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聽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歷史及教育啓示

[摘 要] 本文透過回顧聽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的歷史,論述聽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的內容,即聽障者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聽障者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及聽障測量工具發展;從聽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發展歷史的比較研究中得出幾點教育啓示。

關於聽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歷史及教育啓示

[關鍵詞] 聽覺障礙者 心理健康 研究歷史 教育啓示

心理健康是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不僅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也包括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而呈現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說個體的心理健康與其社會發展、學業發展、學習情景的表現及就業情形息息相關。廣義的心理健康研究領域既包括對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包括對心理問題的研究。聽障者由於從小缺乏聽覺刺激、回饋與溝通,使其與周圍環境隔離,從而進一步阻礙其認知、語言等心理的發展。再加上自幼開始的聽力損失,可能引起父母、兄弟姐妹及教師、同伴的特別態度,從而使其更易產生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其社會適應、學業成就、人際及將來的就業,甚至家庭婚姻等。基於心理健康對聽障個體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影響,本文回顧並比較聽障個體心理健康研究的歷史,以期爲當今聽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聽覺障礙者心理健康研究歷史的回顧國外對聽覺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是由對其認知與聾的關係研究開始,逐步發展到對其心理健康與聾的關係研究;我國對聽覺障礙兒童心理的關注也經歷了相似的發展歷程。我們將以時間爲線, 從聽覺障礙者心理健康研究的內容,影響因素及有關心理健康的測量工具三個方面,回顧國內外聽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一)聽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內容與聽障者心理健康有關的心理研究主要有聽障者個性特徵的研究、聽障者自我意識的研究及聽障者心理健康狀況等三方面。

1.聽障者個性特徵的研究個性是一種精神結構,在心理學中,通常是指個人整個穩定的、獨特的心理面貌。即個體的個性特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個體的個性會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有所改變,而很多的研究資料顯示,聽障者早年建立的個性特徵可能終身不變。對聽障者個性特徵的研究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劃分爲前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和後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至現在)。前期的主要研究成果[1]: Pinter(1933)調查發現,較健聽成人、聽障成人情感不穩定,內向和順從。隨後,Pinter,Fusfeld和Brunswig(1937), Solo- man(1943)也得出類似的`結論。Levine(1956)發現聽障女性表現自我中心、不理智、衝動、易受暗示等個性特徵。Rosen(1959)的研究結果也得出聽障大學生存在個性功能異常。Altshuler(1963)總結了聽障者的個性特徵:自我中心、固執、衝動、缺乏獨立和自省。後期的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擴大了研究對象。Chess等人(1971)認爲學前聽障兒童不成熟,衝動,較不自律,缺乏自制。十多年後,Meadow (1980)指出,聽障兒童的個性表現剛愎、自我爲中心、缺乏內在控制、容易衝動、易受暗示、缺乏同情心。近些年來的研究也顯示了相似的結果。

王慶寶 (1997)指出,聾生,尤其是低年級的聾生,存在着自卑、固執、報復等特異心理[2]。張福娟(1999)的研究表明,聽覺障礙兒童容易產生固執,缺乏自我控制,衝動,挫折容忍力較低,易受他人暗示,但其良好個性品質隨年齡增長而發展[3]。張海叢(2004)研究結果表明聽障大學生較健聽大學生顯示出憂慮、自卑、不自信等個性特徵[4]。 2.聽障者自我意識的研究自我意識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其中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所以學者們在關注了影響聽障者心理健康的個性特徵後,又將目光投向了對聽障者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的自我意識。對聽障者自我意識的研究,從早期直到現在產生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結論。 Schlesinger和Meadow(1972)發現,學前聽障兒童常有自尊的問題。Garrison,Tesch和Delaro(1978)指出,聽障成人有低的自我概念。國內王玲鳳(2004) 的研究結果表明:自我概念對7-9歲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二者呈顯著的負相關,自我概念的總分對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的預測作用[5]。朱業(2002)的結果表明,聽障學生缺乏自信心[6]。嚴吉菲等(2006)指出,聽障高中生整體自尊和具體自尊都顯著低於普通高中生[7]。石彩秀等(2005)的研究發現:初中聾生與普通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差異顯著,且明顯低於後者,聾生自身間無顯著差別[8]。且自我意識水平對其應付方式有一定的相關[9]。而張雪嬌(2005)在聽力言語障礙兒童與正常兒童的智力和自我意識水平比較研究中得出:兩組兒童中(聽力言語障礙兒童和正常兒童)自我意識總分及各分量表分數均在正常範圍內,且差異不明顯[10]。

二者研究結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與被試的殘疾類型及被試年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