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研討會總結會議發言稿範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總不得不需要用到發言稿,發言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發言稿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研討會總結會議發言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研討會總結會議發言稿範文

研討會總結會議發言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校開展有效教學系列研討活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今天的“有效課堂教學研討會”,是在努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是在研究新方法、呼喚新模式的學習、探索中,是在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要效益,促進學生終身持續發展,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召開的。

本次研討會以“精雕課例、集體研討、探索模式”爲主題,旨在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廣大教師更深層次地感悟新課標、聚焦課堂、理解有效、提升質量。透過開展有效教學系列研討活動,研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一步明確有效教學的標準及特徵,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高效,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我們就透過上週六縣實小四位教師的四節課進行此次研討活動,充分利用學校資源,以期達到優勢互補、共同進步,提升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目的。

本次研討會以這四節示範課,引起大家的爭論和思考,以期探索出一種開展有效課堂教學的有效載體,爲了突出“有效”這一概念。我相信,透過本次研討會,必將增進老師們對有效教學的學習和思考,必將推動我校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踐。

在推進新課改的過程中,在對有效教學的研究中,學校就“什麼樣的課堂教學纔是有效的教學?”進行了前期的較深入的探究,初步形成了有效的教學必將是“有助於學生成長的教學,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這一結論。關於有效教學我們可以大體這樣認定:有效教學是效果優良的教學;有效教學是互動的教學,簡言之,課堂要“動”起來,課堂教學既包含“教”更蘊含“學”,教學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學”;有效教學是教師高素質的展示,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雙邊和諧關係,讓教師具有誘導學生使其“想學”,指導學生讓其“會學”,輔導學生令其“能學”的技能。

總之,我們要以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爲目標。堅持教育科研爲學校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不斷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始終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促進學校教學質量再上臺階。

研討會總結會議發言稿2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一、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

課堂是小學生良好語文習慣養成的主陣地,要真正、充分地發揮這個主陣地。

1、注重學生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的培養。

小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就是老師在學生習字課和作業要求中,提出書寫的具體的要求,並長期嚴格訓練而形成的。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提出

“(1)寫字姿勢正確,字跡端正,書寫規範。”

“ (2)會寫1000個常用漢字。”

“(3)有寫字的興趣。”

“(4)重視用眼衛生。”

“(5)注意握筆姿勢。”

“(6)注意寫字姿勢。”的要求,要求學生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劃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學生在開始習字的時候,容易把字的間架結構、筆順等弄錯,教師要指導學生認清字的位置,一筆一畫地教。直至學生養成自覺正確寫字的好習慣爲止。

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把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逐步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內,在家裏,在街上,在商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自覺地識記。在這裏要強調的是,漢字教育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見,除了語文課本,生活就是識字的好課堂。要把課外的“識字活動”和平時的課文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透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識字,擴大學生的識字量。

2、科學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的培養。

工具書其實“是一種小型圖書館”, 也是學習的柺杖,是無聲的老師。許多工具書查閱方法都有所不同,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指導,教給學生基本的查閱方法,使學生正確使用;還要設法調動學生對工具書的興趣。比如,要求學生在課文預習時查生字詞語;在課堂上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查找工具書;討論一些讓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要求學生到相關的工具書裏查找出來。學生就會對工具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久而久之,學生逐漸養成了查工具書的習慣。

3、質疑問難的好習慣的培養。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有了疑問纔會促使深入思考,纔會獲取新知。質疑本來就是創新的基矗教學中要多鼓勵,多引導學生質疑。在初讀課文時,可引導學生從課題中質疑;在深究課文局部時,可引導學生從重點詞句、細節描寫、標點符號、修辭手法等方面質疑;在課文結束時,可進行創造性質疑。在指導學生質疑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一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即使學生的問題幼稚可笑,也應鼓勵並加以引導,不可操之過急,打擊其積極性,熄滅其智慧的火花。二要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質疑,忌漫無邊際,無針對性。 老師還要鼓勵學生,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於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瞭解情況的人。

4、朗讀背誦的好習慣的培養。

背誦是大量積累材料、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對於課本中規定背誦的百來篇課文,在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是機械記憶的黃金時期,不可錯過。爲此,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及時糾正和表揚,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然後要求學生熟讀成誦。使學生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

二、在語文活動中輔助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樹立大語文觀,廣泛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培養興趣,養成習慣。

1、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啓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勁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就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瞭解現實生活的方法,讓學生在生活中處處留心,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老師要指導學生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比如,出去旅遊看風景、在去動物園看動物等,老師在孩子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老師要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們,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籠統地只看大概。引導學生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比如看到鴨,就讓他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孩子說說杏與桃有何異同。長而久之,學生自然形成留心觀察的習慣。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千變萬化的,只有用心去體驗,進行認真觀察,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特點,寫出真實具體、生動形象的文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善於引導學生把觀察和練筆有機統一起來,才能使習作訓練落在實處。常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實地觀察,領略大自然的美。例如,三年級第二學期的第一課《信》,爲了讓學生能表達真情實感,帶他們到附近的野外去尋找春天。讓學生像一羣出籠的小鳥,自由自在地在稻田邊,在小河邊,在樹林裏尋找春天給他們帶來的那份最美的禮物。然後回課堂仿寫,在他們的'習作中每個讀者都可以美美地欣賞他們從野外帶回來的那份最真實、最有魅力的情感。

2、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的培養。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養成一種“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如在初讀文章時,可以讓學生動筆圈點出不理解的詞,叫不準的字音,再次讀文時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爲精彩。感受深刻的地方,隨時可以寫上自己的批註,三言兩語,一句話都可以;同時在講解文章時,老師寫在黑板上的重點詞句,條理清晰的板書學生也應隨時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我稱爲“基本型”;有時根據文章的特點,也可以讓學生模仿文中的有關段落進行練寫,針對文中的主人公或中心事件還可以闡述自己的看法集中寫在“積累觀點本”上,這是“外延型”。在剛剛進行的時候,孩子們有些摸不着頭腦,教師也會覺着很慢,耽誤時間,可時間長了,形成了習慣,速度也就提高上來,這最主要的是爲孩子複習提供了便利,否則轟轟烈烈的一節課,老師講得無論如何精彩,學生聽得無論如何認真,時間久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們要引領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研討會總結會議發言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仁、老師們:

大家好!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與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有關英語教學的事。我從99年教英語到現在,共教了四次七年級學生,而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目前這屆七年級學生。他們英語基礎好,接受知識能力強,學習新知識快。以前我們的學生僅僅學習預備單元我們就要四周時間。而本屆學生我們僅花費了兩週的時間就結束了預備單元。讓我們倍感輕鬆的是以前學生們極容易犯錯誤的一些重、難點,這屆學生們也很少出現。如字母書寫的格式,標點符號的運用以及首字母的大寫等等相關問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們努力付出的成果,沒有你們的付出,也就沒有學生的成績,也就不可能我們工作的輕鬆。是你們耐心的引導,精心的培養使他們對英語產生興趣,樂於學英語,敢於說英語。請允許我代表三中英語組全體老師道一聲:謝謝你們!

今天,感謝各位同仁在百忙中抽空來參加 孔丹萍和楊梅老師的兩堂公開課,其目的主要有兩點:一讓各位老師檢驗你們的教學成果,看看你們學生的精彩表演,二是便於我們中小學英語教學更自然的銜接,實現無縫銜接。她們倆老師分別向我們展示了初中英語聽力課和閱讀課的教學模式,她們選擇這兩種類型的課,主要是因爲在我們農村英語的聽力和閱讀是中考丟分的主要部分。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希望以後各位老師能夠這些方面能夠給我們多多幫忙!,

目前初中英語的聽力教學還處於起點階段,距新課標所規定的目標尚有一定的距離。如何培養學生聽英語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聽力水平,從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主要有以下一些問題:

1、語音障礙

語音基礎的優劣直接影響聽力水平的高低。提高聽力首先要過好語音關。發音不準,就不可能正確理解聽力。然而受傳統的英語教學影響,許多人在初中階段,普遍比較重視寫,忽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導致了許多人只會認讀,不注意單詞與發音拼寫的聯繫,造成了語言學習上的“先天不足”。

2、詞彙障礙

詞彙是搭建語言的基礎,要想快速提高聽力水平,聽者必須有足夠的詞彙量。在聽有聲材料的時候,聽者不僅僅是辨音,同時也是對連貫語流進行同步準確解意的過程,如果連貫的語法中出現陌生的音(即生詞),就難以辨別其意。

3、語法障礙

語法障礙是指學生理解速度跟不上聽力材料的錄音速度。在真實的交際中,往往會感到聽比讀難,其原因通常就在於聽覺感知的速度不夠快。有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在聽的過程中注重於一個一個的單詞和句子,不會聽關鍵詞和關鍵句等,遇到聽不懂的詞句就會停下來,這樣無疑就跟不上語速了,就不會對這種一閃即逝的資訊有較好的把握。在聽的過程中,聽不懂的詞句或記下來,或可因其不影響對所聽話語的主要內容的理解而放它去,繼續往下聽,不然會影響聽以下的話語。聽力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句子、篇章等的綜合理解。有的學生不善於抓關鍵詞和掌握篇章大意,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單詞單句上,結果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聽者自感聽懂了但到頭來卻沒有記住所聽內容,出現聽前忘後的現象。所以聽音過程中養成抓重點、不究枝節的好習慣,纔是克服綜合理解障礙的關鍵。

4、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聽音時過於緊張或注意力不集中兩個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對資訊的輸入會出現斷層,這勢必會影響聽力的效果,過於緊張會使腦子出現短暫空白,這種狀態下的聽力理解也不能保證其連續性和正確性。在聽力時要保障良好的心理狀態,一般指做聽力訓練時,學生的心理要放鬆,但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一個習慣培養的問題,需要學生長期地、自覺地去意識,去調節,去控制,最後養成一個下意識地自然而然的條件反射。

5、聽力習慣障礙

聽的目的就是弄懂所聽材料的基本思想,在聽後的過程中關鍵是盡力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初中生學習英語的時間還不長,部分學生聽力理解過程中存在不良習慣,力圖把每個詞、每個句子都聽懂,遇到一時不理解的單詞或句子時,就停下來思索,無疑就跟不上語速了。還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直接用英語理解聽力材料,而是藉助於中文,中間經歷了一個心譯過程,這些不良習慣是會影響聽力理解的。

根據英語聽力障礙的形成因素,進行聽力障礙掃除訓練,是目前初中英語教學的當務之急而要獲得好的閱讀效果和理想的閱讀速度,有必要了解閱讀過程的心理機制和特點。要培養學生流暢閱讀能力,就必須瞭解影響或者促進閱讀的各種因素,一般來說,影響閱讀的因素有:

(一)小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困難:

1、 心理障礙

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是造成閱讀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Carrell,1983); 小學生知識面窄,常因不瞭解背景知識而無法順利閱讀。詞彙的擴充是閱讀理解的主要組成部分。詞彙量的大小預示着閱讀能力的高低。(Barnett in Grabe, 1991)據調查,90%有閱讀困難的學生都有詞彙缺乏的問題。由於小學生詞彙量少,在閱讀中“攔路虎”較多,雖然讀了,但不能理解其內容,往往使小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懼怕心理,對英語讀物望而生畏,造成心理緊張,而越緊張就越難以讀懂,形成失敗定勢。

2、 缺乏語感能力

語感能力是學生在掌握知識和培養各種言語技能到一定程度時獲得的一種能力。在國內學習英語的環境中,聽、說、寫的機會較少,我們必須是透過大量閱讀各種英語書報雜誌來豐富我們的“語感”擴大英語詞彙量,提高英語理解和表達能力。中學生語感能力還未形成,理解力也差,不善於猜測詞義,幾乎每句話都要透過翻譯成漢語才能繼續閱讀,閱讀速度異常緩慢。

3、 缺乏有效的閱讀策略

小學生年紀小,閱讀經驗不足。沒有一套適合自己的閱讀策略。如:不會抓文章段落大意,不會找關鍵詞,不懂得詞義猜測,當面對文章裏的一些新單詞,就顯得缺乏信心,變得害怕閱讀。不懂得透過上下文聯繫、插圖來幫助自己理解文章意思等。有效的閱讀策略可以幫助那些在詞語解碼(包括詞語認知和詞語辨別)、閱讀的流暢性、回憶閱讀內容以及理解力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

4、 不良的閱讀習慣

由於缺少系統的閱讀指導和訓練,學生形成了種種不良的閱讀習慣,如機械性地閱讀,用手指點着單詞。一個接一個地閱讀,頭部來回移動。由於缺乏速度和技巧的訓練,很多學生對模糊語義的容忍度較小,見到生詞就查字典,閱讀效率較低。

年級上冊Read and write部分是與各單元話題相關的趣味會話,旨在複習鞏固本單元A、B部分的主要語彙,並適當擴展語言,增大語言的輸入量。這部分的教學目標是:讀懂對話或短文;完成檢測學生理解程度的填充句子練習;聽、說、讀、寫四會掌握兩組句子;完成一項綜合運用所學語言的任務型語言活動。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要想做得面面俱到恐怕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教這部分時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建議:

1、學生快速閱讀對話或短文(約五分鐘)。教師要儘量用趣味形式呈現閱讀材料,可以利用卡片和掛圖先講授Read and write中故事的開端,然後就故事的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閱讀時可以採用學生自己朗讀以及和同桌或小組間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進行。

2、教師檢測學生理解程度(約10—15分鐘)。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解答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就本部分的重點也就是四會掌握句子,設計一些思考性的練習,力爭讓學生做到可以靈活替換關鍵詞使用。然後引導學生完成填空練習。

3、學生進行綜合性的任務型活動(約5—10分鐘)。教師引導學生全體參與任務型活動,實際運用所學的語言。

4、精心設計主要句型的書面練習(約5—10分鐘)。這可以包括:

a、句型的仿寫,教師需要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句子中常見的錯誤,如首字母要大寫,英文當中的句號是實心點以及句子當中的單詞間距約爲一個字母寬等問題。活動手冊裏也有配套練習,教師可以根據課時的教學內容安插進來使用。

b、教師也應設計情景,讓學生替換主要句型中的關鍵詞語,填充句子,或者讓學生自己替換主句型中的關鍵詞語編創新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