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勵志作文 > 思考作文

新課程標準下對藏族學生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範文

從事民族教育已有多年,藏族學生漢語基礎較弱,加上藏語與漢語的語言習慣的差異,還有來自思維習慣、道德標準等多方面的隱性層次的影響,教者深感作文教學的難度。面對這種情況,幾年的教學實踐引發了筆者幾點思考:

新課程標準下對藏族學生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範文

一、從“說”切入,以說促寫

口語與作文具有許多的相通之處,都是對人的思維的表達,只是一個以口頭語言爲介質,一個以書面語言爲介質。因此加強口語交際的訓練有利於學生作文能力(如敘事、議論、表情、達意等)的提高。人們的口頭表達憑藉語言去駕馭思維,並將思維條理後的文字讀出音來反映。從人類歷史的進化過程看,口頭語言遠早於書面語言,就一個人的語言發展過程來看,同樣也是先有口頭語言,後有書面語言,所以說,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書面語言是口語的發展,是根據必要性對口語作的文字記錄,兩者相輔相成。呂淑湘先生指出:“語言教學從口語訓練入手,是順乎自然,事半功倍的;放過口語訓練,孤立地教學書面語言,是違背自然,事倍功半的。”說與寫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具有比書面表達更廣泛、更靈活、更及時、更便捷的特點,在訓練中能提高學生快速構思和語言運用的能力,取得省時、增量、實用的效果。口語表達更注重焦急環境的制約,在語言中加入了儀態、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因素,使語言的內涵更豐富,表現力更強,運用的技巧更多樣,學生在訓練中對語言的感悟也就更真切。所以,口語訓練是活生生的語言實踐,是行之有效的語言實踐。

藏族學生生性豪放、淳樸,但有一部分學生害怕用漢語與他人交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源於他們不太流利的漢語口語表達。爲此,必須掃除學生心理障礙,加強他們的漢語口語訓練,從而促進作文水平的提高。雖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是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寧說不寫。而聽、說、讀、寫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的,因此,可以以“說”爲切入點,讓學生在寫作文時也有話可說。如果能在語文課堂上重視學生口頭訓練,同時進行說寫結合的訓練,這無疑是具有新的教學意識的突破性改革。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這是爲完成作文教學總體目標的奠基工程之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爲學生創造諺語的機會,讓他們不懼於任何場合,在任何情況下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向別人傾吐出來,而且有意識地把學生功能的口頭表達與書面作文直接掛鉤,由觀察到說話,由說到寫,說寫結合,以說促寫,不斷協調說與寫的關係,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得到穩步提高。

二、增加閱讀,以讀帶寫

自然環境海闊天空,社會生活瞬息萬變,人們靠直接觀察所獲的材料,只能是鳳毛麟角,必須藉助間接觀察大量補充。間接觀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閱讀。錢穀融先生在接受中學生關於語文學習的採訪時就十分強調現代學生需要大量的閱讀,增加“識度”,這是擊中肯綮的。“腹中有詩書氣自華”,學生閱讀面狹窄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嚴重失誤,也是學生寫不好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寫好作文需要有積累,包括生活的積累和閱讀的積累;寫好作文需要有底蘊,包括文學的底蘊和精神的底蘊;寫好作文還需要一個學習和模仿的過程。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閱讀。

藏族學生的作文,往往容易寫得索然無味,語言貧乏,詞彙量小,反映出知識面狹窄,甚至是語言不通順等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廣博的知識來源於讀書,豐富的詞彙來源於讀書,良好的語感來源於讀書。多給學生獨立讀書、背誦、品位的時間,對學生功能喜愛的教材篇目,可多學精學,適時將課外的美文佳作引入課內,作源頭活水;注重感悟,重視閱讀的整體性和文氣文脈。教師要激勵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空盡情翱翔。語文教師可每週用一兩節課讓學生自己讀書,或乾脆定期將學生帶入圖書館或閱覽室,拓展學生自我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生興趣、產生動力、開發智力,在廣泛的涉獵中,真正學會讀書,體會讀書的樂趣。

語文教師還要加強閱讀指導,引導學生透過閱讀課外書報,進行知識積累,充實學生文化底蘊,可要求學生準備摘抄本,摘抄優美詞句段落,也可用剪貼的形式進行專題積累。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學舌功能主動閱讀,另一方面要避免閱讀的盲目性,讓學生多讀一些有較高品位和審美情趣的作品,特別是中外名著(國家教育部有中學生閱讀的推薦篇目,且要求中學階段每年課外閱讀量不少於80—100萬字),組織學生暢談讀書體會,使學生成爲一個“好讀書、樂讀書”且品位情趣高雅的人。要搞好學生的課外閱讀,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如圖書借閱制度、心得交流制度等。這些制度有效地保證了課外閱讀健康有序地進行。課外閱讀交流看起來只是一種閱讀資訊和經驗的交換,其實這項活動所覆蓋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一個閱讀階段下來,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了,有些方面遠遠超出了我們預想的結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筆下生輝,非從閱讀開始不可。

三、關注生活,敘寫生活

張孝純先生在《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徵》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論述:“語文字身源於生活,人們又時時藉助語文來參與生活、認識生活、反映生活、改造生活、創造生活。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使自己的語文能力不斷得到發展。人一旦脫離了社會生活,頭腦就會空虛,思想感情就會枯竭,語文能力也就喪失了生活的土壤。”語文教學如此,作文教學更是如此。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就曾說過:寫作的根源在於生活,脫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對於寫作方面的要求,新課標強調“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生活(包括自然)的確與寫作密不可分,我們因對生活的感悟纔有了寫作的衝動,纔有一種思想需要表達。同時,生活還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1、引導學生關心生活,親近自然。很多學生置身於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但在寫作時卻選不出材料,無話可說。這是因爲他們雖置身於生活之中,卻不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們不去觀察,不去了解,不去思考,不去感悟,更沒有積累。這其實與我們教師有關。這種情形必須改變。語文教師應該把作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要與課外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比如組織一些參觀、訪問、遊覽活動等。如果條件所限,不能遠遊,那麼,就地取材,參觀附近的廠礦、農場,訪問本地的一些典型人物也未嘗不可,或者遊覽、觀察家鄉的山山水水,去了解並用心體會家鄉的風土人情也別有一番情趣。一句話,就是要充分體現作文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2、作文要表現生活、干預生活。根據作文教學與生活聯繫的原則,我們在指導作文時應大力提倡學生寫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東西,努力反映身邊的生活,發掘並表現身邊平凡生活的美和意義,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動和感激之情。在我所教的每一屆學生中,幾乎都寫過《一件小事》、《我的老師》這樣陳舊的題目和題材。但是,幾乎每一屆學生的作文中都不乏有新意、有個性、有靈氣、能讓我感動的習作。原因不在於技巧,而在於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中發現了令他們感動和感激的東西,寫出了他們對生活的真實而獨特的感受。的確如此,有了生活的底子,有了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有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那麼,學生作文自然就會血肉豐滿,有真情實感了。雖然它也許還很稚嫩,但它畢竟是一種真實的鮮活的生命的活動,是創作主體個性的張揚。這就很可寶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