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項脊軒志》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學目標:

《項脊軒志》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必修五)

1、瞭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讀課文,翻譯全文。

3、積累文言字詞

4、體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學習作者捕捉生活細節、運用白描寫人的手法。

重點、難點:1、體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虛詞的積累

一、解題

爲何把自己的書齋成爲“項脊軒”?

“七錄齋”。明朝文學家張溥自幼勤奮好學,他讀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完畢後,朗讀一遍即燒掉,接着再抄,再讀,再燒,如此反反覆覆達六七次之多。天長日久,他的右手握筆處長出了老繭。爲了勉勵自己,他就把自己讀書的屋子取名爲“七焚齋”。

綠林書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支援學生運動,被反動文人誣爲“學匪”。“學匪”住的房子,當然是強盜的所在,因此,魯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衚衕的書齋取名爲“綠林書屋”,來諷刺反動文人的誣衊。

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一說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說,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軒,這裏指小屋,即書齋。

二、正音,朗讀初步感知。

三、疏通課文,重點掌握文言知識。

四、1、透過仿寫來把握《項脊軒志》主要內容和情感。

《項脊軒志》是不是光寫項脊,軒項脊軒的興廢變遷?《項脊軒志》又作《項脊軒記》,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記”的意思,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

根據《醉翁亭記》和《陋室銘》兩篇文章的寫作內容和表達的情感,寫了兩句話:

假醉翁之亭歐陽繪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樂意。

託鄙陋之室禹錫寄仙龍之說議談泊修業之潔志。

請同學根據這篇文章的內容和情感仿寫一個句子

借項脊之軒有光記瑣碎之事抒三世變遷之感。

(作者所託之“物”就是“項脊軒”。可以說,項脊軒是全文佈局謀篇的一條線索。文中將與項脊軒有密切聯繫的往事連綴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滄桑。往事如煙,可寫可記之事很多,而作者將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生都限制在項脊軒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項脊軒緊密聯繫起來,無論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無不圍繞着“項脊軒”這一中心,條理井然,形散神聚。 )

《項脊軒志》主要內容和情感就是:記瑣事,言悲情。

過度:在項脊軒中發生的事都是悲的嗎?

2.兩種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開頭句作爲過渡,上承寫喜,下側重敘悲。 

(1)第一段,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變化,以“喜”貫穿。 

修葺前,項脊軒狹小、陰暗、破漏;修葺後,項脊軒明亮、幽雅、安靜。在這段,作者意在表現自己青少年時期讀書生活過的書齋,可愛、可親、可美,以表達自己深深的眷戀之情,而作者欲揚先抑,先極力敘述原來的項脊軒的舊、小、漏、暗,爲下文寫修葺後的項脊軒的優美可愛作鋪墊。 

作者筆下修葺後的項脊軒,原來陰暗的小屋變明亮了,是因爲陽光照射在新修的圍牆上,從新開的四扇窗戶反射到室內;原來院前普通的圍攔因主人在周圍種植了蘭花、桂樹、修竹而增添了無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學們注意這樣一句話:“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萬籟有聲”是什麼意思? 

明確: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籟,孔穴裏發出的聲音,也泛指一切聲音。那麼

是寫環境幽靜還是寫喧囂? 

明確:寫幽靜。(“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裏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詩句)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啊。) 

作者每天在這樣的地方讀書,心情如何?--高興--所以他偃仰嘯歌,只有當讀書有所得時,纔會高興得這個樣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們再一起來把第一段朗讀一遍,進一步體會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懷。

過度:(作者在修葺後的明亮、不漏和安靜幽雅項脊軒中讀書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項脊軒引發的對往事的回憶多可悲。作者寫《項脊軒志》情意不在懷念這個軒,而在感慨這個悲,寫到幾重悲?) 

2)第二段,敘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貫穿。  

家道衰落;幼年喪母;仕途不利,有負祖母的期望,而且愛妻又過早的離世;這幾重悲痛,追憶往事,其痛何堪啊,雖然歸有光文中無一字言痛,但同學們一讀書,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緒。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經評價歸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於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什麼意思呢?

是說歸有光善於選擇平常小事,平凡場景,用平淡的語言來表現特真摯深厚的情感。文章風格少雕飾,尚自然,少約束,尚閒散。同學們邊讀邊體會,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很有表現力不要緊之題,不要緊之語。(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緊之題,不要緊之語讀一讀,然後談談體會。)

1先回憶“諸父異爨”引起庭院的變化,反映家庭的敗落,筆墨中無不浸透着作者無限的“悲”情;

作者善於抓住富有特徵性的細節,來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反映歸家家庭的敗落。歸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自從“諸父異爨”後,設定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四分五裂之狀)。 “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廳’非‘庭’也)”,寥寥幾筆,將一個封建大家庭分家後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面對着家道中落的事實,長期接受傳統思想教育的歸有光,內心是怎樣的感受呢?(“始爲籬,已爲牆”)先用籬笆相隔,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太嘈雜太混亂,後來更用一堵堵牆壁阻斷往來,由籬到牆是客觀的變化,在主觀情感上,親人情感的隔膜越來越來大,關係越來越淡漠。“凡再變矣”我覺得像一聲嘆息,寫出了歸有光的無奈和悲涼。

2作者8歲喪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對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卻巧妙地透過曾在項家居住的兩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親那對兒女的慈愛之心。作者共記敘了母親兩件瑣事:一是母親當年曾經來過軒中,二是大姊在老嫗懷中呱呱啼哭,母親聞聲問飢問寒的情景。“兒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見真情,一個母親聽到孩子的啼哭,趕緊起來,滿是憐愛地問“兒寒呼,欲食乎?”這話在歸有光回憶起來,母親去世多年,恐怕在這話裏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親對孩子深切的愛。(這一平常之題,既寫出了母親對孩子深切的愛,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

3這件事是作者親身經歷的,寫法與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爲敘事主線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個生動感人的細節來描寫的: 

之一:祖母過來探望“我”,看到孫兒靜靜讀書軒中,笑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話語中既有疼愛之情,又有讚賞之意。一個細節,幾句話語,就把祖母對孫兒的勉勵、期待之情摹寫得十分真切。

之二:祖母離開時,輕手闔門,自言自語:“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小小的動作,表露出祖母對孫兒的關切之情;喃喃自語中,尤其一個“久”,一個“待”,寄託了祖母對歸家多年功名無望,而今終於從孫兒的埋頭苦學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動和喜悅之情。 

之三:頃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情真意切,語重心長,話語中寄託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寫到這裏,回顧自己多年來科舉路上的坎坷(35歲才中舉人,8次參加殿試,60歲才中進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場呢? 

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場”,無不緊扣“亦多可悲”來寫,回憶中隱含着作者對家庭變遷的悲嘆,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對自己懷才不遇、有負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4寫愛妻 

正面寫情:“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時”,時常,經常,有“問”就有“答”,有“學”就有“教”。字裏行間,彷彿能聽見項脊軒中不斷傳出來了歡聲笑語,能感受到他們夫唱婦隨,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場面。 

側面寫情:“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此語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轉述的是諸小妹的話。諸小妹怎麼會問起“閣子”的事呢?無疑是“吾妻”經常在她們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還可以推出,“吾妻”在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僅是“閣子”,更有“閣子”中的人,“閣子”中他們親密無間的生活。 

“其後六年……其後二年……”這一層,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後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卻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與開頭形成鮮明對比:項脊軒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獨居陋室,悠然自得,其樂無窮。如今,因爲“吾妻死”,室壞也不想修了。作者沒有直寫妻死後的傷感,但我們從文章前後的對比中,自然能體會到作者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情。二、三句寫兩年後重修項脊軒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時日,但復葺舊室,已全然沒了當年的熱情,平實的語言中,無限傷感溢於言外。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樹,自然想當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聽到了妻子的歡聲笑語。而如今,物猶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樹已“亭亭如蓋”,有如自己對妻子的濃濃的懷念之情與樹俱增,纏綿不盡。

此部分小結:剛纔同學們分析得挺好,確實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緊之題,和不要緊之言,而且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在這篇文章裏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場景,平凡的瑣事,平淡的言語,可是孕育在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種至深的感情,正所謂“至情言語即無聲。”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傷中,歸有光認爲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歸有光的一生執着於科舉,然而仕途坎坷,7歲入學,9歲學習寫文章,14歲應童子試,20歲以童子試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35歲鄉試中舉,以後8次會試都落選,60歲才考中進士,66歲病死於任上。可以說他一生都在爲功名忙碌。

《項脊軒志》是作者兩個時期所寫。前一部分寫於19歲,後一部分寫於32歲。在作品細膩的描寫中,我們能讀到他從少年到中年時期追求功名時的心境。

兩部分內容寫作時間相隔十三年,其間,歸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變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與妻子共讀的歲月,不禁潸然淚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難以言說的痛。“吾妻死,室壞不修”,“臥病無聊”,“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這不僅僅是對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難就的痛苦。此時,再望見“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想起昔日新婚宴爾、憑几共讀的歲月,該是何等的痛心呀!後一部分可以說是至悲。功名難就,上對不起祖母母親,下對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沒有完成家族中興的大任,此時面對當年躊躇滿志的文字,我們可以想見歸有光在對親人的思念中又憑添了多少痛苦!

“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從孟浩然等唐代詩人的試圖走“終南捷徑”到柳永“奉旨填詞”到“范進中舉”,科舉制度一直困擾着中國讀書人。《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少年時的希望與中年時的悲傷,心理上形成的強烈的反差,是一代讀書人心理歷程的真實再現,更是一代讀書人面對功名的哀嘆。

 

林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