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走進名師的“成長課堂論文

論文1.65W

最早是在週一貫老師的文章裏讀到“成長課堂” 這個詞語,頗感新鮮和精準。周老師說:“成長課堂是以生爲本的課堂,是以學爲重的課堂。”這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課堂理念,是真正基於兒童的思考。近期,聆聽了多位名師的語文課,走近名師,感受他們富有魅力的課堂教學風格,領悟他們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也就更深入地瞭解了“成長課堂”的內涵。

走進名師的“成長課堂論文

一、預設,關注成長的要素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預設,在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預設,才能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優化教學過程,發揮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每位名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心中必然將學生放到首位,深入研讀教材,真正是爲發展學生的智能而教,因此我們看到他們在課堂上取得了成功,成功的標誌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成長。王崧舟老師在談到《孔子游春》的教學預設時說,基於對學生的思考曾經多次易稿,他認爲課堂教學首先是一個定位的問題,定位決定着方向。此篇課文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給孔子定位。第一個版本的設計思路是在儒家文化的語境之下引導學生感受和解讀孔子這個人物的形象。開篇由倫語中的名言引入,課中還原課文創作的語言背景,還原大量的文言文,最後找出了從孔子後歷代帝王對孔子的評價,從宏大的敘事背景中引導閱讀。預設很好,但感覺效果不理想,孔子的形象還是太高了。第二個版本預設時調整了思路,是從做教師的傳承的角度,設計了一個歷史的縱向結構的教學主線,樹立起孔子是至聖先師的形象,文脈清晰,底蘊豐厚,語文的文化味兒很濃,走了一條儒家的文脈。但是效果還是不好,孔子形象還是太高了。第三、四個版本預設時,感覺關鍵是要考慮孩子們對孔子這個人物親不親的問題。不能親其師,如何信其道。於是教師對孔子的定位是將孔子從神壇請下來,讓他回到杏壇,還孔子的本來面目,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類比,把孔子三教合一的精髓提煉出來。於是我們看到了老師、課堂、課文、課題的教學形式的呈現。王老師在預設時思考的始終是學生,一切教學設計都是立足於學生,於是我們看到了學生成長的課堂,看到了生命的課堂。

二、對話,激活成長的潛能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只有在課堂上展開卓有成效的對話,才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提高聽說讀寫思的語文能力,從而收穫成長的潛能。

薛法根老師在講授《揠苗助長》一課時採用了講故事的形式,在與學生不斷的對話中形成合作,使學生不斷深入理解文字,內化、實踐語言,課堂雖簡簡單單,但充滿了智慧。學生每講一遍故事,就會被老師冠以一個稱號,從“新手”到“能手”再到“高手”,最後到“故事大王”,老師的要求和期待不斷提高,而學生在老師的誇獎中感受到講故事的樂趣,學習熱情被一次次激發,講述得越來越好,最終達到高潮――全班孩子都能做“故事大王”。再看一條隱性的線索,老師從“看課文講述”到“看詞語提示講述”到“沒詞語講述”,最後到“上講臺帶着表情動作繪聲繪色地講述”,孩子們組織語言的能力不斷提高。

這節課上沒有支離破碎的分析,薛老師注重的是學生興趣的培養,語言的內化和實踐,老師立足於學生,以生爲主體,學生在課堂上的一點點進步,老師都能看到,毫不吝嗇地進行誇獎。在學生、教師、文字的多邊對話中,我們看到了孩子們不僅在知識、興趣、思想、情感上得到成長,也看到了他們語文能力的提高,我們聽到生命的拔節之聲。這樣的成長課堂將是孩子們終生受用的。相信在這樣的課堂裏,孩子們也會真正地愛上語文。

三、評價,營造成長的氛圍

關注生命價值、促進生命生長是課堂教學中評價的支點和出發點,而激勵性的評價更能夠誘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開啓走向成功彼岸的大門。臺灣李玉貴老師的文章裏有一段話寫得好:“老師說話時需要有一種意識:我的話兒童是否能聽懂、我是否以多數兒童愉悅的方式說話。老師說話需要邊說邊聽的專注:專注聆聽兒童的喜怒哀樂、感受、內心期待,專注每個兒童在課堂中尚未說出的話,對每個兒童的話語敏感。”李老師是這樣想的,她在自己的課堂上也是努力這樣體現的。

在李老師《北極熊學游泳》的課堂上,處處洋溢着溫情,教師不急不躁,語言幽默,如鑰匙開啟了學生的心靈之窗。李老師開篇出示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告訴學生“四十分鐘要爬樓梯,每個目標就是一級臺階”。她還提醒學生“學習是你自己的責任,聽別人的想法很重要。”看到學生不舉手了,老師會鼓勵學生“看到你們很努力地想,知道你們走在思考的路上。”因爲學生讀書不到位,老師請學生看視頻片段,體會文字描寫的氛圍和情感,但是老師告訴學生,片中殘暴的鏡頭已被剪掉了,同時提醒學生:你們看的是大自然的影片不是看動畫片,看完後再讀書要讀出感情。

李玉貴老師的課堂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可能是當前課堂上強勢的老師太多了,所以李老師對待孩子們的態度和評價方式讓人耳目一新。走在成長的路上,孩子做船長,老師做助手,李老師做到了,因爲老師心中始終記得“爲誰教”,所以才能放平心態,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成長。

四、積澱,豐厚成長的底蘊

課堂折射出教師的課程行爲,也折射出教師的高度。名師在課堂上顯現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欽佩,深入的文字解讀、巧妙的教材處理能力使人歎服,聲情並茂、充滿智慧的課堂語言讓人欣賞,尤其是名師課堂上真正落實了“爲學而教,以學定教,順學而教”的理念,令人難忘。

名師之所以稱爲名師,必有他的過人之處,名師是如何修煉成的呢,他們課堂背後的付出往往不易被人關注。竇桂梅老師說她在講《秋天的懷念》一課時曾九易其稿,她平日裏把每堂課都當作公開課來研究,每備一節課要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精雕細琢。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名教師就是靠這樣的歷練、打磨成長起來的。

教師的文化底蘊豐實了,學生的文化素質纔可能提高,教師成長了,纔會看到學生的成長。王中敏老師說得好,語文教育是在特定的時空中,爲了學生的成長髮展,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互動的過程。成長課堂呼喚教師走進生命生成的語文教育!