,還有一些。如:教人們要珍惜時間,勤奮好學,自強自勉,以及勞動人民在長期艱 苦的生活和勞動環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艱苦奮鬥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性格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 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如何將這些傳統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課中,使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放異彩?我認爲首先要處理好繼承傳 統美德與體現時代精神的關係。

我們經常強調在思想品德課中要繼承傳統美德,也要體現時代精神。這二者之間並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 着辯證統一的關係。談繼承,應立足於當今時代,從當今時代的要求出發對傳統道德進行篩選、創新、改造, 使之成爲新時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談到時代精神也離不開對傳統道德的繼承,因爲任何一種新的道德觀都不 是憑空產生的,它不僅依賴於當前的社會經濟基礎,也是對原有道德的揚棄,新的道德觀念是在對舊道德的更 新改造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着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的再認識。

道德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每一道德觀都以一定時代爲基礎,即使是帶有人類道德共性的傳統美德,人們對 它的認識層次也因時代的不同存在差異。

如,艱苦樸素、艱苦奮鬥,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中形成的美德。這些美德在任何時代都 是應當提倡的,但今天講與過去講,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樣的。過去講艱苦樸素、艱苦奮鬥更注重於物質上 的節約,生活上的儉樸和在貧困艱苦條件下的吃苦耐勞精神。這是勞動人民對勞動成果和艱苦的勞動環境所持 的一種樸素的情感和態度。今天,生活條件改善了,特別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人們已經開始向小康水平邁 進,我們還抱着原來的觀點教育學生顯然不行,那麼,我們還要不要講艱苦樸素、艱苦奮鬥呢?當然要。艱苦 樸素、艱苦奮鬥不僅是人對勞動成果、物質條件的態度,同時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追求,在物質生活 逐漸豐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費,以能吃能花爲美,還是以節儉爲榮;是貪圖安逸、追求享受,還是艱苦奮 鬥,反映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進行艱苦樸素、艱苦奮鬥的教育,應從現實社會出發, 着眼於培養學生以簡樸爲榮,肯於吃苦,勇於奮鬥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舊三年、 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認識水平上。

再如,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着像中華民族這樣濃厚 的愛國情感。然而,在自然經濟狀態下和長期封閉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愛國情感又具有狹隘性和封閉性,這在 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認識祖國方面曾經表現出的夜郎自大的傾向,單純強調祖國 的繁榮富強,缺少憂患意識的培養;另外,過分強調愛國不離本土,簡單地把是否留在國內作爲衡量愛國與否 的標準等等,從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要在世界大背景 下讓學生認識祖國,既要看到祖國建設的興旺發達,又要看到與先進國家的差距,着眼於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 心、自豪感和爲祖國做貢獻的責任感。

另外,如寬厚、謙讓、謙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封建社會裏,又與忍讓、與世無爭、隨遇而安 、孤高自傲等消極的人生態度相聯繫。

所以,在談到繼承傳統美德時,應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進行再認識,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 更好地體現時代的要求,反映新時代的風貌。

(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道德文化遺產,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對道德文化遺產進行更新改造,爲現實服務 。

傳統的道德文化遺產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流傳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借鑑價 值。對這些傳統道德文化遺產,應本着

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賦與新的生命力,在新 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優秀的傳統篇,如優秀的傳統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納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目前,我們教材 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來了”、“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諺語,但隨意性較 大。我認爲,對優秀的傳統篇應有一總體考慮,對其中代表中國道德的精華、具有流傳價值又符合小學生理解 能力的,應有意識、有重點地吸收到教材中,使這些傳世佳作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品德 課教材風格。

有些傳統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會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倫理觀的核心,體現着封建 的宗法依附關係。特別是“父爲子綱”、“父母在不遠游”之類的說教,是我們今天應屏棄的,但其中贍養父 母、尊敬父母等觀念還是要提倡的。對類似這樣的傳統道德,我們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說教, 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使其成爲反映時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學中採用的一些方法,我們也可以考慮借鑑。如《增廣賢文》,將各時代和當時社會廣爲流 傳的格言、諺語,用依韻歸類的方法編排成文,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詠誦和記憶;再如《三字經》,將道德要 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編成順口溜。學生在讀誦中記住了這些故事和要求,數年後,一想起“三字經 ”,就能回憶出故事的內容及所講的道理。兒童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這時給他們一些至理名言, 讓他們記憶、背誦,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古時的方法,它們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 我們還應根據當今時代的特點編出具有時代風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傳統道德觀中消極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確立反映時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舊道德。

當我們談到繼承時,也應看到傳統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極因素。它不僅根深蒂固地積澱於人們的 思想意識中,而且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觀念對現代孩子的影響,集中表現爲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和獨立意識的欠缺;再如, 長期存在於沒落封建統治者中的擺闊氣、講排場的風氣,在今天的社會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學生道德 觀念的混淆,以顯闊、出手大方爲美;另外,在傳統觀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閉性,造成我們民族長期以來 求穩求安、墨守成規、滿足現狀的心理狀態,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現代的青 少年一代。

因此,在強調繼承傳統道德的同時,還應看到加強對學生進行自強自立、獨立性、進取心和創新、開拓意 識教育的必要性,不斷更新傳統的道德觀念,消除傳統道德觀中的不利影響。

總之,傳統道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有它的特點和珍貴之處,我們應在對其進行批判繼承、更新 改造的同時,賦予它新的活力,使傳統美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