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桃花源記

【精選】《桃花源記》教案3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桃花源記》教案3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詩》前邊的“記”。文章主要透過對桃花源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恬靜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虛擬性地描述,來表達作者及人民羣衆對和平安靜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憎恨。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瞭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透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透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匯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溫

2、出示檢測內容,a 古今異議 b 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瞭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透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帶着這些學習目標,齊背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慾。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瞭解。

(完成目標1)

五、自主活動:瞭解故事情節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討論並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並出示準確的情節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1、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從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體會故事開端所籠罩的神祕色彩,

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奇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景色的句子是什麼?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麼?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後,師有感情地範讀“土地平曠——————並怡然自樂。”學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採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爲學生樂於接受的“採訪語言”進行採訪。

A 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麼?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B聽說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麼?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C在這樣一個新天異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數日,你感覺那裏的人與您生活的東晉有何不同?

(3)師總結:從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這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理想和社會真的會隱存於某一天地嗎?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祕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於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並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祕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文章對於“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說,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原來自認爲遙不可及的願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5、瞭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教師播放情景動畫,並匯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備受世人青睞的旅遊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兒嗎?那位詩人又是誰呢?你去過沒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作者:

二、誦讀和複述: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聽讀,從而熟悉字詞讀音、朗讀節奏。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後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註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後請同學複述大意,複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複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後反覆自由朗讀。

三、疏通詞句:

1、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註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儘可能聯繫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3、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找優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敢於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重點講解部分”進行點撥。

第二課時

一、理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並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桃花源記》教案》,來自網!

,寫漁人發現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音樂電視片《桃花源》,從而加深學生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讀:

1、揣摩語言。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從而體會陶淵明文章的語言技巧。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麼?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麼?

(5)爲什麼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主題探究。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討論結束後每題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明確:

1、

2、

3、

三、拓展思考:

獨抒己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後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表各自見解。)

(1)漁人爲何“停數日”就“辭去”?爲什麼不留下來?

(2)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爲現實?

(3)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四、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瞭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五、佈置作業:

你認爲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會不會成爲現實?爲什麼?請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觀點。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

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並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 匯入新課:

1, 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雲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 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後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 檢查預習:

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 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 學生分組閱讀課文,並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 文章以什麼爲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 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後思考題五。

五, 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爲: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3, 根據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一,(1)發現桃花源。

二,(2—3)進入桃花源。

三,(4—5)離而復尋桃花源。

六, 學生齊誦1節,對照註釋口譯課文:

1,明確詞語:

緣:沿着。夾岸:兩。落英:落花。繽紛:繁多交雜的樣子。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復,再一次。窮:盡頭。

2,找學生概括第一節的內容:

明確:交代人物,時間,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師問:

(1) 怎樣設計情節,使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祕色彩的?

學生討論。

總結: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景色優美。

(2) 文章這樣設計開頭有什麼作用?

討論總結:

吸引讀者,令人心馳神往。爲下文漁人進入桃花源作鋪墊。

4, 背誦第一節。

七, 學生齊讀第二節,對照註釋口譯課文。

1, 明確詞語:

彷彿:看得不真切。若,好象。才,僅僅。曠:空闊,寬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悉。全,都。

強調:豁然開朗,阡陌,交通(詞的古今義),往來種作,黃花垂髫(修辭格)

2, 找學生概括地二節內容(討論)

總結;概括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平,安寧,生活幸福,勤勞。

3, 學生思考:

作者塑造這樣的生活環境有什麼意圖。

疏導:閱讀註釋(1),聯繫課文的主題。

總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4, 齊背第二節。

八.總結第一課時:

線索,層次,1-2節的內容及詞語。

附:1,板書設計: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

發現桃花源:環境優美:芳草鮮美環境安寧和平:土地平曠,雞犬相聞。

落英繽紛屋舍儼然。

色彩神祕:忘路遠近生活幸福:良田,美池,怡然自樂。

忽逢。勤勞善良:往來種作

吸引人羨慕人

2,作者:(365―427)東晉文學家、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爲江州祭酒、鎮江參軍,後任彭澤令。因不滿當時官員的腐敗而去職,歸隱田園,至死不仕。其詩以《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詩》、《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爲代表,今存《陶淵明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討論課文3-4節;總結全文。

一,複習匯入新課:

1, 找學生試背課文1-2節。

教師提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

重要詞語: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花垂髫,……

基本內容:發現---進入-----(神祕----環境優美……)

2, 集體訂正。

二,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討論課文3—5節;總結全文。

三,找學生朗誦第三節或集體朗誦。

1, 找學生口譯第三節。(集體訂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 明確詞語:

乃:竟然。具:完全,全部。(通假字)邀:邀請(通假字)鹹:都。訊:消息。雲:講,說。妻子,絕境(古今義)焉:從這裏。無論(古今義)嘆惋:驚歎。餘人:剩下的人。辭:告別。語云(讀音)足:值得。

強調:詞的古今義,通假字等古漢語知識。

3, 概括第三節內容:(學生討論)

總結:

(1):自續身世:自雲……

(2):熱情待客:便邀還家,設酒殺雞……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 討論:

(1):根據上面的內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

(2):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漁人會告訴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3):聽後漁人的講述,桃花源中的人嘆惋表明了什麼?他們爲什麼不願意將自己的情況告訴外人?

疏導:注意課文的主題,及文章的註釋一。

總結:

(1)生活淳樸,熱情好客,對人感情真摯……。

(2)朝代更迭,世事變遷,生活艱難……。

(3)厭惡戰亂,對外人的同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自食其力和平安寧生活的追求。不願意與外人交往。(與下文作鋪墊)

明確:

作者塑造的桃花源的美好的生活,和現實生活形成了對比,表現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否定,對美好生活的餓憧憬。

5, 齊讀第三節。

四,齊讀第四節,並口譯。

1, 明確詞語:

既出:已經(照應上文)。扶:順着,沿。向:原來的,舊的。志:作記號。(名詞作動詞),及:到。詣:晉見,拜見。遣:派。

2, 概括內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 討論:

(1):爲什麼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有什麼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祕色彩。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五,齊讀最後一節,並口譯:

1, 明確詞語;規:計劃。尋:頃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麼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祕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學生齊讀4—5節。

七:總結全文,討論:

1, 歸納主題:

描繪了……景色及……生活風尚,表現了作者……理想。

2, 討論課後思考題一:

集體訂正:

八:完成課後練習(略)。

附:

1, 板書設計:

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自敘身世:自雲……。

熱情好客:便邀還家……。

告戒送客:不足……。

感動人急死人想死人。

2, 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1,這段文字選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詩人。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爲線索,虛構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會環境,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後來人們用成語“__________________”來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樂而環境幽靜的餓世界。

2,解釋加橫線的詞:

要:()鹹( ) 雲()

具()語()爲()

3,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古義:()今義:()

絕境:古義:()今義:()

無論:古義:()今義:()

4, 在文中括號內填進省略的詞語。

5, 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

————————————————————————————————————

——————————————————————————————————。

6, 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見漁人之前沒見過任何人?

————————————————————————————————————。

(2) 爲什麼會“嘆惋”?

—————————————————————————————————————————。

(3) 爲什麼要求漁人“不足爲外人道也”?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不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