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讓學生自己多動手評改作文(網友來稿)

譚文中

讓學生自己多動手評改作文(網友來稿)

    作文教學,這是語文老師一件浩瀚而繁重的工作。語文老師評改作文往往有兩個弊端:一是“越俎代庖”,對學生的作文評改得很細緻,但學生不一定看懂領情;二是“放任自流”,不加評改,只給個分數,學生不知所以。更有甚者,有的學校打着“多讀多寫,功到自然成”的旗號,加大作文量,“每日一篇”,只寫不改,學生寫得“昏天暗地”,然而收效甚微。這些都是造成中小學生的作文水平長期來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我以爲作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寫,還要求學生學會評改作文。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多動手評改自己的作文,讓學生在評改中,學會分析和思考,懂得作文之道。從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說,評改作文,其實是學生“按照美的規律”反映客觀現實,追求美的形象的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寫出優美的文章,而且不斷提高學生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讓學生評改作文,首先要在思想上調動學生評改作文的積極性。

    一般學生認爲,“我寫作文,老師改”。因此,大都沒有評改作文的主動性。老師就要告訴學生評改作文的重要意義,說明文章不是一次能寫好的,必須反覆修改、推敲才能寫好。教師可有機結合講讀課或寫作課,引用名人名篇修改文章的例子來激發學生評改自己作文的積極性。

    修改作文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逐漸加深的過程。人對事物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的逐步深化過程,反覆的評改作文正反映了這一逐漸深化的規律。詩人臧克家的《難民》一詩,開頭兩句是:“日頭墜在鳥巢裏,/   黃昏裏扇動着歸鴉的翅膀……” 第二句“黃昏裏扇動着歸鴉的翅膀”,不能表現歸鴉的翅膀在黃昏中變化的意境,詩人經過揣摩後寫成“黃昏裏還辨得出歸鴉得翅膀”。這一改,雖然有一點黃昏的朦朧感,但還缺少詩味,詩人又再推敲,最後改定爲“黃昏還沒溶盡歸鴉的翅膀”。這樣,一個“溶”字,黃昏的意境全出了:展現了黃昏的烏黑色慢慢的溶入與歸鴉的翅膀的慢慢被夜色融化的境界。詩人在反覆的修改中,找準了最爲貼切的詞語去表現事物的情狀,這就是認識的深化。詩人尚且如此,何況中小學生。透過這些富有說服力範例,讓學生看到名家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從而以名人名篇爲榜樣,認真“評改”自己的作文。

    其次,解剖麻雀引路,指點學生掌握具體的評改方法。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從學生的作文中選取有典型意義的片段,進行集體評改,透過解剖麻雀,交給學生評改作文的一把鑰匙。每一次解剖必須圍繞單元教學的目的要求,確定評改的具體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開啓思路。同時做到目標宜小、集中,切忌四面出擊泛泛而談。 

    最後,還要注意作文評改後的跟蹤研究,指導學生寫“評改後記”。

    鞏固學生評改作文的成果,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寫“作文評改後記 ”。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對老師評改的作文或自己修改的作文,進行自我鑑賞揣摩,將原文與改文進行對比,寫成作文“評改後記”。如有某校一位學生,對其作文的原句“沿山頂大路向西去”被老師改爲“沿山脊小路向西去”,經過反覆思考揣摩後,寫了《讀作文修改》小作文,她說:“……看似平常,其實此中大有文章。從事實看,蛇山,曲折連綿之小山,無所謂‘頂’,更無‘大路’,是爲了與山間磕磕絆絆的小路區別,如此一來改變了事實。但‘山脊’則不同,脊者‘中間高起的部分’,再如小路,就切合事實,並且不混同於其他的山間小道。再者,從文字上說,‘山脊’也比‘山頂’文氣得多。”顯然,透過“評改後記”,這位學生懂得了老師修改的妙處,由於是學生經過深深思考後的體會,往往會讓他終身難忘。常寫 “評改後記”,就能使學生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並進一步從“知”轉化爲技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

    有些作文還可以讓學生鑑賞揣摩後,指導學生重寫,以便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 作者系原廣西梧州市教育學院退休教師)

 作者郵箱:

標籤:來稿 學生 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