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正負數一》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正負數一》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正負數一》教學反思

《正負數一》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六年級上冊的實踐活動《數的世界》內的一節很有意思的課,這節課的目標在於第一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另外學生還要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知道正負可以互相抵消。整節課上,我在組織上沒有出什麼大的錯誤,學生也沒出什麼大錯,包括做練習,展示出來的作業等等都令人比較滿意,看上去課堂效果還可以。可是,課後聽了順德教研室鄧老師的話令我反思良久。

實施了六個年頭的課改,我們要改些什麼?我們真的改了嗎?這,確實是我們們一線老師值得深思再深思的問題。

鄧老師在談話中說到:“只有真正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的課纔是學生的,纔是優質的課堂。一節學生沒有錯誤的課,不是一節成功的課。”

的確,“課堂上學生少出問題爲好,最好是別出問題,以免造成被動。”這也許是很多教師在執教公開課時的普遍心理。由於這種心理的影響,許多數學教師包括我自已在課堂上常常爲了使自己的教學能按照預定的設計“走”下來,常常對學生練習本上的`錯誤“視而不見”,造成學生沒有錯誤的假象。殊不知,這種想法和做法不但違背認知規律,而且也正是常常使自己陷於被動的原因之一。

我在正負數

(一)解決“檢查味精的質量是否合格”這一題時,我讓學生讀完題目、理解了表格中正負數表示的意義後,馬上引導學生用剛學習的“正負數可以互相抵消”的來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在我巡視時,發現有幾個中下生是這樣做的:“(100-2)+(100+2)=200(克)”,他們把手舉得高高並期待着我拿他們作業本的到展示臺展示,當時我怕這樣一講會浪費很多時間,就叫了幾個用正負數抵消方法來做這道題的同學回答,結果這個環節過渡得非常順利。沒有出現什麼錯誤,本應讓人覺得非常精彩,然而自己卻感覺很遺憾——看起來一切都十分順利,可是我卻限制了孩子的求異思維,也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實際上,學習的過程是認知的過程,既然是認知的過程,就不該怕有錯誤。正如鄧老師所說的,一節真實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因爲有千差萬別的學生,就有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學生說錯話,做錯題,這是很正常的,這種錯誤,實際上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作爲教師就應該寬容學生的錯誤,並挖掘利用這種錯誤資源。以前聽過鄧老師的課,鄧老師在《講雞兔同籠》一課時,是讓學生不斷地去嘗試,讓學生在錯誤中不斷地分析,讓學生在互相爭辯、討論中逐步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根源。也曾聽過華應龍、黃愛華老師的數學課,當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常常會聽到華老師、黃老師大喊一聲:“錯得好。”“錯得有水平。”這樣的課堂,受鼓勵的並不是錯誤本身,而是其背後的獨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氣。“正確,可能只是一種模仿,而錯誤絕對是創新。”其實,學生的差錯是極有價值的,正好引起我們的思考。有些知識只靠講是不行的,有些錯誤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錯誤是正確的基礎,沒有錯誤就沒有經驗和教訓;沒有錯誤就沒有成功和喜悅;沒有錯誤也就沒有了“吃一塹,長一智”。

因此,課堂上學生的錯誤並不是件壞事,因爲學生犯錯的過程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很多時候,一堂課的精彩,往往是巧妙地處理了學生的差錯,使課堂因差錯而精彩。

《正負數一》教學反思2

1、例題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在教學中教師靈活處理教材,聯繫生活實際,吸收並引進於自身、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資訊資料,充實到課堂中去。同時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問題和感受數學問題。

2、知識迴歸生活。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爲:“數學來源於現實,存在於現實,並且應用於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轉化成數學問題的過程”。在“太空人的生活”的具體情境中讓學生說出情境中負數所表示的意義,引導學生經歷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我認爲學生只有親身經歷了知識的運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樂學情緒。

3、倡導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教學論把“透過學生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看成是教學的“靈魂”,對學生來說,小學數學知識並不都是“新知識”,不少內容是“舊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經驗的總結與昇華。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自身的數學經驗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建構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鑑於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教學時,我充分利用他們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促使其主動建構。

如在一組學生身高數據的素材下,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和比較中,感受到抵消在計算中的優越性,同樣又透過兩組數據大小的比較,發現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比較小。透過數軸上的整數聯想數軸上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位置,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從而培養數感。

《正負數一》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六年級上冊的實踐活動《數的世界》內的一節很有意思的課,這節課的目標在於第一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另外學生還要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知道正負可以互相抵消。

這節課,我按照課本設計的流程,首先用大約5分鐘的時間處理課本的第一個環節,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且正負可以互相抵消。再用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處理試一試的第一個題目,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體會正負數的抵消。前面兩個環節都比較順利,本課的“太空遊戲問題”,這一情境新穎、有趣,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學生很容易和正負數相互抵消的特性混淆,所以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數學關係,也就是每項工作所間隔的時間,尤其是讓學生分清是在發射前,還是在發射後,可以讓學生說說是如何辨別的,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正負數的意義。爲此,設計了讓學生在數軸上找出0爲參照點,並解析+1、-1的位置表示的意思,進一步理解正負數表示的意義,並且讓學生直觀理解,+2、-3之間相隔多少個格子,如果能讓學生畫一畫,數一數,就更加直觀明瞭。

在本節課中,在本課的設計上頗具匠心,我注重引導逐漸深入,教學組織嚴密,語言表達準確而富有激情,每一個環節匯入時的導語設計巧妙,能夠用生活中的例子創設情景,讓學生不知不覺就學到了生活中的正負數。講解細緻,安排練習合理,教學效果顯著。學生髮言踊躍,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

針對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進行綜合分析後,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能夠接受的難易程度,對部分內容做了一定的調整。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爲主要學習方式,活動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動活潑,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每一次觀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確,反饋及時,並儘可能讓學生人人蔘與,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體驗。

但是透過課後練習,反思課堂,發現學生沒用真正明白什麼時候需要用正負抵消,什麼時候需要數一數兩個數之間間隔多少。在前兩個環節上,應該引導學生再形象的理解表格中正負數的現實含義,再比較與第三個環節的問題的不同,把數在頭腦中想象成具體的畫面,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在處理溫差問題時,時間安排的有點不夠,如果在時間差問題解決後,立刻引入溫差的練習題,這樣學生會很快的把學到的新知識遷移到練習上去,就更好的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