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 我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反思:

(一)教學思路體現了“一條主線,兩個場景”。條理清楚,令人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重點。“一條主線”就是感悟父親的了不起。“兩個場景就是”:一是別人勸阻父親別挖的場景;二是父親奮力挖掘38小時的場景。

(二)充分引導了孩子們讀,讓同學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時有層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點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導孩子們讀出父親的累,然後透過想象寫話,讓同學們帶着想象讀,讀出感受。接着當學生明白父親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爲心中有一個永恆的承諾,有希望,又要同學們帶着希望去讀。在課堂上我採取了多種方式讀,有評價讀、範讀、想象畫面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在層層推進的朗讀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爲深刻的感悟。從學生的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在不斷昇華。

(三)注重了學生的自讀感悟,我讓學生邊讀邊寫批畫;抓住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去理解課文,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句子的對比,體會寫作特點等語言文字訓練,使課堂教學比較紮實有效。

(四)貫穿了讀寫結合,給學生們練筆的機會。在這節課中,我進行了“想象寫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同學們更深地走進父親,情不自禁地感動於父親的了不起。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學時間緊,學生自學時間偏短,寫話時間、交流感悟的時間也偏少。

(2)在教學中,我面帶笑容,與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調不太協調

(3)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學生的情緒沒帶動起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2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透過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透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礬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個小時,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的事,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怎樣才能讓學生走進文字,深入文字,領悟文章的深刻內涵呢?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課前備課時,我深入鑽研教材,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兩個簡單又跟課文緊密相關的匯入問題: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這是一對怎樣的父子?讓學生感受地震的大和給人帶來的巨大災難,“30萬人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裏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句子“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計提問,“了不起”是什麼意思?並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這個圍繞全文的問題進行教學,從“父”與“子”兩方面來深入課文,品味重點句段。感悟父親了不起時,先讓學生畫出表現父親了不起的段落,主要在3、5、12自然段,先讓學生朗讀,談談體會,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送進課文中,再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並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如表現父親了不起的文段有“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體會36小時有多長,平時這麼長的時間,人們都幹些什麼,而父親的36小時只是在幹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父親的堅持和對兒子的愛;其次讓學生思考爲什麼不直接寫父親挖了36小時,而是要羅列時間進程,讓學生品味時間後面隱含的深意;說兒子了不起,我讓學生找出體現兒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課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談體會到了什麼,並引導學生感悟是對父親的信任和父親的那句承諾“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七歲的阿曼達充滿力量,堅持等待。從而進一步領會父愛的偉大和承諾這一力量源泉給父子帶來的影響。同時小練筆,“想象廢墟中的阿曼達會說些什麼,想些什麼”,也給了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波瀾,對進一步理解課文,領悟課文的深刻內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但在文字的把握處理上,我還是有不足之處,只抓住了文字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如在教學“勸說”父親部分,沒有強調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情勢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巨大,這裏的損壞程度是極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倒塌、爆炸、餘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爲援救已經沒有意義。課文結尾時我沒有再強調父親的了不起是因爲父親不僅救了自己的兒子,還救了其他13名兒子的同學,沒有使父親的了不起再次得到昇華。如果能關注到這些細節,教學效果會更好。另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由於時間的關係,給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太少,沒有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是一大遺憾。而這也給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思考,要多關注細節,儘可能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教學中。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3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1994年,美國洛杉礬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小時,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的事,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

課前備課時,我從教材的實際出發,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點,針對我們兩個班的實際情況,對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精挑細選,對所教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教學重點設計提問。先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句子“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計提問,“了不起”是什麼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課堂上講課時,我力求提出的問題圍繞課文重點,按照課前的預設進行教學,從“父”與“子”兩個方面來理解。說父親了不起,找出描寫父親了不起的段落,重點是課文的3、5、12自然段,先讓學生朗讀,談談體會,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課文中,再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並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境。體會38小時有多長,平時這麼長的時間,人們都幹些什麼,而父親的38小時只是在幹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父親爲了兒子,快不放棄,實現對兒子的承諾。多麼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父親!多麼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說兒子了不起,我讓學生找出體現兒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課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談體會到了什麼,在老師的講述下,引導學生體會年僅七歲的阿曼達在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食物,沒有水,只有恐懼與危險的情況下,苦苦等待父親的救助,但他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當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在出去吧!”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兒子的子不起。這時,我又提問:“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是課文中的哪句話支撐着他們共同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爲什麼文中3次出現類似的話?”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波瀾。

這節課上完後,我及時的反思了本節課上的提問是否是有效提問,我覺得本節課能抓住課文重點精心設計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是有效提問。但我在文字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不足之處,只抓住了文字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例如在教學“勸說”父親部分,沒有強調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裏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倒塌、爆炸、餘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爲援救已經沒有意義。課文結尾時我沒有再強調父親的了不起是因爲父親不僅救了自己的兒子,還救了其他13名兒子的同學,不過還好學生有提到這點的,我及時給予肯定。兒子的了不起是因爲有了父親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撐,他和同學才得以堅忍不拔地等到了父親的救援,沒有使父與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昇華。如果那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而且我自認爲,我提問的太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讓課堂有些被動,這不是我想要的,我還是不夠大膽,不敢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這一直都是我做的不好之處,其實都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將課堂交給他們是必然的,今後必須學會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做好我的引導就行。朝着這個目標努力吧!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4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四年級下冊S版語文第五單元的第三課,講述的是1998年美國洛杉磯發生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在處理第一課時時,在掃清文章中的基本字詞障礙的同時,也爲第二課時的學習埋下伏筆並做好鋪墊。比如在第一課時我透過觀賞視頻,讓學生在文字描寫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使得同學們有身臨其境之感,設身處地的感受地震的危害之大,給人們帶來的傷痛之深,切身感受人們在面臨如此大的災難面前的渺小與無助,奠定同學們學習的'感情基調。

在第二課時的講解時,首先透過複習匯入,再次回憶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圍繞文章中對這對父與子的評價展開分析。主要有兩條主線:了不起的父親;了不起的兒子。然後根據這兩條線索展開分析。第一:學習課文4--11段:感受父親的了不起。可以從不同父母的表現角度,分析爸爸的執着和堅定;從不同人的勸說中,體會父親的信守承諾;從時間流逝的角度,體會父親的堅持。在學習中可以運用對比、聯想的手段引導,分角色朗讀以及抓重點詞語(挖、依然、不停、只有等詞語)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重點在於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第二:學習文中的12--22段,體會兒子的了不起。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優秀品質。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同學自學體會,小組分角色朗讀,討論交流最能體現兒子品質和了不起的句子。主要圍繞15段和22段進行主要指導和分析,體會兒子的先人後己,信守承諾的優秀品質。

在文章的最後進行課外拓展,可以聯繫中國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場景和圖片,讓學生們更進一步的體會這人世間最最偉大無私的愛,激發學生們孝敬父母的情懷。在配樂中寫出自己心中想對父母說的話,進行課堂小練筆。

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比較連貫,銜接語言比較生動自然,學生們都很進入狀態,同時文章線索條理清晰,達到了教學目標,孩子們也收穫頗豐,自己在感動孩子的同時也感動着自己。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自己緊張把PPT快放了;有些感情引導比較生硬,沒有做到潤物無聲;當孩子沒有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時,自己有些沉不住氣,這都是自己今後要加強和改善的。還要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爲今後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5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後,一位父親抱着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讚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勝困難獲取幸福,執着追求的精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爲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細細分析,決定抓住“一箇中心線索,兩個突破點”整體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突破點就是“父親的了不起”和“兒子的了不起”。

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課前,對於這個教案,我覺得內容有點多,如果學生上課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設計的環節會耽誤時間而導致課上不完。透過半學期的努力,根據我對我班同學的瞭解,大部分學生的語文素養還好。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感覺很順暢,包括中間的指導朗讀環節,我覺得能讓孩子充分地讀從而理解課文內容,最後不僅把課文學完了,還讓學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愛。

但作爲經驗不足的我,在教學中存在着許多亟待改進之處:當引導學生從“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中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支撐父親挖掘36小時,連叫了三名學生沒有提出我預設的這個問題。我一時找不到恰當的點撥方法,又怕延誤時間,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對於語文教學我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爲重要。

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裏,讀出相應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現兒子還活着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出喜悅與幸福。經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並未走進文中,走進現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覆研讀,出示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透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走進現場,入情入境,親身經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總而言之,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在今後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鑽研教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