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新課程教學花絮(蘇教版必修教學論文)

 時下,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它要求我們不斷摒棄過時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以創新的思維,科學的方法去駕馭課堂,掌握學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句話給我們深刻指出了我們現在做任何事都必須大膽創新,否則我們的工作就會停滯不前。語文教學亦然,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新課程教學理念,新課程的教學方法讓筆者頗爲深刻地感受到了課改的濃濃氣氛。

新課程教學花絮(蘇教版必修教學論文)

堅持寫隨筆日記,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文教學無疑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命題,然後講解寫作方法,最後學生作文。這一模式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把學生當成是產品輸出的機器,學生寫出的文章往往是無病呻吟,亮點很少。究其原因,是沒有尊重學生的感情、主體地位,這樣怎麼會寫出好的文章。

杜甫有一句很好的話:“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沒有一定的感情基礎,怎麼會寫出優秀的作文,讓學生硬着頭皮“擠牙膏”的方式無疑無情扼殺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使學生害怕作文課,一到作文課心裏就緊張。鑑於此,讓學生感情的自由流淌就應成爲作文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

考慮到上述原因,近幾年在作文教學這一點上我佈置了學生每週寫三篇隨筆日記,並且強調,不管你寫什麼內容,也不論長短,只要是你內心感情的流露就可以。在這樣的要求下,學生的作文漸漸有了起色,無病呻吟的內容減少了,抒真情實感的多了,讓你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批閱隨筆日記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與學生面對面的心的交流,感情的激盪。

經過幾年的實踐,隨筆日記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給本來死氣沉沉的作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風,激起了一道道漣漪。總結來講有以下幾條好處:

一、培養了學生的正確寫作習慣。優秀的作文往往不是學生在課堂上老師的要求下寫出來的,而是學生在適當情況下感情流露的結果。當學生想流露自己感情的時候,作爲老師要給學生以發泄的突破口,不能已自我設計好的模式或要求去“趕鴨子上架”,從而扼殺學生的創作的自由。歷史上許多大文豪,如魯迅、茅盾、巴金等,他們之所以能寫出流芳百世而經久不衰的經典名著,並不是有哪位作家給了他們固定的框架,而是自己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這纔是正確的寫作習慣,對學生的這一習慣一定要加以保護。

二、訓練了文筆,提高了寫作水平。每週的隨筆日記,保持了學生動筆的習慣性。古人說:“一日不讀書,便覺言之無味,面目可憎。”而實際上語言水平的提高就在日復一日的讀、思、寫的過程中循環往復,互相轉化,不斷生成的。

三、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在這些隨筆中,有對學校或社會上某些事情的獨特思考;有對教師、家長、同學發泄的不滿的情緒;有對社會不公正的控訴;有對純真友誼、美好感情的讚美;還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生活。可以誰這給他們本來單調的學習生活塗上了“濃墨重彩”。

四、爲課內作文、應試作文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學生所寫的大量的隨筆日記,內容包括了其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樣的文筆積累對於學生“對付”課內作文特別是應試作文可以說是一筆財富。課內作文,應試作文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如平時不注意積累,單憑一時的發揮很可能造成“無病呻吟”的局面,而之前積累了大量素材的學生就可以從自己的“倉庫”中挑選出適合自己需要的作文,然後在作一番“添枝加葉”的處理,就可以成爲一篇不錯的習作。在最近的月考中我就發現有許多學生的隨筆日記登上了試卷這一“大雅之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隨筆日記有如此多的優點,我們何樂而不爲呢?

注重質疑交流,開張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

美國的教育家布魯克認爲:“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標準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能自己質疑提問說明學生進入了自主學習的狀態,教師透過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爲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透過個體與個體的、個體與羣體、羣體外向學習法的交流,培養獨立思考、商討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透過內外結合的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譬如,我在教學中就有意識地進行語文活動課的嘗試:以學生閱讀課內外讀物爲主,並進行摘抄和討論;依據教材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編寫課本劇;實地採訪和調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辯論、討論、朗讀、辦講座等;依據教材,圍繞如何利於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以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爲依據開展各種興趣性活動;以語文教材或其相關知識爲基礎,開展表演、競賽、繪畫、歌唱、外出採訪、參觀等活動。語文教學應突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透過不同渠道,創設一種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處在無憂無慮的氛圍中,使每個學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沒有精神壓力的情況下開展認知活動。只要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才能形成和發展。

運用多媒體進行朗讀教學,陶冶學生情操

傳統教學中的“讀”,主要有教師的範讀、朗讀等形式,這樣的陳舊的傳輸教學資訊的手段,已逐步讓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教學條件已極大改善的今天的學生感到不滿足,甚至厭倦。電教媒體的運用,可以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的音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而恰恰是這些陌生的資訊,能給學生已新異感,正是這種新異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對教材中一些敘事性較強的記敘文及抒情味較濃的散文,如果採用與教材配套發行的課文朗讀錄音,其效果就會不大一樣。因爲錄音中的語音平穩和諧,娓娓動聽,語氣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往往使人賞心悅目。而每個教師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教師既有播音員的聲音又有主持人的語氣,而在教學中運用錄音媒體便能揚長避短。另一方面,學生對自己沒有或很少聽過的專家、名人的朗讀錄音懷有極大的興趣,注意力會更集中,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真確領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掌握規範的聲調使學生認識和改進自己的發生練習,從而達到教學要求應有的意境,進入到課文爲我們所創造的氛圍中去。

比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時就利用了先進的多媒體錄音系統,從而使學生在聽、讀、看的過程中走進課文給我們所創造的意境中去。在教學時我首先激情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通讀課文後去欣賞優美的伴奏錄音和畫面,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很快進入了文中給讀者所描寫的那種境界,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圖畫,陶醉於春天的詩情畫意之中,也很快感受到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另外,透過聆聽錄音,學生也領會了文中一些用得較好的詞語,從而培養了其譴詞造句的能力。在上述的基礎上在進行讀後的感悟與交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必然會很高。可以說,欣賞優美的錄音這一環節把這堂課推到了高潮。

進行仿寫練習,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所謂“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也強調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以這樣說,一切創造發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發明。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任務一方面要教會學生聽、說、讀、寫,另一方面要挖掘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培養想象力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語文教學中離不開想象。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力,思維縱橫馳騁,凌空翱翔;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衝破現有知識經驗的侷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諾貝爾獎獲得者--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歌膾炙人口。我在教學他的詩歌《告別》時,就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去想象,去仿寫。詩中作者把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之情幻化成種種清新而鮮明的形象,讓孩子變成“清風”,變成“漣漪”,大風之夜聽到孩子的微語,閃電之夜讓媽媽聽到孩子的“笑聲”,皎潔的夜晚孩子變成月光,變成“夢兒”,讓媽媽做甜美的夢兒……孩子對媽媽的眷念之情,作者不是用生活中的現實來表達的,而是獨闢蹊徑採用了純粹想象的手法來表達的,這種奇特而又美妙的手法正是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的。

教學這首詩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的主題--孩子對母親的眷念之情。然後重點就這首詩歌一個重要特點--“想象”上大做文章。

詩歌的第二段有這樣的一段話:“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這幾句話最有仿寫的價值。在我的啓發下,學生髮揮想象力,寫出優美新奇的片段,以下是兩位學生的仿寫片段:

“我要變成你的心,讓你知道我是多麼的想念你;我要變成空氣,當你呼吸時,把你親了又親;我要變潤膚露,讓你永葆青春;我要融化在你的血液裏,流淌到你身體的各個地方,爲你提供豐富的營養。”

“我要變成一隻螢火蟲,當你感覺黑暗時,給你以無窮的光明;我要變成北斗七星,當你迷路時,給你指引方向;我要變成一縷陽光,無時無刻給你溫暖;我要變成一隻小鳥,當你寂寞時,唱動聽的歌給你聽”。

在這些仿寫當中學生將詩中的“我”幻化成心、空氣、潤膚露、螢火蟲、血液等恰到好處的表達了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之情,可以說,在這節課上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新奇的想象不時贏來陣陣掌聲。

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我們以“創新”這一思維模式去統率課堂教學,去要求學生。只有這樣,新課程這朵“含苞已放”的花朵纔會開得更爲明豔、更爲芬芳!

 

顧登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