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包糉子

包糉子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包糉子的作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包糉子

包糉子作文一: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老家,我也體驗了端午節包糉子的傳統習俗。

我們先拿出一疊曬乾的糉葉,量取足量的糯米,赤豆作爲主要原材料。然後,我們先燒一大鍋開水,水開後把幹糉葉放進去煮,大概過了八九分鐘的樣子,糉葉的香味從鍋子裏飄了出來,奶奶說有香味出來就可以了,她立刻把剛煮好的糉葉撈了起來。接着奶奶教我把盛鬥裏的糯米和赤豆攪拌均勻,接着,我們就要去小溪洗糉葉和糯米了。

我們去小溪洗好了糉葉和糯米,接着就開始包糉子。我先拿兩片糉葉疊在一起,向裏一攏,做出了一個“碗”的造型,往裏面填上洗好的糯米。再把這個“碗”的“碗沿”用一隻手稍微攏進去一點,再用另一隻手把其它多出來的糉葉給蓋在上面,捏緊,最後,用細繩子捆上幾圈,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可別小看包糉子這幾個動作,說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可不容易。我包第一個糉子,到最後一步的時候,剛要捆起來,可是糯米一股腦兒地漏了出來,沒辦法,只好拆了重包。第二次包糉子的時候,剛要把多出的葉子蓋好,可是怎麼也蓋不上,原來是糯米放太多了,我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將多出來的糯米給挑掉,可是一不小心,捏着糉子的那隻手放鬆了一點,糯米灑了一地。第三次,我吸取前面的教訓,終於,第一個包成功的糉子出現了,接着,熟能生巧,就有了第二個,第三個……

我喜歡包糉子,更喜歡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

包糉子作文二: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糉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色彩和滋味惹人喜歡,而且還能引起我們對一位古人的懷念。

糉子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人們用翠綠的糉葉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做成糉子。煮熟以後,顏色變深了。剝開墨綠色的糉葉,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團裏鑲嵌着幾顆深油紅亮的瑪瑙棗。綠白紅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豔麗動人。

糉子的味道更是美極了,散發出淡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膩,黏黏而爽口,它既是開胃的美食,又是營養補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傳說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屈原一生寫了許多著名的愛國詩篇。後來國王不接受他的愛國主張,造成國土淪喪的後果。他滿懷憂憤,抱石投江自盡。人們懷念他,崇敬他,每年端午節,總是把食物用糉葉包起來。投入江中,讓魚兒吃扔下來的食物,使屈原的`屍體不受傷害。

老人們說,吃了糉子要學習屈原的愛國品格。難怪人們吃糉子的時候,老人總要講屈原的故事

包糉子作文三: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悽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糉子了。糉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糉子的竹葉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糉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爲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糉子包好後,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裏,慢火煮一下午。糉子煮好後,開啟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糉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製成1釐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爲民族的和諧,爲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