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背影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教案

背影2.81W

一、案例背景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教案

1、教材分析:

本單元都是敘事性作品,描寫的對象都是普通人。透過普通人的日常瑣事,表現“愛”的主題,訴說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對於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關愛。學生可以從閱讀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充滿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在於作者用純樸真摯的語言,表現父親在禍不單行、生活困苦、哀愁焦慮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無微不至的關懷遠行的兒子。父子之情躍然紙上,父愛在背影的烘托下顯得異乎尋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這樣一個在特殊環境下活動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固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文章無論記人、敘事還是抒情都十分平實,在平實之中蘊含着極爲深摯的情感,是一篇飽含真情實感的美文。

2、學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對親情的渴望非常強烈,但談及父親,除了嚴厲和陌生外,幾乎沒有其他印象。在這種情況下,缺乏相應的情感體驗,要與作品產生共鳴,從而學會把握和領悟人性美,最終學以致用,以我筆寫我心來刻畫有血有肉親情洋溢的父親形象,在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因而我覺得在上學期開展的《母愛如山》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基礎上,給這些不諳父愛的學生們上一堂他們最該補的“父愛”課,很有必要。讓學生既欣賞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愛,因而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洋溢在字裏行間的父子之情。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特點。

(3)、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

4、教學思路:

《背影》是一篇爲人稱道的美文,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感念父親及對自己過去不理解父愛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摯濃厚的感情。這樣的寫作過程,是“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有感而發的文章,纔可能具有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因而我分“瞭解背景,進入情境”、“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細節賞析”、“拓展閱讀,學生習作”四個環節進行賞析。

5.教學手段:

(1)朗讀:本文爲一篇美文,語言樸實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內容,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教師配樂朗讀、聽錄音、學生齊讀、散讀等。

(2)研討點撥:課堂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重點研讀文中父親說的“五句話兒”,出現的“四次背影”,“三處情感的跌宕”,兩個“聰明”,“一聲長嘆”。選用語

言實例賞析,體會關鍵詞語的妙處,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教師在疑難處給予指導點撥。

二.教學步驟

(一)瞭解背景,進入情境

以文學常識匯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親來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與父親在南京浦口分別時的情景,寫下了記實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體味本文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幾次出現背影。

生:本文字裏行間滲透着淡淡哀愁,父親對兒子疼愛、不捨。

師:從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背景來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你能描述當年“我”寫《背影》時的真實心緒嗎?

生:本文寫於1925年10月,當時“我”正在清華大學任教。社會的世態炎涼,使“我”多年來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敗落慘淡,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我”爲走投無路而絕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慘淡,爲了“謀事”餬口和讀書尋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別,踏上了顛沛流離的路途,不知何時再能見面的痛苦困擾着“我”。

(此環節教師要珍視學生閱讀的最初體驗,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調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細節賞析

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來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慘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別之時,兒子心目中父親的“背影”。接着扣緊父親說的“五句話兒”,出現的“四次背影”,“三處情感的跌宕”,兩個“聰明”來組織課堂教學。

重點要閱讀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濃濃的父愛之情。要讀出與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讀起來或蕩氣迴腸,或慷慨激昂,或溫情脈脈,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讀書明理。閱讀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會透過語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從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學會做人。

師:(第一環節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寫了幾次背影?幾次背影的出現各有什麼作用?聯繫全文細細品味。

(學生討論時,教師可參考課後練習一中的問題設計進行引導。明確後,用多媒體展示進行縱向比較)

師:(第二環節解讀眼淚)見到父親的背影時,作者流了幾次淚?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師:研讀文中三處跌宕的情感潛流。不送與送是第一處跌宕。你能推測父親的心路歷程嗎?

生:“我”到南京爲的是謀事餬口,心煩事忙,沒有空送兒子。但是怕這個熟識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來車站送兒子了。

生:這裏動詞“躊躇”使用了兩次。“頗躊躇了一會”,時間較長;“躊躇了一會”,時間較短。表現父親是經過深思熟慮,最後作出的決定。說明父親關愛兒子勝過關愛自己。

生:這裏也兩次使用了副詞“終於”,更表示作出“送”的決定的艱難思考過程。

師:走與不走是第二處跌宕。你能推測父親的心路歷程嗎?

生:上車後幫兒子忙前忙後,將諸事安排停當,兒子卻讓“我”走,但“我”還不想走,還想跟兒子多待一會兒,去買桔子給他路上解渴吧!

師:頹唐與惦記是第三處跌宕。你能推測父親的心路歷程嗎?

生:“我”少年外出謀生,獨立支援,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淒涼、頹唐!家庭瑣屑讓“我”發怒。唉,“我”的身體又不好,在北平的孫兒現在多高了?不知兒子現在過得好不好?咋不來封信呢?

師:文中第五節一連用了兩個“聰明”。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