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詩兩首:雨巷、偶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2、詩兩首

詩兩首:雨巷、偶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雨  巷

戴望舒

【相關知識】

1、作者介紹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詩人。浙江杭縣人。1926年開始創作新詩,是“現代派”詩人代表。1932年留學法國。1938年赴香港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後被日寇逮捕入獄,倍受折磨,但堅貞不屈,1949年回大陸,翌年病逝。戴望舒是五四以來有影響的詩人,詩歌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1929年出版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一詩是其成名作,葉聖陶讚譽“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由此獲“雨巷”詩人的稱號。這首詩是中國象徵派詩中最成功運用暗示性抒情的典範。有詩集《望舒詩稿》、《望舒草》、《我的記憶》、《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戴望舒譯詩集》等。

2、時代背景

此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中國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作爲一介書生,在那樣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的寂寥“雨巷”裏,他感到傷懷,痛苦,但又有難以割捨的理想,於是他在那“雨巷”中徘徊,尋覓。

3、題目解說

此詩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展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當時任編輯的葉聖陶收到這首詩以後,說它“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作者出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雨巷”是一個象徵,陰沉沉的梅雨季節的江南小巷,使人想到很多很多的東西。詩中的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的象徵,也是詩人理想的象徵。詩歌以深沉優美的旋律,細膩傳神地暗示了詩人低徊而迷茫的心境。

[教學設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我”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具有時代特點的心路歷程。在教學中可以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意象的解析。使學生緊扣文字,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點後,瞭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獨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地補充情節,填補詩歌空白,使意象清晰。藉此來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層次:知人論詩、知世論詩。結合詩人的經歷,詩人的感受,我們可以瞭解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層次:象徵手法的運用。詩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徵。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第四層次: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誦讀,體會本詩的語言特點。

[原詩]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①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②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③。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着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④着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⑤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⑥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着油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1927年夏

[註釋]

1、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2、寂寥:寂靜;空曠。

3、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古詩詞有以丁香象徵愁怨之情的,如“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丁香,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卵圓形成或腎臟形,花紫色或白色,有香味,花冠長筒狀。供觀賞。有時也將其花叫丁香。

4、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樣子

5、太息:出聲嘆氣。

6、頹圯(pǐ):倒塌。

[點評]

本詩藉助具濃重象徵色彩的意境,運用低沉而優美的韻調,抒發了作者濃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緒。

全詩共七節,可以分三層。第一層(1節)寫雨巷中的期望;第二層(2-6節)寫夢幻中的丁香;第三層(7)寫濃重的失望和彷徨。開篇作者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主人公--也是作者的化身,他孤獨寂寞於綿綿細雨中,儘管如此,他懷着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或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想像中的姑娘美麗而又愁苦,“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又仿徨”,可說是同病相憐,是主人公渴望的知己:“我”多麼渴望能夠與她說些什麼啊。然而她內心充滿了“冷漠、悽清,又惆悵”,她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飄去,所有的美麗和惆悵在如注的雨歌中消散。剩下的仍然是“我”在悠長的雨巷中孤獨的彷徨。

詩中作者創造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這裏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暗指黑暗而沉悶的社會,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我”則一個人彳亍於雨巷的彷徨的孤獨者。丁香姑娘,則是美麗而憂愁的理想的象徵。全詩語調優美,迴環往復,如低沉憂傷的'音樂繚繞不斷。《雨巷》是中國現代詩歌一朵氣味芬芳的紫丁香。

重點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樣”的姑娘的特點。 

    投影: 

             攤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贈 

                   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古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顏色豔麗、香氣濃烈著稱,但她溫柔恬靜,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長,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 

     詩人用丁香比喻所愛所欣賞讚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緒和感情上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雨巷》一開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與丁香姑娘相遇,作爲最大的懸念提了出來。以下就緊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寫、刻畫姑娘的行爲動作、外形神態,並探索着她的內心世界,表現了熱烈期待的態度。但以丁香爲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這裏表現了主人公執著追求但又無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一)根據前面對意象的分析,進一步思考:“雨巷”又有何象徵意義? 

      詩歌刻畫了陰冷的綿綿細雨,刻畫了悠長寂寥的雨巷。在這裏,“雨巷”正是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的象徵。 

(二)  “丁香一樣”的姑娘有何象徵意義? 

《雨巷》詩人刻畫了一個滿心哀怨惆悵彷徨、撐着油紙傘走過的姑娘。這“姑娘”正是詩人理想的象徵。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雨巷》再現了當時一部分青年心靈深處的聲音。我們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十一月六日   中國海上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麼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爲什麼要到這裏?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並不多說,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閱資料,我要說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說,這首詩較之於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教師範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着-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說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捨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於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爲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透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緻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說,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脫,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說,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閒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悅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迴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於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裏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透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築美: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麼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參考資料:

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爲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徵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餘味無窮,意溢於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鍾”之語而不爲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於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爲:“《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後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祕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裏尤需着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着。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於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祕。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係。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並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爲只有這樣的詩歌纔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於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着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字之間就蘊蓄着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麼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裏的雲偶爾投影在水裏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徵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字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爲把它推崇爲“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於“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爲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着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裏,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爲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徵性--既有總體象徵,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徵--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徵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字”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衆多具象的標題下,“雲--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係構成,都可以因爲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繫辭》)的“象徵”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爲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啓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爲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爲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聖並不過分,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後的繼起者未見有能與之並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爲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讚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爲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在他的許多朋友中,包括師輩的梁啓超、同輩的郁達夫、陳西瀅、劉海粟等,亦包括晚輩的陳夢家、沈從文等,沒有一個不讚賞佩服他的才華和品行的,正如沈從文所言:“他那種瀟灑與寬容,不拘迂,不俗氣,不小氣,不勢利,以及對於普遍人生方匯百物的熱情,人格方面美麗放光處,他既然有許多朋友愛他崇敬他,這些人一定會把那種美麗人格移植到本人行爲上來。”足見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作爲一個資產階級的充滿着詩人氣質的作家,徐志摩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既表現出這位曠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時亦流露出這位生活在烏托邦中的理想主義者的幼稚和可笑。徐志摩不但愛情上是一個“情種”,在政治上亦是個赤子。他的許多散文揭露社會黑暗,抨擊時弊,表現了資產階級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義情感。當然若是論徐志摩的散文深義,它恐怕既無魯迅之深刻尖銳及宏闊感,也沒有郁達夫之練達及滄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徵則是任何一位現代散文家不可比擬的,始終充溢着飽滿的激情,哪怕是頹廢,讀來亦痛快淋漓,決無纏綿有泥淖之感。我不知道徐志摩是否有“戀月”情緒,月亮作爲一種愛情的象徵物,在他的心目中永遠成爲一種美好的凝結,這在他的散文《鬼話》中有所闡釋。頌月、戀月、賞月在徐志摩所有散文中屢見不鮮,它正好與其愛情的讚美詩句形成珠聯壁合的內在勾連,構成了徐志摩詩的靈魂。 

    他的老師梁啓超評價他:志摩的感情之深,使他不能成爲詩人;思想之雜,使他不能成爲文人。 

陸小曼(1903-1965),名眉,江蘇常州人。自幼聰慧,父親陸定爲日本帝國大學伊藤博文得意門生。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黨參事、賦稅司長等職。陸小曼從小跟隨父親在京學習,精通英法兩國文字,並擅長中國畫,造詣較深。如果單憑她的才藝和悟性,陸小曼如果專心致志做學問或專事繪畫、文學,那麼她也許會成爲中國現代文藝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於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和聲色犬馬,荒了學問,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個好端端的事業葬送於大煙白麪的吞雲吐霧之中。即便如此,陸小曼的才氣亦是難以掩沒的,就在徐志摩臨終前還大爲讚賞她的山水畫長卷是難得的靈秀之作,徐志摩說:“小曼若能奮進,誰不低頭?”從文章來看,寥寥數篇紀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記》,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氣。那聲情並茂的語言,那飛動靈逸的辭章,非一般仕女閨秀所能,沒有紮實的文學功底,沒有靈動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爲之的。如果我們僅僅把陸小曼的沉淪說成是外因的誘惑則是不客觀的,她與徐志摩的結合並沒有能激發其創作的靈感和慾望,足可見人的惰性是難改變的,我們只能在這支離破碎的篇什中,興嘆一輪美麗的新月徐徐的沉落,無可挽回的沉落。 

[研討與練習]

一、 從課文中選出一兩節詩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反覆誦讀,體會其音樂性,並背誦這兩首詩。

二、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爲“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爲“姑娘”相當於“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爲“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麼看法?

三、 《再別康橋》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你覺得美在哪裏?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這兩節在節奏上則完全相同,形成迴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四、 丁香花纖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詩人以此立意,寫出不少古今傳誦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詩詞中人們熟知的意象之一。閱讀下面的詩詞,說說“丁香”在這裏被賦予了什麼含義。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

                           代贈(唐  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浣溪紗(南唐  李璟)

手卷珍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點絳脣  素香丁香(宋   王十朋)

       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

       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結愁千緒,似憶江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