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

爲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精神,深入瞭解人民羣衆對教育的真實期盼,準確把握基礎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落實管辦評分離推進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建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於2015年4月至5月在全國各地開展了面向中小學生以及幼兒的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

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

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分爲三類,一是基礎教育服務對象,即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者,其中幼兒園階段問卷由家長作答,小學階段問卷由家長和學生共同作答,中學階段問卷由學生獨立完成;二是教育工作者,即幼兒園教師、中小學教師和校長;三是社會公衆,即網民。針對三類調查對象八個羣體設計了八套問卷,單題最低分爲1分,最高分爲7分,分值越高表示各羣體對教育的滿意度越高。每個羣體的教育滿意度指數滿分爲100分。每個羣體的滿意度調查內容均包含總體滿意度指數和期望指數,教育服務滿意度調查包括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質量感知指數;教育工作滿意度調查包括條件與保障、學校管理、發展與機會等;社會公衆滿意度調查包括規劃與保障感知、管理與服務感知指數。

本次調查基礎教育服務對象和教育工作者採取分層多階段不等概率抽樣,按照國家—省—縣—校分層,在各學校內採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社會公衆按區域、年齡、性別、家庭收入等指標抽取樣本。覆蓋全國31個省份370個縣(市、區)、4925所幼兒園和中小學校,近8萬人參與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2420份,其中學生(家長)46306份、教師17578份、中小學校長3718份,社會公衆4818份。

學生和家長對教育工作總體滿意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指數爲79.16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數76.34分,教育質量感知指數75.27分,教育期望指數76.68分,反映出其對當前教育工作比較滿意。

(一)在區域上東部地區滿意度指數高於中西部地區

各學段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呈東、中、西部逐漸下降趨勢,東部比西部地區高2—4.2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數的地區差異略小,各學段的地區差異在2.03—3.85分之間。教育質量感知指數地區差異較大,各學段的地區差異在2.03—4.95分之間。西部地區學生和家長的教育期望也較低,各學段的期望比東部地區低2.03—4.95分。

高中學段的滿意度指數地區差異最大。不論是總體滿意度指數,還是公平感知和質量感知都是各學段差異最大的,東西部地區各指數差異在4—5分之間。

(二)在城鄉上城市滿意度指數高於農村

城區學生總體滿意度指數及各有關指數大部分高於鄉村學生,最大差距超過6分。幼兒園總體滿意度指數城鄉差異達到6.11分,幼兒園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數城區均比鄉村高5分以上,而教育公平指數幾乎沒有城鄉差異。

(三)在學段上小學滿意度指數最高,高中最低

幼兒園家長滿意度指數爲83.9分,小學生及家長滿意度指數爲84.9分,初中爲76.7分,高中70.6分。幼兒園四個維度的反映趨勢與中小學略有差異,教育公平感知與本學段其他有關指數相比相對較低。

(四)不同羣體間滿意度指數存在一定差異

1.外省戶籍中學生滿意度指數低於本省戶籍學生。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流動兒童滿意度及其各有關指數與當地兒童差異不明顯。但初中和高中省外戶籍學生的滿意度各指數則多低於本省戶籍學生。省外戶籍高中生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感知指數只有65分左右。

2.住宿生的滿意度指數低於走讀生。住宿生的總體滿意度指數以及其他三個指數均低於走讀生,學段越低差異越大。小學階段住宿生和走讀生的差異最大,四個指數差異在2.26—4.9分之間。初中在1.9—2.77分之間,高中階段的各個指數上住宿生略低於走讀生1分左右。

3.家庭社會階層高的學生滿意度指數高於低階層學生。社會階層一般採用收入、學歷和職業三個指標表示。如將家庭經濟條件根據當地的相對水平排序劃分爲五個等級,家庭經濟條件最好的比最差的羣體總體滿意度指數及有關各指數高12—20分。監護人學歷越高總體滿意度指數及有關各指數得分越高,各個學段學生父親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比小學及以下的高5—8分。從父親職業來看,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子女比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總體滿意度指數高5—6分。對母親學歷情況的分析結果也大致相同。

(五)學生及其家長對教師工作態度最滿意而對課業負擔重與校際質量差距大最不滿意

各學段的學生及其家長高度認可教師工作態度。在單題滿分爲7分的情況下,班主任認真負責以及學習困難時老師給予幫助方面,各學段學生和家長評價較高,均超過6分。

小學及家長、中學生對教育工作評價最低的方面集中體現在課業負擔重和學校質量差距上。小學生對放學後沒有時間玩的意見最大,初中生抱怨睡眠不足,各學段均認爲學校在國家課程之外的教育活動組織不夠,突出表現在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社團、選修課、閱讀支援等方面做得不到位,評價最低。學校間質量差距也是學生和家長突出不滿的問題,幼兒園階段的評分只有4.04分。幼兒園“入園難”和“入園貴”等熱點問題在本次調查中評價也很低。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和家長對上學路遠問題集中表達了不滿。

(六)人均GDP高的省份滿意度較高

將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分爲高、中、低三個等級。人均GDP高的省份基礎教育總體滿意度及其三個有關指數得分均最高;處於人均GDP低水平的省份,其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相應較低。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在人均GDP最高組和最低組之間分別相差4.70、2.81、4.33和4.58分。學段越高,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影響越大。尤其在中學階段,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質量感知的指數在GDP最高和最低組之間相差5—7分。

教師和校長對教育工作基本滿意

(一)教師表示工作愉快但對保障條件不滿

1.各學段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均達到60分。按照教師羣體工作性質差異分爲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兩個羣體,幼兒園教師總體滿意度、學校管理和總體期望等指數在70分左右,中小學教師的三項指數得分在60—68分之間。幼兒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的政府保障指數均較低,分別爲56.85分和57.97分。

2.教師滿意度指數東高西低。東部地區教師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最高,西部教師得分均最低。東部地區幼兒園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69.41分,比西部地區高3分,學校管理指數、政府保障指數和總體期望的差異均約爲5分。東部地區中小學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63.56分,比西部地區高5.67分,其他三個指數東部比西部高3—6分。

3.西部地區教師滿意度城鄉差異較大。從全國總體來看,城區、鎮區和鄉村教師的滿意度指數依次降低,但實際分值差異只有1—2分左右。但分地區看,西部地區中小學教師各個指數城鄉差異較大,總體滿意度城鄉相差達4分,表明西部地區城鄉更爲不均衡。

4.未評職稱和進階職稱的教師滿意度指數較高。各學段都表現爲沒有評職稱的年輕教師和進階職稱教師的滿意度指數較高。對教齡的分析也證實了新入職教師滿意度最高,隨着教齡增長滿意度下降,教齡11—15年的教師滿意度最低。

5.各學段教師學歷與滿意度關聯性不明顯。幼兒園教師學歷越低,教師滿意度及各有關指數越高,中等學歷教師的總體滿意度指數72.82分,高於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將近9分。在小學階段則是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滿意度最高,達到71.5分,專科和本科學歷的教師沒有差別,中等學歷教師滿意度最低。初中階段表現出明顯的學歷越高教師滿意度越高的趨勢。研究生學歷的滿意度指數63.91分,比本科和專科學歷教師高了5—7分。本科學歷的教師在高中是主體,但滿意度最低。

6.收入越高教師滿意度指數越高。各學段都表現出教師月收入水平越高,滿意度指數越高的`趨勢。收入提高對中學教師的滿意度指數的影響比低學段教師更大。

7.教師對工作氛圍和辦學條件認可程度高,對待遇低、壓力大、缺乏社會尊重等問題表示不滿。教師最不滿意的五項事項依次爲:待遇過低、工作壓力過大、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法規時教師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缺乏社會尊重。幼兒園教師強烈反映工資、保險、編制等方面保障嚴重不到位。

(二)中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約71分

中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71.30分,發展與機會指數65.31分,保障與環境指數61.19分,總體期望指數69.97分。

1.中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地區差異較大。東部地區中小學校長滿意度的各項指數顯著高於中部和西部地區。總體期望指數地區間差異最小,地區差異爲3分。保障與環境指數、發展與機會指數差異較大,達8分左右。

2.校長滿意度指數城區高於鄉村。城區中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爲72.75分,比鄉村校長高3分。其他相關的三個指數城鄉差異在2-4分左右。發展與機會指數城鄉差異最大,城區67.1分,高於鄉村校長4分。

3.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高於中學校長。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爲73.4分,比中學校長高3分,發展與機會指數、保障與環境指數也較高,但總體期望低於高中校長。

4.校長學歷越高滿意度指數越高。研究生學歷的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比中等學歷的校長高5.37分,期望指數、發展與機會、環境與保障指數分別高3.63—7.2分。

5.校長對本地教育普及、本校影響力和家長支援認可程度高,對待遇、均衡發展和教師數量等方面評價低。校長最滿意的五個事項依次爲:所在地區中小學教育普及水平、本校在本地區同類學校中影響力、本校學生家長支援學校辦學、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發揮、社會尊重中小學校長。家長、學生等服務對象與教育工作者對彼此態度的評分都比較高,互相認可,呈現出積極關係,有利於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校長最不滿意的五項問題爲:與本地公務員相比,校長待遇較低、本地中小學發展差距較大、本地教師數量不能滿足教育發展需求、本地政府落實辦學自主權不到位、制定相關教育規章制度時校長髮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校長與學生和家長羣體都認爲學校間差距較大。

(三)中小學教師、校長滿意度與學生滿意度呈正比

將中小學教師、校長對教育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得分標準化後分爲高、中、低三個等級比較學生滿意度指數的差異。所在學校校長、教師教育工作總體滿意度水平高的,其學生在總體滿意度及其三個有關指數得分均最高;而所在學校校長、教師教育工作滿意度水平低的,學生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最低。校長滿意度指數處於最高組的中小學生,其總體滿意度指數比最低組中小學生高12分。教師工作滿意度和學生滿意度關聯性更高,兩組學生的滿意度指數相差達17分。

社會公衆教育滿意度較低

社會公衆是教育的評判者,其調查對象是依據年齡、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從網民羣體中配額抽樣的。本次調查結果顯現,社會公衆的總體滿意度指數52.64分,教育期望指數爲55.11分,規劃與保障感知指數爲51.69分,管理與服務感知指數爲49.89分,均低於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

(一)東部地區社會公衆滿意度指數高於中西部

東部地區社會公衆的總體滿意度指數爲55.61分,高於中西部約9分。中西部地區之間各指數得分相近。

(二)城區社會公衆總體滿意度指數高於鄉鎮

居住在城區、鎮區和鄉村的社會公衆總體教育滿意度指數分別爲53.97、48.87和44.47分。

(三)社會階層越高滿意度越高

家庭經濟條件越好滿意度越高。將調查對象的家庭經濟條件劃分爲五個等級,在當地屬於條件非常好的羣體其總體滿意度指數爲67.39分,非常差的則僅爲35.58分。

社會公衆學歷越高滿意度越高。四個指數均是學歷越高得分越高。大專及以上羣體總體教育滿意度指數53.13分,小學及以下的得分爲39.76分,相差13.37分。

(四)社會公衆比較認可就近入學而對城鄉和地區差距最爲不滿

社會公衆最滿意的方面是本地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情況;其次是本地政府保障基礎教育質量;本地政府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方面滿意度排第三。社會公衆最不滿意的方面是本地政府縮小城鄉學校差距的成效;其次是本地基礎教育水平與鄰近區縣之間的差距;最後是羣衆向本地政府反映教育意見和建議的渠道暢通性。

政策建議

提高教育滿意度需要政府、教育部門和社會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溝通協作,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戰略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精氣神,匯聚正能量,從加大投入、改善環境和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等多方面入手實現人民對教育的期盼。

(一)加大教育投入

一要發展經濟提高教育保障能力。調查顯示地區經濟越發達、家庭經濟條件越好、教師收入越高滿意度就越高,可見大力發展經濟是提高教育滿意度的一項關鍵舉措,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扶貧脫貧步伐,提高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改善生活條件。

二要增加教育投入向薄弱環節傾斜。對於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學前教育資源短缺、義務教育階段個別地區班額過大、缺少活動場地和設施,普通高中中部鎮區大班額等問題,要有針對性地重點投入加大建設力度補短板,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

三要提高教師待遇穩定隊伍。教師待遇低是造成教師滿意度低、隊伍不穩定的重要因素,而教師校長滿意度低的學校其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也低。改善教師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激勵教師積極工作是提高教育滿意度的必要手段。各級政府應嚴格遵守《教師法》有關規定,健全中小學教師權益保護機制,落實聘任教師、編制教師同等待遇。

(二)促進教育公平

一要保障各個羣體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調查顯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學階段的滿意度非常低,這主要與中考高考戶籍壁壘有關,要逐步清除戶籍對學生的升學限制,理順學生流動的通路。

二要縮小學校間發展差距,保障各羣體平等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父母爲農民的學生滿意度水平在多個方面都最低,與最高得分存在幾十分的差距。改變這一狀況,根本途徑在於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尤其是加強農村學校和城市郊區學校建設,加快教師交流機制建設,落實農村教師待遇傾斜政策,增加弱勢羣體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高中階段還應嚴格規範招生秩序和招生行爲,控制跨區招生,維持鄉鎮普通高中教育的良好生態。

三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課程多樣性、選擇性,加強社會實踐,豐富社團活動和其他課外活動,提供心理服務和生涯指導教育等,從而滿足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加強各類活動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課堂教學效率,針對教師職業生涯不同階段開展分層培訓,針對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激勵措施,保障教師隊伍的活力。

(三)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一是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更加註重引導社會合理預期。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觀,樹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樹立人人成才觀念,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樹立系統培養觀念。引導社會特別是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引導廣大羣衆形成合理預期,是營造保障和改善教育發展良好社會氛圍的基本要求。正確有效引導社會輿論,把政策講透徹,把思路舉措講清楚,把羣衆的利益安排講明白,爭取社會和羣衆的理解與支援,最大程度凝聚社會共識,爲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二是構建立體化宣傳網絡,切實保障社會公衆對教育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和改善對教育宣傳工作的領導,推動各地各校指定專門的通訊員、觀察員、評論員和新聞發言人,透過培訓、組織開展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提升教育新聞輿論引導能力。發揮教育電視臺、報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統新聞宣傳聯絡協調溝通機制,形成橫向和各類媒體密切聯繫,縱向與各級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有效對接的立體化宣傳網絡。提升各級教育宣傳部門的組織策劃能力,組織各級教育宣傳部門深入挖掘、宣傳教育戰線的感人事蹟,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教育的成功做法,宣傳社會各界關心支援教育的先進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經驗推動教育工作。加大權威資訊發佈力度,宣傳各地、各部門、各單位貫徹落實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路、舉措、方案,及時瞭解羣衆的所思、所盼、所憂,積極迴應羣衆的教育需求。

三是建立有效的資訊溝通對話渠道,化解社會矛盾衝突。社會公衆對向本地政府反映問題渠道不暢通意見較大,教師、校長還對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有意見。要進一步加強資訊公開制度,暢通反映問題渠道,用好資訊公開平臺、信箱、熱線電話、接待日、諮詢會、聽證會等常規方式並及時答覆羣衆意見,健全學校責任區督學制度建設,使教育督導成爲政府與教師、家長和社會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