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科技對生態農業進展的支援論文

論文1.45W

與常規的農業產業化相比,生態農業因爲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要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環境污染的控制、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不斷採用更先進的工藝和生產技術,需要不斷開發新的、替代性的、少污染的、無害的產品、原料,研究新的生產工藝,進行污染的治理、控制和預防,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

科技對生態農業進展的支援論文

1生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

在圍繞能量的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生態農業領域的產業鏈、農牧結合、變廢爲寶等許多技術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國外,生態農業杜絕了農用化學品的使用和污染,制定了嚴格的技術和管理標準體系進行有機食品開發;在我國,生態農業以有機肥、輪作、套種、綠肥、豆科作物等手段維持和提高了地力,在生產中可以有限制的使用化肥、農藥等投入措施,也取得了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兼得的成就。概括起來,我國生態農業生產建設中常用的技術有如下八大類技術體系:第一類技術:農副產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農村再生資源、環保生態工程技術。第二類技術:生態建設與農村能源建設相結合的多能互補的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技術。第三類技術: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物產量及其穩定性的生物種羣的調整、引進與重組技術。第四類技術:基於生態位理論分工,以系統生物種羣時間、空間有序性以及景觀生態學調控爲中心的間作、輪作、套種、立體種植、立體種養等技術。第五類技術:其他各生產組分、各種羣組分之間的優化組合、生態耦合技術;種植、養殖及加工、銷售過程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的組裝技術。第六類技術:可降解、低污染、低毒性農藥,以及高效生物肥、有機肥等環保、替代性投入品的應用技術;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植保技術。第七類技術:節水灌溉技術,以及其他節約資源、提高生態效率的技術。第八類技術:應用先進的資訊技術,對農業生態系統進行人工調控、科學管理等。

2生態農產品加工技術體系

爲了消除生態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同時確保產品的安全無害品質,生態農產品加工過程中也需要廣泛利用“環境無害化技術”或“清潔生產技術”“、綠色技術”。所謂“綠色技術”是指能夠節約資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綠色技術經歷了末端技術、無廢技術、廢物最小化、清潔技術、污染預防技術等發展歷程。與20世紀60年代的末端技術相比,20世紀90年代透過全程管理和控制進行污染預防的'技術具有更明顯的生態友好特徵。總之,正是透過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都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生態農業產業化體系才實現了“科技化”,並透過“科技化”保障了“生態化”“、無害化”的實現。

3生態農業基礎科技體系

要確保上述二大類應用技術的先進性,就必須有一個在國際上保持領先地位的農業基礎科技體系。我國是農業大國,歷史上一直重視農業科技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又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強化了農業基礎科技建設,應該講,我國農業基礎科技具有巨大的資源積累和先進性。但是,在傳統經濟體制下,農業基礎科技與應用技術的研究存在着脫節的問題,很多先進的農業基礎科技無法從實驗室走向田間,致使我國的農業科技優勢難以轉化爲真正的現實生產力,影響了中國農業經濟的升級和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按照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我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強化農業基礎科技體系建設。

首先,注意基礎科技體系吸收國際先進成果和本土化問題,科學技術沒有國界,基礎科技更是如此,大量地吸收國際先進科技成果,對於提高我國農業技術的先進性意義重大,但農業技術必須與當地的環境條件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在國外環境基礎上的先進科技成果,在中國應用,就必須有一個本土化的進程。

其次,要實現基礎科學的多學科聯動、協作。生態農業涉及的學科非常多,按照“木桶原理”,一個學科的基礎技術落後,就會導致整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的失敗。這正是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從政府層面來講,多個政府部門分別管理一部分農業資源,已經使不同領域的科技形成了條條分割;從教育層面上講,大專院校學科越分越細,學科間交流越來越小,進一步加劇了學科交叉、協同的困難;從研究領域講,無論是現有的科研院所,還是各類研究平臺,都很難爲基礎科技的發展打造良好的平臺。

最後,要形成一系列開放的基礎科技成果平臺體系,爲應用科技轉化爲現實生產力創造良好的平臺,應用科技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時,需要一系列的基礎性科技成果支撐,由於沒有這方面公開的開放性平臺,我國的科技工作者,重複勞動非常普遍,從生態農業發展的角度講,這些開放型平臺主要包括:中國動植物種羣資訊系統、中國氣象環境資訊系統、中國土壤環境資訊系統、中國農藥管理資訊系統等。

4生態農業科技普及體系

除了生態農業企業需要科技支撐外,生態農業的基本生產者———廣大農民,以及生產農業產品的消費者———廣大市民,都需要生態科技的支撐。因此,要建立全方位的生產農業產業化科技體系,就必須包括農業科技普及體系。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我國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國農村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這一體系,在政府的管理下,爲農民科技水平的提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正因爲是在政府管理之下,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一方面,類似於中小學的灌輸教育,農民被動性地接受科技知識,效果不是最佳;另一方面,類似於醫院的急診治療,重點解決農民在生產經營中碰到的科技困難,要全面地、系統地,甚至超前地提高農民科技知識水平,困難較大。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企業爲主體的,企業爲了確保產品的質量,有義務對農民進行科技普及,但這種普及又是臨時性的,務實性強,如果不考慮農民科技知識全面性,就不利於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建立生態農業科技普及體系,就必須實現在政府體系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在企業管理下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合理耦合,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態農業科技知識普及率。

消費者對生態農業產品的資訊主要來自於各種不同媒體。這些資訊往往是分散的、零亂的、真假並存的,容易誤導,再加上由於廣告不可避免地對產品的質量、品質等有誇大宣傳的成分,消費者對來自生態農業企業的宣傳往往持懷疑態度。因此,如果僅僅依靠媒體和企業是很難形成消費者科技普及體系的,參照國外經驗,對消費者生態科技的普及,關鍵在於生態產品的品牌化,以及品牌內含的宣傳,這種透過第三方宣傳的形式,不僅公正,消費者也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