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1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時,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傳奇故事。文章描寫具體、情感真摯。

一個偉大的父親,一個堅強的兒子!這是本文給我們展示的兩個人物形象。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悟父愛的偉大?在反覆研讀課文後,我覺得要抓住課文的主線進行教學,透過對父親的感情變化來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本課安排兩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教學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教學目標是:初讀課文,完成生字教學,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在教學中,我先設疑,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配上圖片及解說,讓學生對地震造成的巨大傷害有個感性的認識,爲後面父親克服一切困難救兒子做好鋪墊。接着我用多媒體出示本課的新詞語,並將詞語配上背景圖、加上解說,然後將詞語串聯成一句話,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同學們既認識了詞語又透過相應的配圖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和課文內容,這樣的生字教學方法新穎直觀,圖文並茂,學生易於理解,並能很快記住這些新詞語,我想這是高年級識字教學值得提倡的方法吧。

在學生讀通課文後,讓他們找出課文的中心句,並抓住“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父與子”這個中心句,讓學生在深入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體會父親的了不起表現在哪些方面。特別是課文中描寫這對父子的外貌、語言、動作的詞句,引導學生去想象、體驗。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這些數字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個過程是異常艱難的,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親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難,體現的是父親那執着的信念。透過對關鍵詞句的品讀、理解、體會,真正讓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的感悟達到“心靈的感動”,從而使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新課程倡導:我們語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字與生活的橋樑。課文中描寫的是國外的一對父子,距離學生較遠,學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對此,教學中,我適時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有關圖片,當悲傷的音樂響起,那彷彿來自天國的、震撼靈魂的樂曲,盪滌着每個學生的心,撞擊着每個學生的靈魂,再加上我的描述,此時的課堂“無聲勝有聲”,師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那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讓學生再一次從心靈深處感受到愛的力量,感受到人間真情。

課的結尾,我出示了一個小練筆:此時此刻就讓我們再次走近父親的心,已經堅持挖掘了36個小時,可是兒子還生死未卜,這一刻,父親會對兒子說點什麼呢?就請你拿起筆,寫在書頁的空白處。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且讓學生換位思考,感恩於父母。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2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透過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透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我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與子的了不起”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爲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重點抓住了文章的一箇中心點,以點引面,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

一、抓住中心,感悟文字

教學時,先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句子“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計提問,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說父親了不起,找出描寫父親了不起的段落,重點是課文的3、5、12自然段,先讓學生朗讀,談談體會,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課文中,再讀,讀出相應的語氣。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抓住空白,想象說話

說兒子了不起,讓學生找出體現兒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課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談體會,在老師的講述下,引導學生體會年僅七歲的阿曼達在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食物,沒有水,只有恐懼與危險的情況下,苦苦等待父親的救助,但他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當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在出去吧!”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兒子的子不起。

三、讀中體驗 感受父子情

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採用自由讀、個別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景中,讓朗讀使學生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從而實現文字的教學目標,感受父子情至深。如學習“36小時”是怎樣的挖掘?在這裏,我採用聯繫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不斷地挖掘中,又有遇到怎樣的困難與危險!或是餘震不斷,或是塌方連連……每一次危險都可能是致命的!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將這段文字讀懂、讀活、讀厚、讀出情味,這是感受偉大父愛的關鍵所在。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最後透過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平凡而偉大的父愛、母愛,再讓學生結合6月19日的父親節,表達對父親的愛。把課堂學習內容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體會父母的偉大而無私的愛。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過於注重教學流程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

2.學生朗讀不夠到位,沒有真正融入到文字中。

3.借班上課對於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教學機智欠缺。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3

新課標指出“要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重視和關注青少年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養,強調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主要靠薰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輸。”我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緊扣這幾點,突出人文性。

一、創設情境 調動情感 縮短文字與學生的距離

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於文字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面較遠,因而我在教學時注意媒體的運用。上課伊始,播放有關大地震的錄象,教師談話激情:“大家看,一場大地震正在發生,一個兒子被埋在廢墟中,父親怎麼辦呢?這節課,我們將一起讀一讀這個發生在地震中的故事。”這樣一下子就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二、讀中體驗 感受文字的震撼

這篇課文中父親的情感變化是全文的主線,我以此爲線索,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父親的情感變化:着急、擔心、悲痛、堅定、激動、幸福。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透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採用自由讀、個別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讓朗讀使學生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讓朗讀使他們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字的教學目標,感受文字的強烈震撼,引起共鳴。

三、尊重學生的感受 體現人文性

在思考“爲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這個很有分量的問題時,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迴點撥。然後交流學習成果。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每個學生在探究中都會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感悟,在這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透過交流討論,豐富了個體探究所得。

四、昇華感情 再現人文魅力

最後,我讓學生講講他們父子、母子之間互相愛護、信任的故事。有個學生講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樓,不小心摔一跤,但還緊緊地抱着他,結果導致他爸爸骨折。此時此刻,學生對父愛母愛的理解是飽滿的,觸及到了學生的靈魂深處,對其成長也會有深遠的影響。我體會到語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語文。用文字展現生活實際,既能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動學生內在情感世界。此時,他們的所想所說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極。在這裏再現了人文魅力。

在課文的學習中,我與學生隨着這對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經歷了磨難,經歷了痛苦與喜悅,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我們陶醉於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們,成長了自我。

這篇課文的教學,體現了語文濃郁的人文性。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4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第九冊第十七課課文,是父母的愛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後,一位父親抱着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讚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勝困難獲取幸福,執着追求的精神,這一課的學習目標是把握課文內容透過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感受父親對兒子深厚的愛。

在教學中我抓住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爲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讓學生帶着學習目標深入探究.學生從父親的動作、語言、外貌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父親的艱辛和父親偉大的愛,感受到父親是一個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人。從阿曼達在廢墟上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讓同學出去,感受到兒子的了不起,父親爲信守諾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因爲父親說過“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而變得勇敢富有愛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親情使人無私高尚,親情能創造神奇般的奇蹟。

結尾我設計兩個可能發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兒子但兒子已經死了;二是父親在找孩子的過程中發生意外。在天國和孩子在一起。在這兩種情況下父親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嗎?學生感受到父親都實踐了他對兒子的諾言,展示了他對兒子濃濃的愛,這足以讓人尊敬,讓人覺得“了不起”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得到了發展。

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說的一句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學生想象在什麼情況父親說過這句話。在描寫爸爸外貌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以此深化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於語文教學我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爲重要。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裏,讀出相應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現兒子還活着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出喜悅與幸福。經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並未走進文中,走進現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覆研讀,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透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走進現場,入情入境,親身經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

總而言之,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學上離校長提出的教學思路還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後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鑽研教學,讓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5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講述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及其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文章的情節並不複雜,最大特點是以“情”字貫穿,尤其是幾處對父子倆的語言描寫,情真意切,極其感人。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這樣落實的:以多種形式的讀爲主線,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爲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爲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字的解剖。

語文學習不能遊離於語言文字的品析之外。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十分注重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在文中,父親說的“你是來幫助我的嗎?”“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出現了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貫穿全文。故在教學中,我緊緊地抓住這條感情線,透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悟父子倆之間的對話,從而感受到愛的力量。

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學生的閱讀感悟還不夠深入充分,對父愛的理解也只是存在表面層次。沒有觸及孩子靈魂深處。此次教學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學生語言的訓練還不夠紮實;缺少對寫作方法的總結講解;少了一些生成的精彩。這些都有待今後進一步改進,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