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閱讀練習與答案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爲詩句。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閱讀練習與答案,更多內容請關注文學網名著閱讀欄目。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閱讀練習與答案

歸園田居(其三)

(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閱讀訓練】

一、

1.這首詩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層意思。

2.“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詩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簡析本詩的語言特點。

6.陶淵明曾在《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一詩中說:“但願常如此,躬耕非所嘆。”本詩中“ , ”與此句有異曲同工之妙。(2分)

7.下面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2分)

A.這首詩描繪出勞動中淳樸真率的生活情態。語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飾,是詩人樂於歸田隱居、棄絕塵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帶月荷鋤歸”,爲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其中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這裏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種豆南山下”與“採菊東籬下”有着同樣的韻律,同樣的韻味。採菊是十分認真的,而種豆則是漫不經心的。

8.詩中“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什麼?

9.結合詩句,簡要分析詩歌的語言風格。

二、

(1)卒章顯志的詩句是:

(2)寫詩人早出晚歸、欣慰自足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淵明《歸園田居》中表示辛勤勞作,熱愛勞動的詩句:

(4)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最能突現詩人摒棄塵俗,躬耕自食,歸返自然志願的詩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對比說明什麼?

(6)“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淵明歸隱“遁世”的?

(7)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8)“帶月荷鋤歸”一句常爲後世詩評家稱道,請說出這一句的妙處。

三、

1、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並答題。

2、.這首詩可分 ,三層意思。

3.“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

4.這首詩流露了對 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簡析本詩的語言特點。

7、 賞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8、詩人到田間去幹什麼?(鋤草)鋤了多長時間?

9、前四句爲第一層,

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麼說的?

11、爲什麼要着意寫夕露沾衣?

【參考答案】

一、

1.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着;自己的田園之樂。

2. 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3.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閒適的心情。

4.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5.語言“自然、通俗”。

6.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7.D

8.“願”在詩中指的是詩人嚮往田園生活,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願。

9.“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沒有絲毫修飾,運用口語,平和親切;“道狹草木長”“帶月荷鋤歸”隨口而出,平淡樸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一起來。

二、

(1)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4)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5)說明了作者辭官歸田,雖耕作不佳卻樂在其中,可見其本意在享受田園生活的寧靜和安適。

(6)表達了詩人寧可歸隱田園,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問示例:歸隱遁世是他消極逃避現實的表現或當時社會現實黑暗,他無力抗爭,只好逃避。

(7)這首詩描寫詩人歸隱後的日常勞動生活;表達了對歸隱耕種生活的熱愛。

(8)答:這一句將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圖畫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三、

1、① 點明瞭作者耕種的地點的一句是:種豆南山下② 點明瞭作者耕種的時間的一句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③ 表現作者晚歸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現作者歸隱耕作目的詩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2、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着,自己的田園之樂_

3.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4. 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閒適的心情

5.答: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6.語言“自然、通俗”。

7.“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爲之,而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爲一體了。能達到這種境界,正是心靈自由而平靜的美好結局。

8.(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幹一整天。)

9、寫勞動情形。

10、(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爲什麼開頭不提,到這裏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爲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爲夕露所溼。)

11、(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願望。)

拓展閱讀:課文賞析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勞作的地點:南山;勞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與“稀”形成對比,寫出了作者不善勞作的特點,同時也寫出了勞作的艱辛。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交代了勞作的時間:一整天;寫出了勞作的艱辛,“帶月荷鋤歸”寫出了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詩人扛着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的一幅美麗的“月下歸耕圖”暗示了這種艱辛在作者眼裏是快樂的。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寫出了勞作的艱辛,爲後文寫“衣沾不足惜”做鋪墊。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點明主旨:寫出了勞作的艱辛,但這種艱辛在作者看來是快樂的,因爲嚮往田園生活,不爲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同流合污的意願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污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爲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裏,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