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教案3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醉翁亭記》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醉翁亭記》教案3篇

《醉翁亭記》教案 篇1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爲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的結構層次。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同時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要反覆朗讀,直至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結構,把握中心,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積累名言和議論文素材,熟讀成誦。

2.學會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2、抓住“醉”與“樂”的關係,把握主旨。

3、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寫景抒情的作用,背誦全文,掌握名句。

難點:理解本文從“樂”和“醉”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歐陽修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貶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集體糾正讀音。

(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讀得流暢,重音、停頓、速度、節奏得當。)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讀全文。

要求先不看課文註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後對照註解再讀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記號。還可查古漢語詞典,自己解決問題。

(教師在巡視中發觀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砷窪。)

2.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教師對在巡視中發現的較普遍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給予解答。

3.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讀出聲。

五、再讀課文,分析討論

要求:各自放聲讀。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個字,畫出來。

全文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明確:樂。

1.全文寫了哪幾方面的樂?

明確: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滁人之樂。

2.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幾種樂趣。

3.這幾種樂中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爲此而樂,也爲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課內小結。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遊樂的情景,展現了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 引出

脈絡 樂

歸結 “醉能同其樂”(主旨)

《醉翁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背誦全文。

二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設想: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同時能夠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熟讀課文起始,透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於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的,擬化繁爲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能對此有所體會或瞭解,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擬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熟讀課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看“閱讀提示”,瞭解作者歐陽修和本文.寫作背景;瞭解本文主要內容。

二讀課文。

△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教師提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釀()僧()輒()霏()

暝()朝()而往傴僂()

洌()蔌()射者中()弈()

觥籌()翳()

△學生試讀課文。

要求:放聲讀書。

△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請一位學生讀書,集體糾正讀音。

(或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

[說明]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是爲了熟悉課文內容。以上學生已經聽讀了兩遍,自己讀了兩遍,對課文內容大致瞭解了一些。本文語言淺易,熟讀利於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組,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討論全文大意,是爲了互相啓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二人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由其他小組同學幫助解答。學生們都解決不了時,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4)山間之朝暮也。

(5)山間之四時也。

(6)歌於途

(7)行者

(8)臨溪而漁

(9)釀泉爲酒,泉香而酒冽。

(10)雜然而前陳者

(11)起坐而喧譁者

(12)已而夕陽在山

(13)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說明]學生閱讀中遇到問題,由誰來解決呢?同學之間相互啓發,自己解決最好。必要時,教師點撥或講解。學習是學生的事,教師儘可能調動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會增強。

△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出聲音。

四再讀課文。

齊讀,或各自放聲讀。

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

佈置作業:

一熟讀全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二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

集體讀或個人讀。

二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討論問題。

最終明確:樂。

△文中寫出了誰“樂”?

最終明確:太守樂,衆賓樂,滁人樂。

△太守,衆賓爲何而“樂”?

最終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衆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最終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則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爲此而樂,也爲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寫的“樂”的主要內涵。最後一個問題,難度較大。教師適當講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發揮得過多,點到爲止。

三背誦課文。

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強記。

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入手,儘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裏.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誦,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於記憶。

[說明]有前邊熟讀的基礎,加上本文語言琅琅上口,學生能夠比較快地背下來。若課上時間不夠,教師選其中一段,指導背誦,爲的是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層,不是本課教學重點,提出將相關內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爲方便起見;只要學生容易背下來,一段中怎樣“分層”不必較真。

佈置作業:

一背誦全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六。

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峯巒,樹林和山谷尤其秀美。遠看一片鬱郁蒼蒼,顯得幽深秀麗的,那就是琅琊山。順着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峯之間飛瀉而下,這就是釀泉。繞過山峯,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張開的鳥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裏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跟賓客們到這裏來喝酒,他喝得很少卻總是喝醉,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內心領會到了,而後把它寄託在喝酒上。

看吧,太陽出來,林間的霧氣逐漸消盡;暮雲四合,巖谷洞穴變得昏暗起來,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散發着幽微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濃蔭遍地;西風起,霜露降,天空顯得空闊明亮;水位下落,石頭顯露出來——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來我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的人們在出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樣的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這是太守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是說有人彈琴奏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籌碼雜亂*錯,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譁——這是賓客們歡樂的圖景。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髮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衆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在西山,人影縱橫散亂,這是賓客們跟着太守回去了。(這時)樹林裏變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鳥啼聲,遊人離去後,鳥兒歡樂起來。然而,鳥兒只懂得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們的樂趣;人們只懂得跟着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樂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表述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總體說明】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朗讀、背誦確定爲教學的主要目的。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限於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關於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之我們以上的認識,便確定讀、背爲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並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採用了較爲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醉翁亭記》教案 篇3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以“醉”字爲切入點,以“太守醉”、“我們醉”爲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最後進行歸納、遷移。並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目標:

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爲何取號爲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

1.太守爲什麼而醉?

2.我們爲什麼而醉?

二.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爲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爲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爲景而醉,爲人而醉,爲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爲:羣山環繞圖 → 琅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繫了起來。

(4)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2.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着怎樣的神態?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衆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爲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爲何高興呢,因爲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 寫樂) 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 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爲何?因爲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4)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3.那什麼樣的樂纔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纔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爲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歐陽修爲這裏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爲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爲何能讓我們陶醉?

2.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

3.師歸納(1)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板書。 (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 (3)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四、反思閱讀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你認爲應如何欣賞一篇散文佳作?

學生自由發言後,明確:1、誦讀感悟內容2、探究思想背景3、賞析行文特色

五、遷移練習: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1、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 ”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這個案情十分複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學生讀背課文,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標籤:教案 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