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淺析學困生問題及其教育策略

淺析學困生問題及其教育策略

一、障礙消除:培養健康心理素質

淺析學困生問題及其教育策略

學困生由於學習成績落後,過多地經受了學習失敗的體驗,自尊心受到傷害,導致學習動機不強,信心不足,熱情不高,這些消極情緒反過來又成爲他們繼續學習的障礙。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幫助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的重要前提。

(一)激發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和維持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學困生普遍存在動機不強、動力不足。激發學習動機,首要的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一要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把當前的學校學習和未來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聯繫起來,以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激發學生長遠動機;二要了解各門學科學習的具體目的和有關知識的具體意義,以提高對相應學科的學習主動性和自學性。這樣,使學困生認識到學習既是自已切身利益的需要,又關係到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以積極進取心態替代惰性心理,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樹立學習信心。儘管許多學困生對學習上的失敗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深處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要使他們消除自卑、樹立信心,首先應明白道理,教師要引導學困生認識到每個發育正常的人都有着雄厚的學習潛力,沒有天生的“聰明”與“愚笨”之分,學習成績差並不意味着智力就一定差,只要自信、自強,方法得當,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趕上優等生。其次要體驗成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經常設計一些學困生能夠回答上來的問題讓他們回答,並及時鼓勵和表揚,以增加他們成功的心理體驗,分享滿足的心理感受,久而久之,就會彌補自信心喪失的心理創傷,逐漸樹立自信,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培養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有興趣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如孩子看電視、玩遊戲、上網,不用提醒,也能專心致志,是因爲有了興趣。個體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學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可見,培養學習興趣是促使學困生由“苦學”變成“樂學”的一個有效手段。由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實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把學困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來。

(四)增強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即主要依靠自己解決自身的心理與行爲問題。教師不可能教學生一輩子,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終生。學困生過多的`失敗體驗使得他們很容易形成消極的自我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認識水平,客觀地自我評價,找到自己與目標之間的差距,產生自我激勵,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體驗,從而實現自我調控是幫助他們走出學習困境的關鍵。一方面,堅持悅納原則,教師不僅要善於愉快地接納每一個學生,而且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自我悅納情感,使學困生勇於面對自己的問題,並有信心透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克服學習困難;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學生的自我制定目標及有計劃地實施,培養學困生保持適度的學習緊張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擾,克服困難,逐步提高學習成效;第三,教師要注意培養學困生的自我反思意識,將心理活動與行動效果緊密結合,學會總結學習失敗的教訓和進步的經驗,增強自我約束、監督和調控能力,促使學習不斷進步。

二、外因影響:創設良好學習環境

環境育人是一種非常奏效的無聲教育,運用得當會產生很好的教育效果,能激勵人朝某一個方向去奮進去努力。因此,透過教師的一言一行爲學困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優化學習環境,克服和避免各種學習困難誘因的產生,是幫助學困生擺脫學習困境的重要條件。

(一)正面肯定每一個學生。教育最大的責任是培養學生自信、自尊、自重、自強的良好品質。對待學困生,教師需要牢記“數子十罪不如獎子一長”的古訓。因爲積極的鼓勵總會給人帶來莫大的欣慰,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動力;而消極的懲罰帶給人更多是迴避和退縮,使人失去自信,失去樂趣。所以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總是立足於從正面肯定,積極強化,努力發現學生的長處和進步,不失時機地給予鼓勵,以喚起學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熱情,減少失敗給他們的打擊,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幫助他們走出學習困難的陰影。

(二)給每一位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舞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擡起頭來走路。”學困生並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也樣樣差勁。教師要用慈母一般的心體貼他們,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們,善於發現每一個學困生的稟性、興趣、愛好、特長和長處。爲他們提供一定的條件和機會,發揮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優勢和長處,使他們在集體生活中正面表現自己,如讓他們擔任出牆報、做值日、檢查督促衛生保潔等工作。使其從自己在老師幫助、鼓勵下所取得的進步中看到希望,充滿信心;從自己長於別人的地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從而不斷增強自我意識,實現自我肯定,反過來更好地促進學習。

(三)營造“幫學”氛圍。教師可以鼓勵本班或高年級的學習優秀者與學困生結交朋友,並向他們交流學習經驗與方法。這種努力不僅使後者在學習方法上乃至具體學習上得到幫助,還可使他們感到受尊重與信任,有助於擺脫因爲學習困難而產生的自卑感。教師還可以透過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和集體歸屬感使學生一直處於和諧的學習環境中,縮小班內優生與學困生的學習及心理上的差距,優化學困生的轉化條件,避免他們成爲“尖子教育”的犧牲品。

三、操作路徑: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學會如何學習,是當今教育心理學領域裏的一個響亮口號。從某種意義上說,學困生的最大困難是不知道如何學習。我們不能因爲他們學習困難,就只滿足於向他們灌輸知識,殊不知灌輸的結果,只會使他們越來越被動,甚至越來越反感。因此,掌握科學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是幫助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的重要內容。

(一)緊密結合學科教學。教師應結合學科教學,在指導學困生如何制定學習計劃、如何預習、怎樣閱讀、如何聽課、如何做筆記、怎樣複習和做練習、如何掌握記憶的技巧、知識的組織以及思維方法的培養和實踐運用等方面下功夫,幫助學困生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瞭解和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一旦他們發現自己近來的學業成功得益於學習方法的運用,就會增強學習動機,進一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二)強化學習技能訓練。幫助學困生學會如何學習的關鍵是掌握有效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一種應用性知識,也是一項心智技能的培養。只有透過訓練,將學習方法轉化爲習慣或能力,才能體現它的真正價值。由此,對學習技能和習慣欠缺的學困生,教師應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技能訓練。這種訓練要求學生多次在教師或家長的直接幫助和監督下進行學習,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範、陪讀、檢查或另加作業項目等,以使受到訓練的學生獲得學習的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雖然這種訓練需要教師或家長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學習方法更需要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地應用,及時總結學習的經驗教訓,思考哪些方法對自己有效,哪些方法對自己不適宜,逐漸“自悟”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設立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定的學習目標是學生獲得學習動力的源泉,學困生之所以成績差,沒有奮鬥目標是一重要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指導學困生設立學習目標,而目標設立的基本要求是適當和具體化,因爲適當的目標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內部動力,不斷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進取精神,加快各方面的進步;具體化的目標可以使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初始階段就能體驗獲得成功的感覺,從而有信心逐步承擔起更困難的學習任務和實現更高的奮鬥目標。因此,在確定目標時,需要教師與學困生共同探討,共同協商,在全面瞭解、深入認識學困生現有學習狀況的基礎上,設立既有利於他們發展提高,又能被他們所接受的學習目標。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爲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學會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學困生需要培養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其主要努力的方向包括:克服懶惰習性,養成勤學苦練的習慣;克服害羞心理,養成不恥下問的習慣;克服粗心大意毛病,養成認真仔細的習慣;克服學習拖拉習性,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克服依賴習性,養成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克服學習驕傲情緒,養成虛心好學的習慣;克服學習盲目習性,養成科學安排的習慣等等。這些良好學習行爲習慣一旦形成,學生會終生受益。

歸論:

幫助每個學生成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願望。我們要正確認識學困生現象,承認差別,承認過程,深入到他們心靈深處,在理解的基礎上認同內化,開發他們精神世界的寶藏,選好促進其進步的突破口,因勢利導,爲他們早日成功創造各種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