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國寶—大熊貓》閱讀答案

現如今,我們會經常接觸並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是好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寶—大熊貓》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寶—大熊貓》閱讀答案

《國寶—大熊貓》閱讀答案1

《 國寶――大熊貓》閱讀原文

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的熊”,也就是“本質類似於熊,而外貌相似於貓。”嚴格地說,“熊貓”是錯誤的名詞。這一“錯案”是這麼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着“貓熊”兩字。可是,當時報刊的橫標題習慣於自右向左認讀,於是記者們便在報道中把“貓熊”誤寫爲“熊貓”。“熊貓”一詞經媒體廣爲傳播,說慣了,也就很難糾正。於是,人們只得將錯就錯,稱“貓熊”爲“熊貓”。

其實,科學家定名大熊貓爲“貓熊”,是因爲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屬於食肉目。

後來熊一直保持肉食習慣,而大熊貓卻棄葷食素,最喜翠竹,偶爾也吃玉米稈、幼杉樹皮。這是爲什麼呢?據科學家研究,大熊貓遠祖雖是肉食動物,後來,由於尋不着肉食,只得吃滿山叢生的竹子,代代相傳,也就養成了吃竹子的習慣。大熊貓食用的竹類共有17種,其中最愛吃的是冷箭竹和華橘竹。不過,竹子中的營養成分不多,主要是難以消化的纖維素,所以大熊貓食量很大,一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凡是大熊貓活動的地方,最容易發現的就是一堆堆纖維素糞便。不過,大熊貓有時也顯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類動物。

大熊貓的活動範圍與季節關係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沒有積雪或積雪較少的山谷地帶。冬天照常活動,沒有冬眠的習慣。夏秋兩季則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帶活動。天氣炎熱時,也常到山溝裏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時候還下水游泳。大熊貓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到處流浪,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睡到哪裏。別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搖搖晃晃,爬起樹來卻挺高明。它的聽覺非常靈敏,受到驚擾時,就非常靈活地攀上高高的樹梢,躲藏起來。

大熊貓性情孤僻,平時獨來獨往,只有在發情期,雌雄才暫時同居。它們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產一仔,有時可產兩仔。分娩期間多以枯樹洞爲巢穴。奇怪的是,一隻體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貓,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體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僅相當於母體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爲成體約需兩年左右時間。

正因爲大熊貓繁殖艱難,存活又難,所以如今我國野生的大熊貓屈指可數,估計只有1000只左右。

大熊貓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爲它體態可愛,數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萬年曆史的古老動物,對科學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動物具有珍貴的價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貓幾百萬年來的形態構造變化不大,現今的大熊貓仍然保留着許多原始的特徵。因此,大熊貓

有着“活化石”之稱。

選自葉永烈《國寶――大熊貓》,有刪節。

《 國寶――大熊貓》閱讀題目

15.選文圍繞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這一中心,運用 順序分別介紹了大熊貓名稱的由來、 、 、 等情況。(2分)

16.結合全文說說大熊貓珍貴的主要原因。(2分)

17.“一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一句的“最少”一詞能否刪去,並請說明原因。(2分)

18.選文劃線的句子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在表達上有何作用?(2分)

19.根據你的閱讀感受,請你談談熊貓被推薦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理由。(2分)

《 國寶――大熊貓》閱讀答案

15.邏輯 食用習慣 活動範圍 繁殖、生長狀況 (2分,正確一處0.5分)

16. 它體態可愛 數量稀少 具有研究古代哺乳動物的珍貴价值(2分,前兩點各0.5分,後一點1分)

17. 不能刪去。原因:“最少”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它比較客觀地說明了熊貓每晝夜的竹子食用量,刪除後意思的表達就絕對化了,容易被理解爲每天只食用15到20公斤。(2分,答出不能刪1分,說對原因1分)

18. 例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說明;作用:充分說明了大熊貓繁殖能力低,且不易成活,進一步突出了大熊貓的珍貴。(2分,答出一種說明方法1分,答對說明作用1分)

19.因爲作爲 國寶的熊貓來自廣袤的森林,熊貓追求新鮮,充滿力量,無拘無束,是個可愛的動物,無論走到哪裏,都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和笑聲。他傳遞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2分,言之成理即可)

《國寶—大熊貓》閱讀答案2

國寶大熊貓(節選)

①大熊貓如今分佈地域十分狹窄,僅見於我國四川省的岷山、邛崍山和大小涼山,甘肅省的南緣和陝西省秦嶺南麓等海拔20xx~3500米的崇山峻嶺。那裏的森林地帶人煙稀少,絕大部分山嶺都是懸崖絕壁,高聳入雲,但也有連綿不絕的緩坡。山坡上覆蓋着蔥蘢茂密的原始森林。山林間雲霧繚繞,煙波浩瀚,空氣潮溼,泉水豐富,到處生長着苔蘚,在繁茂的植物中夾雜多種竹類。生活在這裏的大熊貓,終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隱士”。

②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思是“像貓的熊”,也就是“本質類似於熊,而外貌相似於貓”。嚴格地說,“熊貓”是錯誤的名詞。這一“錯案”是這麼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着“貓熊”兩字。可是,當時報刊的橫標題習慣於自右向左認讀,於是記者們便在報道中把“貓熊”誤寫爲“熊貓”。“熊貓”一詞經媒體廣爲傳播,說慣了,也就很難糾正。於是,人們只得將錯就錯,稱“貓熊”爲“熊貓”。

③其實,科學家定名大熊貓爲“貓熊”,是因爲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屬於食肉目。後來熊一直保持肉食習慣,而大熊貓卻棄葷食素,最喜翠竹,偶爾也吃玉米稈、幼杉樹皮。這是爲什麼呢?據科學家研究,大熊貓遠祖雖是肉食動物,後來,由於尋不着肉食,只得吃滿山叢生的竹子,代代相傳,也就養成了吃竹子的習慣。大熊貓食用的竹類共有17種,其中最愛吃的是冷箭竹和華橘竹。不過,竹子中的營養成分不多,主要是難以消化的纖維素,所以大熊貓食量很大,一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凡是大熊貓活動的地方,最容易發現的就是一堆堆纖維素糞便。不過,大熊貓有時也會顯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類動物。

④大熊貓的活動範圍與季節關係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沒有積雪或積雪較少的山谷地帶。冬天照常活動,沒有冬眠的習慣。夏秋兩季則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帶活動。天氣炎熱時,也常到山溝裏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時候還下水游泳。大熊貓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到處流浪,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睡到哪裏。別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搖搖晃晃,爬起樹來卻挺高明。它的聽覺非常靈敏,受到驚擾時,就非常靈活地攀上高高的樹梢,躲藏起來。

⑤大熊貓性情孤僻,平時獨來獨往,只有在發情期,雌雄才暫時同居。它們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產一仔,有時可產兩仔。分娩期間多以枯樹洞爲巢穴。奇怪的是,一隻體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貓,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體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僅相當於母體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爲成體需兩年左右時間。

小題1:根據選文內容,將下列空格填寫完整。(3分)

選文介紹了我國野生大熊貓的分佈地域、生態環境、氣候條件, , ,隨季節交替而改變活動範圍和生活習性, 。

小題2:從說明語言特點的角度品析加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一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吃15—20公斤竹子。

小題3:文中劃線句子運用哪些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4分)

一隻體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貓,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體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僅相當於母體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

小題4:大熊貓是我國國寶,我們該如何保護它們?(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名稱來歷、飲食習慣、繁殖情況(一空1分,共3分)

小題2:“最少”,表限制,說明了大熊貓的食量大,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小題3:運用了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2分),列舉了科學的數據,將仔熊貓和小老鼠及熊貓母體比較,具體說明了仔熊貓的少和小,從而說明了大熊貓繁殖率低且不易成活。(2分)。

小題4:略

試題分析:

小題1:第1段介紹的是“分佈地域、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第2段介紹的是“名稱來歷”,第3段介紹的是“飲食習慣”,第4段介紹的是“活動範圍和生活習性”,第5段介紹的是“繁殖情況”。

小題2:(1)爲了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經常用一些表限制的副詞,如本句中,就用了“至少”一詞,說明了大熊貓的食量大這一特徵。

小題3:爲了突出大熊貓不易成活且繁殖率低這一特點,作者運用了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進一步突出了大熊貓的特點。

小題4:根據大熊貓的特點來設計保護它們的方案即可。如:(1)建立保護區,杜絕一切破壞行爲;(2)加強宣傳、執法和懲處力度;(3)人工飼養和繁殖;(4)建立竹子走廊,保證熊貓的食物。

《國寶—大熊貓》閱讀答案3

①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的熊”,也就是“本質類似於熊,而外貌相似於貓”。嚴格地說,“熊貓”是錯誤的名詞。這一“錯案”是這麼造成的:新中國成立前,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着“貓熊”兩字。可是,當時報刊的橫標題習慣於自右向左認讀,於是記者們便在報道中把“貓熊”誤寫爲“熊貓”。“熊貓”一詞經媒體廣爲傳播,說習慣了,也就很難糾正了。於是,人們只得將錯就錯,稱“貓熊”爲“熊貓”。

②其實,科學家定名大熊貓爲“貓熊”,是因爲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屬於食肉目。

③後來熊一直保持肉食習慣,而大熊貓卻棄葷食素,最喜翠竹,偶爾也吃玉米稈、幼杉樹皮。這是爲什麼呢?據科學家研究,大熊貓遠祖雖是肉食動物,後來,由於尋不着肉食,只得吃滿山叢生的竹子,代代相傳,也就養成了吃竹子的習慣。大熊貓食用的竹類共有17種,其中最愛吃的是冷箭竹和華橘竹。不過,竹子中的營養成分不多,主要是難以消化的纖維素,所以大熊貓食量很大,一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凡是大熊貓活動的地方,最容易發現的就是一堆堆纖維素糞便。不過,大熊貓有時也顯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類的動物。

④大熊貓的活動範圍與季節關係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沒有積雪或積雪較少的山谷地帶。冬天照常活動,沒有冬眠的習慣。夏秋兩季則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帶活動。天氣炎熱時,也常到山溝裏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時候還下水游泳。大熊貓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到處流浪,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睡到哪裏。別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搖搖晃晃,爬起樹來卻挺高明。它的聽覺非常靈敏,受到驚擾時,就非常靈活地攀上高高的樹梢,躲藏起來。

⑤大熊貓性情孤僻,平時獨來獨往,只有在發情期,雌雄才暫時同居。它們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產一仔,有時可產兩仔。分娩期間多以枯樹洞爲巢穴。奇怪的是,一隻體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貓,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體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僅相當於母體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爲成體約需兩年左右時間。

⑥正因爲大熊貓繁殖艱難,存活又難,所以現今我國野生的大熊貓屈指可數,估計只有1000只左右。

⑦大熊貓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爲它體態可愛,數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萬年曆史的古老動物,對科學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動物具有珍貴的價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貓幾百萬年來的形態構造變化不大,現今的大熊貓仍然保留着許多原始的特徵。因此,大熊貓有着“活化石”之稱。

(選自葉永烈《國寶——大熊貓》,有刪節)

1、理清全文的思路,根據③~④段的內容,把下面的空缺處填寫完整。(3分)

大熊貓名稱的由來 大熊貓的性情與繁殖 大熊貓珍貴的原因

2、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去掉後,對原意影響不大的一項是( )(3分)

A.嚴格地說,“熊貓”是錯誤的名詞。

B.大熊貓食量很大,一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

C.大熊貓的活動範圍與季節關係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沒有積雪或積雪較少的山谷地帶。

D.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爲成體約需兩年左右時間。

3、結合全文內容,請寫出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的原因。(4分)

答: 參考答案:

1、大熊貓的飲食習慣 大熊貓的活動範圍(生活習性) 2、 D

3、大熊貓是有300萬年曆史的古老動物,幾百萬年來,它的形態結構變化不大;對研究古代哺乳動物有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