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走進今天的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針對多年來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語文教學改革更成爲研究的焦點之一。國家最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

走進今天的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一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課程目標應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思想;

    二是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要求語文課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着廣而深的影響,重視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重在感性把握;

    三是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交流與合作能力都得到發展、提高,最終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氛圍。

    在課程改革、新課標的實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看看,既可以找到不少突現新課標靈魂的精彩鏡頭,但與此同時,也不難發現穿着新鞋走舊路的現象,實在應該引起我們反思其中的優劣,達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目的。

    因爲有了自主,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

    二年級的語文識字課上,老師始終熱情地激勵引導着--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出識字方法;讓孩子們自由地找同伴交流閱讀中的感悟,找同伴一起分工合作,小組合作用同伴間認爲最好的方式表演詩歌朗誦……結果,孩子們出色地想出了熟字加偏旁、編兒歌、猜字謎、畫圖畫等等方法記憶生字,把好幾個難記易錯的生字記下來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孩子們得到互相啓發,並進行簡單的分工合作,把自己的所讀所悟,透過小組合作進行詩朗誦(有的孩子負責朗誦,有的孩子負責配上動作),儘管表演得不是很純熟,但很有個性……這些閃爍着課改精神和新課標要求的教學鏡頭,是這樣的耳目一新,叫人百看不厭,讓孩子的生命活力溢於課堂,使語文課充滿生機。

    老師,您想過我的感受嗎?

    一節講讀課上,教者正在用心良苦地努力引導站起來的孩子讀着課文對話感悟課文,以便更好地進入情境,代入角色,讀好人物的對話。爲此,教者幾次地因爲孩子沒讀悟出人物對話的語氣而打斷他的朗讀:對不起,請你先停一停,我想問問……這站起來讀書的同學讀短短的幾句對話,卻站了差不多二分鐘。坐在後面聽課的我,多想替孩子說句心理話:老師,您想過我的感受嗎?--可能孩子的難受不在於站的時間長(如果他樂意的話),問題在於本來信心十足地站起來表現自己,現在卻是自討沒趣。而作爲教者,捧着一腔熱情引導這位同學讀悟文字中的情感,本是一片善意,是無可厚非的呀。可爲什麼會落得好心幹壞事的田地呢?

    語文課中的讀悟,應該是孩子在自主地讀文字的基礎上,得到理解,融入文字,進入情境,最後內化提升的過程。這個過程孩子(相信成人也如此)必須有一種自主閱讀的積極性,才更利於完成閱讀理解的過程而最終有所悟。而且這些感悟都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正所謂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吧。而有所悟,才更能達到演繹文字的情感--進入情境,代入角色,聲情並茂地朗讀文字,特別是朗讀好人物的對話。因此,教者必須懂得讀悟的過程,並注重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理解,關注孩子的獨特感悟,自我演繹,讓語文課充滿豐富的人文內涵,讓孩子的自我個性蹦跳在四十分鐘裏。

    語文課中的問題 

    近幾年來,多位研究小學語文教學的`專家們曾經一次次呼籲我們的語文課不要再上成問題課,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雖則古人常言什麼學問,學問,有問纔有所進,什麼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強調提問在做學問中的重要性,但如果把語文課上成不斷地提問--答問的問題課,又是否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不斷提高呢?

    新課標旗幟鮮明地提出--語文課就應該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讓語文課姓語,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語文課如何姓語?這就得關注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是否得到培養和提高。因此,語文課的目標設計應該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以目標爲出發點,設計教學活動過程也應該圍繞這三個維度展開,重視讓學生在教與學雙向活動中自主參與,讓學生得到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味,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多方面的培養和提高--這也就是所謂的語文素養。而如此種種,相信是很難透過一個個連珠炮似的,一串串牽着牛鼻子的繩索似的問題就能達成的。

    更令人煩惱的是,有些語文課堂呈現出來的問題大多是無價值問題,是不言而喻的多此一問,不能啓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例如一節語文課中,教師爲了引導學生說出實驗過程,提出了實驗有幾個人參加,實驗要什麼工具?等學生不費心思一讀課文便知道的無價值問題。雖也能引起學生關注這些內容,但更多的是給課堂增加了麻煩,有點多此一問的感覺。這樣久而久之地,學生的思維品質不但得不到培養,可能還會形成不懂得深思考,不願積極動腦等壞習慣。同時,這些問題也因其太簡單而往往不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不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導致學生養成不專心聽課,不開動腦筋等不良習慣。

    因此,語文課應該堅持以讀爲本原則--透過提出或激發學生髮現有思考價值的重點問題,啓發學生去閱讀理解、感悟文字,避免多此一問的現象。

    同時,教者應斟酌使用提問的詞句,掌握提問的技巧,使問題有一定廣度、深度和自主度。從而能激發學生閱讀感悟的興趣。舉例說:二年級的課堂上,執教者在讓學生讀課文後,提出說說課文講了什麼事?。當然這樣提問沒有犯錯誤,但我們可以試着斟酌是不是最好的提問--顯然這樣一問,學生在作答時,只能說是一件什麼什麼事,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廣度。試想一下,假如換成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那孩子的回答就可以是說一件什麼事;可以說知道什麼道理,也可以說知道自己要怎樣做 ……學生的思維空間較之前者更廣些,更深入些。因此教者提問題的技巧,會影響學生思維的品質和能力。

    此外,教者還要考慮到提出問題的時機。一般來說,在讀書前提出相關問題,使問題起到導的作用,讓學生養成邊讀邊思考,邊做類似圈圈畫畫的記號的良好讀書習慣。

    以讀爲本,少問多讀,,重視透過讀培養語感,重視透過讀積累詞句並培養積累的習慣,尊重閱讀中的自主獨特的感悟,重視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這樣的語文課才真的姓語,才能讓孩子們走進散發着醉人的語文味的語文課堂。

       

 

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