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荷花澱》優秀教案(精選5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荷花澱》優秀教案(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荷花澱》優秀教案(精選5篇)

《荷花澱》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習整體領會和分角色的朗讀方法,品味小說散文式的藝術格調和詩歌般的意境,引導學生了解以孫犁爲代表的“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

2、瞭解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對小說反映的主題作深入理解。隨着文學評論日益成熟,人們對《荷花澱》有了多元的解讀,教師可引入各種觀點並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開放的、創造性的思維。

3、理解小說中景物描寫和對話描寫以及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引導學生感悟本文人情美與自然美,着重鑑賞本文對傳統小說的突破,從而提高學生鑑賞多種風格文學作品的能力。

4、瞭解抗日根據地人民的鬥爭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中景物描寫、對話描寫以及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2、引導學生感悟本文人情美與自然美,着重鑑賞本文對傳統小說的突破,從而提高學生鑑賞多種風格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難點:

瞭解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對小說反映的社會環境和主題作深入理解。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討論教學法

教學思路設想:

1、要求學生掌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即根據小說特點,從環境描寫、故事情節和典型人物刻畫三要素入手,進而理解小說揭示的主題。

2、文學鑑賞採取“引疑-議疑-釋疑”方式。

3、僅就“夫妻話別”前的景物描寫和“話別”時的對話描寫進行鑑賞討論,其他以練代講,舉一反三。

教學時間:兩課時,90分鐘

課前準備:

1、佈置預:

1、簡要複述本文的故事情節(百字左右)。

2、全文已空行標明三部分,用簡潔、含蓄的連貫的語言給各部分加個恰當的小標題。

3、小說的故事情節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篇小說的三個部分各屬於哪個階段?

2、準備多媒體課件。

第一節課45分鐘

新授內容:大屏幕顯示

1、白洋澱風光圖

2、作者孫犁的圖像

3、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一、介紹作者孫犁和他的創作作品及風格。

孫犁,(1913-2002),其原名孫樹勳,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他的小說追求散文式的格調,追求詩歌般的意境,形成獨特藝術風格,並對當代文學產生極大的影響,形成一個作家羣,被稱爲“荷花澱派”。《白洋澱紀事》是他的小說散文集。作者“七七”事蹟前夕,曾在白洋澱當過小學教師。抗戰以後參加晉察冀邊區的革命工作,這時還只有二十多歲。他的《白洋澱紀事》是在延安寫的,其中許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兒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荷花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解放後,在天津從事編輯工作,他的作品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散文集《文學短論》小說散文結集《白洋澱紀事》。這個結集顯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統一。這一獨特風格對當代文學發生極大的影響,造成一個數量相當可觀的河北作家羣,被當代文壇譽爲“白洋澱派”,與“山藥蛋派”(趙樹理風格)齊名。由於他這一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小說又被稱爲“詩體小說”。

孫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者寫《荷花澱》的目的在於反映“戰爭和革命改變了人民的生活,也改變了民族的精神氣質。”

二、檢查預:(學生回答)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參軍,跟丈夫話別。她和幾個青年婦女去馬莊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敵船,她們躲進荷花澱,無意中把敵人引進伏擊圈,爲游擊隊伏擊敵人的勝利創造了條件。她們從此迅速成長起來,成爲抗日遊擊戰士。(複述課文主要故事情節)

2、標題:①夫妻話別②、探夫遇敵③助夫殺敵故事情節:

3、夫妻話別(開端)探夫遇敵(發展)助夫殺敵(高潮、結局、尾聲)

三、重點討論:

(一)賞析景物描寫:(引導學生完成教學重點)

1、聽朗讀錄音:從“月亮升起來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並思考:

⑴、這幾段描寫了哪些景物?⑵它們構成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⑶這段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2、鑑賞討論:討論明確:

⑴、月色皎潔、潔白的葦蓆遍地、銀白的澱水、薄霧清風、荷花飄香。

⑵展示了荷花澱的地域風貌,勾畫出一幅清新寧靜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⑶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裏,家鄉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體現了她對家鄉的愛。

②、爲人物活動提供了背景(小說環境中的自然環境)。這段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氣氛。水生嫂就在這樣的背景裏生活、勞動,烘托了水生嫂勤勞純樸的形象。

③、爲情節的展開作了鋪墊,開頭部分對小院子及白洋澱夜景的描寫,不僅爲“話別”提供了時間、地點和諧和的氛圍,而且也爲下文荷花澱伏擊戰的環境作了鋪墊。

3、朗讀再品味:

(二)、鑑賞人物對話:(引導學生明白透過人物對話來展示、刻畫人物性格,完成教學重點)

1、朗讀“夫妻話別”一節中的對話描寫,思考問題

⑴:這一節對話可分幾層?

明確:可分三層:追問真情、贊同丈夫參軍、應承丈夫的囑咐。

2、鑑賞討論:

⑴、問:請運用聯想和想象,結合上下文的語境,認真分析水生嫂的對話,說說這些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什麼作用?

明確:

①、“今天怎麼回來得這麼晚?”───表現水生嫂對丈夫的憂慮和關切之情。

②、“她們幾個呢?”───水生答非所問,故意岔開話題,水生嫂覺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問,只得再次試探。

③、“怎麼了,你?”───水生對妻子的問話用“還在區上,”虛晃一槍,又岔開了話題,無話找話,水生嫂察言觀色,感到今天事情有點蹊蹺,只得逼問。

▲、以上幾句對話,表現了水生嫂體貼、溫柔、機敏和穩重的性格。

④、“你總是很積極的”───在妻子逼問下,水生終於說出自己“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大部隊。水生嫂此時的心情十分複雜,她愛丈夫,愛自己的家,捨不得丈夫離開。因爲她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所以,這是一種責怪的口氣。

⑤、“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丈夫參軍去打鬼子,她沒有阻攔,在“小家”和“大家”發生矛盾的時候,她選擇了“大家”,說明她能顧大局。但她畢竟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自然會聯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產和生活的擔子該有多重啊!這是她的顧慮。

⑥、“你明白家裏的難處就好。”───經過水生的一番勸說,水生嫂感到丈夫確實是個好丈夫,他不僅爲革命事事走在頭裏,而且能體諒家裏的難處,所以,水生嫂擺正家庭和民族的關係,統一對丈夫和祖國的愛,決心挑起生產和生活的重擔,支援丈夫參軍。

▲、以上幾句對話,表現了水生嫂顧大局,明大義的崇高品質。

⑦、“你有什麼話,囑咐囑咐我吧。”───水生嫂爲了讓丈夫放心,自覺承擔任務。

⑧、“嗯”───水生鼓勵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進步,勸誡妻子不要當俘虜,要與敵人拼命。兩個“嗯”字表現了水生嫂既有中國婦女吃大苦耐大勞的傳統美德,又有新一代婦女勇敢戰鬥的精神。

3、小結:“夫妻話別”這段對話,刻畫了水生嫂這樣一個勤勞純樸、摯愛丈夫、熱愛祖國、顧大局、明大義的農村婦女形象,爲後來寫水生嫂等機智勇敢地與敵人鬥爭,發展成爲抗日遊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話別”也刻畫了水生熱愛祖國,處處以民族利益爲重,事事爭先,也愛家庭、妻子、孩子,體貼理解妻子,鼓勵妻子進步這樣一個革命戰士的形象。

4、作用: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變化和性格;b:發展故事情節,交代事情經過。

四、總結:

本節課我們有側重地賞析了小說《荷花澱》裏的三要素,詳細分析了“夫妻話別”中的景物描寫和對話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第二節課(45分鐘)

五、練:(學生朗讀,老師提問,學生回答)

(一)、認真閱讀小說發展的景物描寫片段,體味詞語隱含的意義及其作用:

“她們奔着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着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

答:這一段對荷花澱中午風光的描寫,爲下文突現險情作鋪墊,也暗示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將在這裏展開,還暗示了婦女們最終將成爲白洋澱的戰士。

(二)、《荷花澱》中有一段五人對話的描寫:

A、“聽說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C、“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

D、“哪裏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E、“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

(1)、五個青年婦女之口,她們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願中,又顯示了她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用對話、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婦女們對各自的丈夫愛“恨”交加有很擔心、牽掛的複雜心情和羞澀的神態

(2)、這五個人的對話描寫,從全文表達角度看,主要起了什麼作用?請選出正確的一項:

A、起補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發生原因,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C、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動。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題。

答案:B

(三)、課文助夫殲敵部分的對話突出他們的什麼性格和心情?(學生分角色讀後回答)

答:寫了婦女們在遇敵緊張的情況下巧妙擺脫敵人鑽進荷花澱的機智,在澱裏遇到各自丈夫的喜悅,以及在澱裏助夫殺敵的勇敢,最後獲勝的.喜悅、樂觀。

(四)、小說結尾的三個句子說明了什麼?對文章中心起什麼作用?

答:說明了她們參加保家衛國戰鬥的願望得以實現,也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六、情節結構:

注意:隔行是小說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水生參軍,夫妻話別。(開端)

1.月夜編席(1─4自然段)

2.夫妻話別(5─29自然段)

3.水生離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探望丈夫,歸途遇敵。(發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歸途遇敵(39-51自然段)

第三部分:助夫殺敵(高潮,也是結局)

1.在荷花澱巧遇丈夫,與夫殺敵(52-73自然節)

2.婦女們成立了抗日遊擊隊。(74自然界)

七、板書:

荷花澱孫犁(孫樹勳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荷花澱派”)月(皎潔)席(潔白)構作景水(銀白)成清新用展現精神面貌霧(薄)提供活動背景物風(清新)寧靜爲情節展開作鋪墊花(新鮮香)追問體貼、溫柔對機敏、穩重

1、反映人物的心理,贊同顧大思想變化和性格。

2、交待事情經過,應囑吃苦耐勞發展故事情節。

勇敢故事情節:

開端:夫妻夜話

發展:探夫遇敵

高潮、結局:助夫殺敵,成立抗日婦女隊伍。

人物性格:

1、水生,抗日遊擊隊組長,積極參軍抗日,勇敢、堅強、樂觀、愛家愛國

2、水生嫂爲代表的農村抗日婦女,勤勞、識大體、不拖丈夫的後腿、勇敢、堅強、樂觀、愛家愛國

八、總結

環境詩化——恬靜純美。

情節淡化——不離奇、不曲折。

人物虛化——無姓名、無肖像。

孫犁作品的風格: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統一(荷花澱派代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調,追求詩歌般意境,讓人感受到一種濃郁的詩意和浪漫氣息,正如茅盾所說:“用談笑風生態度去描摹時代的風雲變幻。”

九、作業

課後思考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老師輔導更正。

《荷花澱》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孫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點。

2、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點。

3、分析小說的景物描寫,體會它在刻畫人物、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4、分析抗戰中婦女的成長。

教學重點:

1、目標2

2、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大家都喜歡看戰爭題材的小說或影視作品,如:《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等,那麼這些作品有那些共同特點呢?學生回答:……我給大家歸納一下:第一、作品中往往塑造了英雄形象,他們要麼是機智、勇敢的戰士,要麼是運籌帷幄的將軍。第二、作家在描寫戰爭時,往往不惜筆墨敘寫硝煙瀰漫、屍陳荒野的景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有別於以上風格的戰鬥作品,那就是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代表作《荷花澱》。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學生瀏覽課文,要求大家爲這三個小片段各加一個小標題。

明確:

夫妻話別→探夫遇敵→助夫殺敵

三、研讀課文

請大家默讀課文,在默讀過程中,要求大家思考以下三個問題,並從中挑選一個來進行研究。(前後桌可以作爲一個小組)

1、小說的環境描寫;

2、水生嫂的性格;

3、抗戰中婦女的成長。

四、鑑賞課文

(一)、小說的環境描寫

1、找出環境描寫的有關句段,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文章是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來刻畫人物形象的,一提到戰爭,我們腦海中便不覺閃現出斷壁殘垣、烈火硝煙、血污淚痕。

主要的環境描寫有三處,以第一處爲例:

皎潔的月光、潔白的蘆葦、銀白的澱水、薄霧清風、荷花飄香,充滿了詩情畫意,一切都是那麼清新、明朗、美麗、寧靜,而這些氛圍,正烘托了水生嫂勤勞、善良、溫順、淳樸的形象。

2、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1——3)段。

(二)、水生嫂的性格

1、本文的環境描寫與衆不同,本文人物的刻畫更是栩栩如生。

學生自由談談水生嫂的性格。

師總結:白洋澱婦女的代表人物——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溫柔、體貼,又有解放區婦女進步的特點——深明大義、堅貞勇敢。

2、讓水生嫂用另外一種口吻與丈夫對話,表現的是另一種個性:

(很晚丈夫纔回來……)

女人擡頭瞪着他說:“死到哪裏去了,這麼晚回來!沒你的飯了。”說着,拍拍手站起來要往竈間走。

水生坐在臺階上說:“吃過飯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臉,她看出他的臉有些紅漲,說話也有些氣喘。她問:“有事快說。我知道,回來晚了一準沒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盡瞎猜。”四下看看又說,“爹呢?”

“你還有爹呀?早睡了。”

“小華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麼事?給我痛快點。”

水生小聲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裏的活兒,怔了一下,站起來,並不看水生的臉。“不就是這麼點兒事嘛,還又是問爹又是問小華的,婆婆媽媽不直說。我給你弄點飯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過了。今天在縣裏開會,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地區隊。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

女人的眼睛熠熠閃光:“你要是不積極,爹和我都不依你。”

(三)、抗戰中婦女的成長

1、“逆境造就人才”,因此殘酷的戰爭環境,也促使人的思想性格成長成熟。

師總結:以水生嫂爲例,她也是一個傳統善良的農村家庭婦女,盡心盡力地支撐家庭,不讓丈夫有後顧之憂。得知丈夫要離家參軍,她雖然心裏爲難,但還是支援丈夫的選擇,這時候,她的心裏還沒有多大變化,仍是賢妻良母型的思維,對丈夫更是習慣性的順從。

由探望丈夫開始,她的心理起了變化,親身感受戰爭,使她對丈夫從事的抗戰事業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於是她也投身到抗戰的行列中來,直接參加保家衛國的神聖事業。她的思想性格也得到了一個大飛躍。

2、代變遷對婦女命運的影響

提問:試以水生嫂和祥林嫂爲例,說說代變遷對婦女命運的影響?

師明確:同樣作爲中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卻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時代末期,現代文明之風還吹不進封閉、保守的魯鎮,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會現實所毀滅;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戰時期,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根據地,婦女解放已經開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從一個賢惠、溫順的村婦成長爲一個抗戰的巾幗戰士。

五、歸納主題

學生對對聯:

賢惠體貼夫妻之情深

堅貞勇敢家國之愛濃

六、佈置作業

1、寫一段對話,要求:a、圍繞一個話題;b、對話不少於四人;c、字數不少於200字。

2、閱讀《語文讀本》(第四冊)上茹誌鵑:《百合花》

七、結束語

在百花羣中,荷花以它獨特的清純、淡雅贏得了人們的青睞。文中所表現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人性的純美、品格的崇高,彷彿白洋澱盛開的荷花一樣,美麗燦爛。也正是有着無數個像水生嫂、水生這樣甘願舍小家,爲大家的人,我們的抗日戰爭才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荷花澱》教案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育點

1、瞭解以孫犁爲代表的荷花澱派。

2、欣賞孫犁小說中的語言藝術。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分角色誦讀和想象能力。

2、感受孫犁與衆不同的創作風格。

(三)、德育滲透點

整體領略小說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二、重、難點

體味孫犁小說詩化的特點。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要求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聽課文錄音,精選文段,認真表演,透過自己的參與,深入領悟、大膽創造。

五、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匯入新課

(1)、播放(簡介)兩種不同的戰爭場面。

(2)、簡介荷花澱派

2、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注意文章的特點:不以情節取勝,而以抒情見長。然後快速概括文章所選三個片段的內容

夫妻話別、探夫遇敵、助夫殺敵

3、請學生選出最能體現“荷花澱”鬥爭環境特點的景物描寫,分析其特色,揣摩其深刻含義。

“她們輕輕划着船——在水面上生長去了。”

質樸、自然

“她們奔着——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

動靜結合的描寫

4、分角色研讀以下兩段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領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

(1)、“很晚丈夫纔回來了——女人流着淚答應了他。”

乾淨、簡潔的對話,要求學生表演、體會

(2)、“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劃到對面馬莊去了。”

解放區婦女的新形象

二、與引申

體味文章所表現出的“人的意境”。

三、作業佈置

課外閱讀《囑咐》,更全面的瞭解“水生嫂”這一人物形象。

《荷花澱》教案4

教學目的

品味散文式的格調和詩歌般的意境/體味人物對話

教學重點

1.景語和情語。

2.人物對話和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

1.散文式的格調。

2.詩歌般的意境。

教學方法

研讀、品味、思考

教學過程

一、品味語言

小說語言質樸、明麗、流暢、耐人尋味。要着重品味人物的對話描寫。可以“話別”一席話爲例。這段對話,妻子察言觀色,緊問不放,丈夫支支吾吾,閃爍其詞;一個機敏多情,一個憨厚純樸,而他們的共同之處,又是愛家愛國,深明大義。另外還有五個青年婦女商量探親的對話,尋夫時的說笑,脫險後的一番議論,都各具特色,寫出了白洋澱兒女特有的風貌,將人物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值得玩味。

二、討論文章中的幾個問題

①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有許多英雄題材可以寫,爲什麼偏偏要寫一組普通的農村婦女?

提示:中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抗日戰爭勝利之時;婦女的情感更加細膩、更加豐富;婦女尚且如此,何況武裝起來的男人?……

②爲什麼這組婦女連姓名都沒有?

提示: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低下,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沒有,出嫁的女子就歸屬於丈夫家,以丈夫的名字稱呼她,如“水生嫂”。他們只管家務,侍候老人孩子,織布、紡紗,還要參加一定的勞動,她們辛勤地建設着自己美好的家園。比較起來,她們的生活閉塞、觀念陳舊、眼界短淺、相對比較自私……可是就連社會地位極低、觀念陳舊的婦女們都勇敢地組織起來、武裝起來,保衛自己的家園,中國的抗日戰爭怎麼能不勝利呢?

③塑造這組羣像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

提示:主要是透過動作性很強、抒情性很強的對話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鮮明的個性。

④結尾寫婦女們的哪些變化?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婦女們從思念親人,探望親人,到遭遇敵人,親眼看到子弟兵們與敵人的鬥爭,她們深受教育和鼓舞,進而組織起來、武裝起來,保衛自己的家園。這正是中國人民團結抗戰的真實寫照。

三、把握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特色。

孫犁小說被稱爲“詩體小說”,他是用散文詩的語言在寫小說,他善於營造詩一般的意境。如開頭描寫水生嫂編席子的場面,那語言簡潔、動聽、優美。學習時要注意思考,這一段描寫有哪些作用。

四、作業:生活中有很多美,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挖掘、去描述。選擇大家熟悉的一個或幾個景點,嘗試着做詩意化的描寫。

《荷花澱》教案5

一、教學目的:

1.學習透過人物對話、景物烘托、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和感情崐的寫法。

2.瞭解白洋澱地區人民抗日鬥爭中的生活,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和崐樂觀主義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水生女人等婦女形象的分析。

2.難點:透過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感情。

三、教學時數:

課內自讀課文兩課時

第一課時

匯入語:

今天我們來講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這是一篇以戰爭爲題材的小說。那麼同樣是描寫戰爭。它與以往的戰爭有哪些不同?大家知道,以往的戰爭給我們展現的是硝煙瀰漫、血肉橫飛的殘酷場面,而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場戰爭卻充滿了歡聲笑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讓我們一起走進被稱爲“詩體小說”的孫犁代表作《荷花澱》。

四.作家作品:

孫犁(1913——1996),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縣人,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集《白洋澱》、《荷花澱》、《採蒲臺》、《囑咐》,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等。

孫犁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樸素洗練,被稱爲“詩體小說”。他和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在創作風格上有共同的特點:如荷花一樣根植於水鄉泥土,帶着自然的清新純樸,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爲“荷花澱”派。它與趙樹理爲代表的山西作家羣“山藥蛋派”和以周立波爲代表的湖南作家羣“茶子花派”並稱。

五、題目解說:荷花澱,在這裏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主要是一個文化概念-————

六、情節梳理: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參軍,跟丈夫話別。她和幾個青年婦女去馬莊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敵船,她們躲進荷花澱,無意中把敵人引進伏擊圈,爲游擊隊伏擊敵人的勝利創造了條件。她們從此迅速成長起來,成爲抗日遊擊戰士。

2、標題:①夫妻話別②、探夫遇敵③助夫殺敵故事情節:

3、夫妻話別(開端)探夫遇敵(發展)助夫殺敵(高潮、結局、尾聲)

課文賞析

(一)人物角色分析:

1.分角色朗讀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領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

體會人物對話所包含的細膩複雜的感情。

問:“今天回來得這麼晚”,這句話對描寫人物、展開情節有什麼作用?

明:它承應上文:“大門還沒有關,丈夫還沒有回來。”“很晚丈夫纔回來”。還表現了水生嫂久候親人心焦的心理。同時又暗寫了水生以工作爲重的品質。這句話又可說是情節的開端,說明“今天”非同往常,回來得晚是事出有因。

問:水生嫂既然十分關心水生,爲什麼不直接問明情況,卻問“他們幾個呢”?

明:水生沒有說明晚歸的原因,只是說吃過飯了。但是,他異常的神情(臉上紅脹,說話氣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覺到了。她並沒有直接追問,因爲她知道水生是遊擊組長,黨的負責人,有些事是不便細問的。於是,她機敏地轉換話題,問“他們幾個呢?”水生回答她:“還在區上。”水生露出了一點口風之後,又把話語岔開,反問她:“爹哩?”、“小華哩?”這樣寫,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員以及水生對他們的關心,另一方面寫出了水生對參軍一事欲言又止,不願立即讓妻子知道的心理。

問:“怎麼了,你?”這是什麼句式,水生爲什麼會這樣說?

明:這是主謂倒裝的句式。由於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這短促的問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於對丈夫的關心,她急於要知道底細。表現了中國女性傳統的溫柔、賢淑、羞怯、質樸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對話:女人說“你總是很積極的”“你走,我不攔你”“囑咐囑咐我吧”。行動:女人“打點好一個小小的包裹”,裏面是新單衣、新毛巾、新鞋子,這種“送郎上戰場”的言行,證明水生嫂並非一心當好妻子,她知道自己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人。

這樣就可以解釋水生嫂豐富的內心世界了。她愛丈夫,愛家鄉,愛祖國。丈夫參軍看似使她陷入了優先愛丈夫還是優先愛祖國的矛盾,也許她真的爲此困惑過,但是,很快她就明白這並不矛盾。她必須愛一個“值得”愛的丈夫,而愛不愛家鄉和祖國是衡量他“值得”愛與否的主要指標。如果丈夫爲了他臨陣退縮,她會因失望最終失去丈夫,相反,丈夫“總是積極”的決定才贏得她的敬重和愛慕。所以,她愈是有個心愛的丈夫,就愈是會支援他報國殺敵。

爲了更好地認識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徵,可指導學生做改寫練習,有意改變水生嫂的性格特徵,不歪曲人物,寫一段臨別對話。

2.幾個青年婦女商量探夫的對話也寫得個性鮮明,生動有趣,分別展示了她們怎樣不同的個性呢?

明:“聽說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說,於是找個藉口,感情表達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這位大嫂與前一個一樣,也說得很含蓄,不說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藉口,說有要緊的話。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嫂的話提醒她們途中不安全,爲下文伏筆,顯示了她謹慎、穩重的性格,考慮問題比較周密。

“哪裏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可見她探夫心切,不顧一切,有點冒冒失失。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這位大嫂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假話裏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對話,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至於水生嫂的謹慎周密,顯然跟丈夫走前的囑咐有關。

建議讓學生仿寫改寫這段對話,如添加一個人的對話,使之與前文一致,或者改寫這幾個人的對話,改變他們的性格特徵。

(二)、歸結主題:

荷花澱的景物是美麗的,水和天,荷和葦,無一不美,明麗清純,讓人心醉。這麼美的家園,誰能不愛!怎麼肯讓敵人蹂躪!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點。這麼美麗的一方水土,當然會養育一方英雄兒女,他們美麗的身心不容玷污,他們平時有多少溫情,戰時就有多少勇氣,這是景和人的契合點。

孫犁就是這樣用他獨特的筆法,構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畫卷,表達了他對美麗的中華河山、中華兒女、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禮讚。

第二課時

總結寫作特點:

一、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

透過寫景表現人物的感情,充滿詩情畫意。

第一部分第一層,是一幅白洋澱夜景的風景畫和風俗畫。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涼爽,蘆葦潔白,荷花飄香

生活美:勤勞的雙手,熟練的技藝,富饒的出產情景相生

人情美:熱愛勞動,熱愛親人

特別是兩個充滿想象的貼切的比喻,把勞動的場面詩化了(“她崐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景物崐牽動着情思──天這麼晚了,丈夫還沒回家。

這一景物爲後面的情節展開作了鋪墊,因爲水生嫂正出於對祖國崐美好河山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熱愛,才激起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比崐仇恨,毅然送夫參軍,毅然組織隊伍,參加戰鬥。

第二部分第二層正午澱上風光的描寫:

幾個女人探望丈夫的歸途上,有點失望,有點傷心,這種遼闊而崐靜寂的環境烘托了這種情緒,但澱上萬裏無雲的開闊、明朗的風光,崐使她們受到感染,增強排遣憂鬱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歡笑起來──崐以景寫人,情景相生。

婦女們急中生智,把船搖進荷花澱,又對澱上風光作了十分精彩崐的描寫(第二部分第三層):

作者馳騁想象,幾筆勾畫,把景物寫得逼真、傳神、充滿寓意。崐不僅突出了水鄉游擊戰的特點,暗示着這清香四溢的荷花澱裏即將發崐生一場激烈的伏擊戰,寫出了根據地人民同仇敵愾的心理和克敵制勝崐的信念,洋溢着歌頌人民戰爭的思想感情。對照下文荷葉下認出她們崐丈夫的情景,更會驚歎小說構思的巧妙和佈局的精當。

二、生動的細節描寫

把緊張的戰鬥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細節揉合起來,充滿濃郁的生活崐氣息和詩情畫意。

如:一場激烈的伏擊戰,發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鮮豔的荷花澱裏,崐發生在婦女們探望丈夫的歸途中,這種戰爭環境充滿詩情畫意。當戰崐鬥打響以後,幾個婦女“漸漸聽清楚槍聲是向着外面,她們才趴着船崐幫露出頭來”尋找自己的丈夫。這一細節描寫十分生動,丈夫在瞄準崐敵人射擊,沒看妻子一眼(聚精會神),妻子卻在緊張戰鬥中尋找自己崐的丈夫(也是聚精會神),爲下文議論戰士們“橫樣子”伏筆。這個細崐節,使緊張戰鬥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重寫崐奇襲、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撈戰利品,也有許多細節描寫。

如:“他們又開始了沉到水底撈出大魚的拿手戲。”這裏,把打崐撈戰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魚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說她們是一羣落後崐分子,“把紙盒順手丟在女人船上”,幾個青年婦女又把掉在水裏的崐小包裹丟給了他們。這一丟過去,又丟過來,渲染了勝利後的歡樂氣崐氛,表現出了夫妻之間相親相愛,相互戲謔的情感。

三、簡潔而傳神的對話

很好地表現了人物性格,發展了故事情節。

水生和妻子的對話(體會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動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崐“今天怎麼回來得這麼晚?”“他們幾個呢?”──側面打聽

“他們幾個爲什麼還不回來?”──流露出她的溫情和憂慮,表崐明瞭她對丈夫的關心、體貼,也表現了她細心、穩重的性格。

當她得知澱裏的鬥爭形勢變了,丈夫報名參軍後,她低着頭說:崐“你總是很積極的。”這一句包含着複雜的思想感情,本來“你總是”崐這種口氣多半用於責難,可這裏卻用於對丈夫的稱讚,寫出了她對丈崐夫的依依不捨,也寫出了她識大局、明大義,積極支援丈夫參軍的崇崐高品格。

從水生嫂的言語中流露出依戀丈夫的感情,爲下文伏擊埋下一筆,崐是她和幾個青年婦女去馬莊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礎。

幾個婦女商量去馬莊探望丈夫的一段對話可以看出:

巧:來得不巧,巧遇敵人,巧逢親人,無巧不成書。

“聽說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崐“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的女人說。

“哪裏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崐啊!”

這段對話,把她們羞澀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現出來了。崐“哪裏就碰得那麼巧,”反映出僥倖心理,促成她們歸途遇敵,躲進崐荷花澱,無意把敵人引進埋伏圈,爲殲滅敵人創造了條件,這段對話崐對情節發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爲代表的白洋澱青年婦女逐步由普通崐勞動者成長爲機智勇敢的抗日遊擊戰士的過程,表現抗日根據地人民崐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五個女人的對話表現了什麼樣的心理?

“聽說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說,於是找個藉口,感情表達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這位大嫂與前一個一樣,也說得很含蓄,不說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藉口,說有要緊的話。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嫂的話提醒她們途中不安全,爲下文伏筆,顯示了她謹慎、穩重的性格,考慮問題比較周密。

“哪裏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可見她探夫心切,不顧一切,有點冒冒失失。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這位大嫂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假話裏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對話,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至於水生嫂的謹慎周密,顯然跟丈夫走前的囑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